当前位置:

张瑾凝:龙田民俗文化觅踪(散文)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瑾凝 编辑:夏君香 2017-12-07 17:05:41
时刻新闻
—分享—

  一

  1917年,15岁的沈从文从湘西边城凤凰出发,迈开了一位游子探索世界的脚步。1934年,32岁的沈从文完成中篇小说《边城》,用文字抒发内心浓浓的乡土情怀。从此,世人大多知道了边城小镇茶峒,知道了古城凤凰。

  说来惭愧,因为小说《边城》,我去过沈从文先生的家乡,却不想自己的家乡也有一地边城。上个周末,宁乡诗散文协会采风团前往龙田镇采风,我有幸一同前往。去之前,我问朋友龙田镇有什么特色?朋友回答:龙田镇是边城,你去了就知道。我被“边城”二字吸引,兴味盎然。

  龙田镇是宁乡西部边陲乡镇,从县城驱车,需要将近2个小时才能达到。这里有的村落海拔约为200米,有的村落海拔在600米以上,因为海拔落差大,龙田镇被称为“长沙的西藏”。

  我们在到达龙田地界后,能看到四面都是山。眼下虽是秋天,但放眼望去,青山葱郁,有些高峰处还笼罩着些许薄雾。没有多彩的颜色,足像一副水墨画,缥缈深远的意境随处可见。看惯了城市的霓虹绚丽,在这绿水青山的边城,自是一番别样风情。

  龙田集镇在环山中间较为平坦的地方,像一块盆地。集镇里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上面立着一块石碑,写着:边城文化广场。这里的商业街命名为“边城商业街”。看来,龙田人也在打造自己的边城文化。

  这里地处宁乡、益阳安化、娄底涟源三地交界。友人指着一处山脉对我说:“翻过那座山,就是涟源。涟源煤炭资源丰富,以前涟源的煤要运出去,常经过龙田。这里虽在宁乡西部,但是集镇可以说是繁华热闹的。”

  二

  来到龙田,少不了要品尝龙田的美食。

  当地的朋友给我们推荐的饭馆是月塘土菜馆,并特别提到:龙田扎肉是一大特色,一定要尝尝。在月塘土菜馆,吃到的是最正宗的扎肉,因为这儿的老板是扎肉的传人。

  我一贯对吃不讲究,只知道若是荤菜类,地上走的不如天上飞的,天上飞的不如水里游的。秉承这样简单粗犷的原则,我爱吃鱼,对猪肉类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但在龙田吃过扎肉后,改变了我对肉类菜肴的看法。

  龙田扎肉以猪肉和干萝卜丝这两种常见食材为主要原料,呈上餐桌的扎肉,色泽红亮晶莹,闻之有一股清香,食之肥而不腻,酥而不脆,肉质香酥爽韧,有独特的口感。同行的友人对扎肉均赞不绝口,还有人立马跟土菜馆买了一坛扎肉要带回家。

  食客对菜肴最大的肯定,不外乎当场全部吃完,并且吃了还想吃。于是,带一坛扎肉回家,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即便月塘土菜馆没有选址在闹市,也凭着口口相传的美味而人气高涨。

  月塘土菜馆的老板叫彭太平,凭借着祖上嫡传的龙田扎肉这项传统技艺,今年四月他被评为宁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清朝年间,彭太平的高祖彭孝文制作出独特的扎肉,一代代传下来,彭太平是第五代传人。

  时间是沙漏,它有去糟粕留精华的功效。独特的技艺,独特的美味,代代相传,至今保留着最原始的味道,它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在哪里呢?历经百年保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它呢?

  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三

  四面环山的龙田,老天爷没有给它太多偏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唯有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清朝年间的彭孝文,就生长在这片山脉相连的土地上。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拉扯他长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幼的彭孝文很早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18岁那年,懂事的彭孝文到流沙河草冲一地主家做长工,以期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赚钱让母亲过上好日子,报答养育之恩。

  凭借自己的忠厚与勤劳,彭孝文得到了地主的赏识。一年中秋节,地主家杀了一头土花猪,赏给彭孝文两斤五花肉。彭孝文心里惦记着母亲好几年没有吃过一顿好肉了,于是想把这块肉留给母亲吃。

  由于当时是农忙时节,实在抽不出身,彭孝文便将肉存于地主家放干萝卜丝的坛子里。农忙过后,他想那肉肯定坏了,谁知取出来一看,不但没坏,而且变得晶莹剔透,散发着萝卜丝的沁甜。于是,彭孝文赶紧请了假,回到龙田,连夜做给母亲吃。母亲吃得津津有味,说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到这么好的肉。

  流传的故事总带着一些传奇的色彩。据说,吃了那块肉,彭孝文的母亲原本到傍晚眼睛看不清东西的毛病也好了。后来,彭家的家境逐渐富裕起来,杀猪吃肉的机会多了起来。彭家开始用萝卜丝包扎五花肉,放在坛子里腌制,并命名为“扎肉”。美味的扎肉在乡亲们中流传开来,慢慢地成了“龙田扎肉”。

  龙田人大多都会做扎肉,但彭家的扎肉是嫡传的,所以口碑最好。这就是龙田扎肉的前世今生。

  

  我常在想,长久的生命力,必然需要文化来支撑。没有文化的事物,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什么是文化呢?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简而言之,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它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所以文化能影响人,能引导人。

  龙田扎肉之所以能流传百年,我看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品德,是孝道与忠义。如果彭孝文没有孝心,就不会想到把地主赏的花猪肉留给母亲,将肉放在干萝卜丝的坛子里,实属无奈,倒也是无心插柳。当然,这是后话了。因为农忙,彭孝文秉承着一颗“在其位,忠其事,尽其力”的心,拖了一个月才请假回家。这是彭孝文对雇佣他的地主的忠义。

  沉香劈山救母、王祥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生笋,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历史记载,中华文化中不乏孝心感天动地的典型。宁乡的彭孝文,留肉敬母创扎肉,值得我们后辈学习。自然界讲规律,佛界讲因果。龙田扎肉的背后,含着善因,含着孝心,你说,怎能不美味呢?

  彭家的扎肉演变成“龙田扎肉”,其实也是彭家的优秀家风被龙田人认可与推介的结果。扎肉有了文化内核,扎肉代表了龙田味道,龙田也就有了龙田精神。

  在倾力打造全域旅游品牌的今天,龙田民俗文化觅踪,算是找到了最佳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


  张瑾凝,媒体从业者,宁乡诗散文协会理事,宁乡读书会理事,宁乡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闲时读书写字。曾发表网络小说《衣香魅影》,文友合集《分头去爱》即将出版。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瑾凝

编辑:夏君香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2017/12/07/449719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