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险
文/杨福音
听说潘天寿先生给学生上课作示范表演,他在纸上画了一根弧形的长线,然后宣布下课,自己走了。学生围上来观看,不明白这根线为何物。等到下次上课,潘先生在线的旁边点缀些微花草,学生忽地明白了,这根长线是个大石头。然后潘先生作讲解,说先画这根充满画面的长线,是要造一险境。还说绘画造常境容易,造险境难。艺术要“入险%”,因常境是人人都识得,人人都在走的,还是要在没路处开出路来。齐白石更是造险境的髙手,他画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便是。这幅画的险不仅造在笔墨画面上,更在意上。齐老以蝌蚪代青蛙,在起伏的山泉里翻滚而来,这个意就立得险、奇、巧。造成的意境仿佛顽童戏水,充满生命初出的欢欣。还有那幅“长年”(见天津人美出版的《齐白石》画集),画面上两条横斜平行的荷花杆子,交叉者竖直长长的莲篷荷杆,看起来生硬呆板,甚至简直犯了构图的大忌。可是齐老在下方画了一只乌龟,抬头慢慢地爬行,还有迟缓的流水。如此一经安排,画面顿觉拙味十足,真是化腐朽为神奇,显出白石老人的过人、超人之处。
高山上固然有险境,背靠悬崖,无退路。为了做成一件事,要有平地造绝顶的准备。破釜沉舟,自断退路。干自己的事,让别人说去。做彻底的人,蓦地陡起英雄胆。大死一番,脱胎换骨,以求再生。到时枯木逢春,苦尽甘来,拨开云雾见青天。我自己画画,也深有体会。2003年一个偶然,丟掉画毡,将宣纸直接铺在桌面上喷水后作画,一改以前习惯, 顿觉笔墨获得未曾有过的大解放,令人有新生之感。我又试着将荷花荷叶安排在纸的下方,而将游鱼置于上方空白处,一反惯例,虽不合常理,却又在情理之中。 造险境全在度的把握,在掌握分寸,不多不少,怡到好处。但有的过度却很有意思,如放肆,如撒野,可以在意料之外达到新的和谐。但要就此止步,切不可放肆到无可药救无法收拾的地步。
2013年8月出版的《书屋》杂志连载杨福音的随笔《造险》及画作。
杨福音,194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广州书画研究院副院长、艺委会主任。2006年在长沙设立杨福音艺术馆。200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大红袍”《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杨福音》,2012年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播放杨福音纪录片《远方的寻找》。美术界认为,杨福音在中国画上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反线描画法,不但继承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同时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领域,对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而诞生了一种新的中国画的美学风范。
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杨福音》《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杨福音》《杨福音画集》《杨福音中国画精品》《长岭上》《金枝玉叶》《由红菜薹想起》《日子》《良苗怀新—访谈杨福音》《关于福音》《吾喜吾爱》《福音书话》《无尽藏》等画集、散文集。
来源:红网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