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非遗传承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施文 2019-05-22 16:51:50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综合讯(通讯员 陈舒仪)独具匠心的苗绣、经20多道工序制成的滩头木版年画、片片细薄竹丝编织成的小巧茶杯……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上,这些在湖南馆内大放异彩、让人赞不绝口的艺术品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欣赏。

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

“小型的苗绣至少要配5种颜色的线,至少7天才能绣好。比如,绣朵花,颜色从浅到深,要先画好图案才能绣上去,这个过程十分耗时。” 在文博会湖南馆入口处,来自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顺莲,一边向络绎不绝前来咨询的观众介绍,一边拿起针线上下翻飞演示起来。今年65岁的石顺莲热情高涨,“得知有机会参展,非常高兴,我们15号就到深圳了。”

展位前,无论是衣裙、披肩,还是帽子、背包等生活用品,花样无一重复,并都色彩绚丽,内容丰富,对称精美。“小孩帽子上的花,大多数绣着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石顺莲说,这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苗族没有文字,只能通过苗绣和苗歌传承保护传统民族文化。”

“苗族小女孩,从小就要学苗绣。”石顺莲12岁随其祖母和母亲学习苗绣技艺,如今已跟苗绣打了50多年交道。

为把湘西苗绣传承下去,石顺莲主动把村里的妇女们组织起来,注册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积极组织培训,主动对接高校、企业,还与中车株机合作,让十八洞苗绣作为高端商务礼品,搭上高铁,走向世界。如今,石顺莲带着精美绝伦的十八洞苗绣走出大山,带领村里人脱贫致富,用苗绣“绣”出幸福生活。 “我会一直绣到老,让苗绣一代代传下去!”石顺莲语气坚定。

不管多难都会坚持传承

滩头木版年画第四代传承人钟星琳。

在湖南馆“新湘传承展区”,滩头木版年画《诸事如意》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这幅生肖年画由滩头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钟建桐创作。“滩头木版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以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 滩头木版年画第四代传承人钟星琳介绍,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

受父亲影响,1990年出生的钟星琳从小就喜欢滩头木版年画,并于2013年开始学习年画的制作工艺,于2017年6月28日正式拜师成为父亲钟建桐的家传弟子。钟星琳说,作为新生代的年轻人,接过老一辈非遗艺人的班,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必需的使命。

钟星琳不仅参加央视《开门大吉》节目录制推广滩头木版年画,还曾被推荐到清华美院非遗研修班学习。“手艺传承,内容创新是我的目标”,钟星琳说,只有活化的非遗才能融入当代生活,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焕发活力,才不会被淘汰。

“不管未来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坚持初心! ”2017年底,钟星琳在长沙开办年画传习所,接待各年龄层爱好者体验年画制作,与各中小学合作年画研学,实现“非遗+教育”的跨界,并推出各种文创产品,加大非遗传承的创新。

“由大变小”,让传统竹器“接地气”

胡廷贤手持编制的作品。

精致的竹器展品。

纤细的茶碗,小巧的茶杯……在竹艺展示区,这些精致的竹器,全都出自湘西竹编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廷贤之手。“我们就是手艺人!”胡廷贤伸出布满老茧的双手,笑着说道。

胡廷贤是湘西永顺县杉木乡团结村地道的农民,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竹编技艺,耳濡目染下,他深深喜欢上竹编技艺。14岁时,胡廷贤拜师学艺,多年来,他不断总结经验,把竹编从生活用品推上工艺品的新台阶。

与传统竹器的粗犷不同,胡廷贤的手艺非常精细化,他可以变魔术一样将薄如纸片、细若青丝编条变成为备受游客和年轻人青睐的手提包、茶具等物品。胡廷贤自豪地说,“我做的竹篮是可以打水的。”在他的手里,编条可以剥到足够纤细,编得足够紧实,再涂上防腐化的桐油,竹篮几乎密不透风。凭借一双巧手,胡廷贤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及省市大赛、博览会大奖。

“简单的竹器一天就能完成,复杂的则需要一两个月。”胡廷贤表示,竹编技艺需要十分细心和耐心。他最近正在研究制作竹楼,“今年就能完工!”他兴奋地说,希望把湘西的竹编、竹雕等技艺结合起来,让缕缕竹丝条创造更大的价值。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2019/05/22/552968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