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大千《墨荷》赏析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施文 2019-08-29 10:57:38
时刻新闻
—分享—

墨荷(国画) 179×97厘米×4 1947年 张大千台湾历史博物馆藏

杨涓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中国画家、书法家。20世纪50年代,他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闻名。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了“师古”“师自然”“师心”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张大千的传统功力首先得益于师古人。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临仿石涛和八大的作品更是惟妙惟肖,几近乱真,也由此迈出了他绘画的第一步。他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一挑出,由近到远,潜心研究。40岁至60岁之间,张大千以自然为师,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自1941年起在敦煌面壁3年,临摹了历代壁画,这些壁画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60岁后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受西方现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独创泼彩画法,那种墨彩辉映的效果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独具气息。

取法古人

张大千画荷,可追至八大山人朱耷和石涛的笔法墨韵。书画鉴定专家傅申在《大千与石涛》一文中指出:“大千的墨荷……实际上是兼采八大的荷叶与石涛的荷花。从八大得气,自石涛取韵,因此而能自成一家的。不识此秘,对大千的画荷,终只得其皮相而已。”

用笔

张大千深谙八大用笔章法气势,并常临塘观察、写生,取法自然。八大画荷多用湿笔,张大千兼用渴笔。湿笔墨活、浓郁、深厚、凝敛而不滞,渴笔飞白、苍劲、流畅、华滋而不枯。张大千兼工带写,采用淡彩、水墨、泼墨、泼色等方法,能够画出荷花在风、晴、雨、露中的各种姿态。所画荷叶泼墨与渴笔兼用,卷舒自若,层次深厚;荷干亭亭玉立,气势挺拔。

大写意画法

此画以竖幅的形式,采用复笔,笔力丰厚浓重,荷叶宽硕,由荷梗擎住托出水面,在水汽弥漫的氛围里伸展自如、千姿百态;荷花挺峻,荷叶的渲染恰恰凸显了白荷的玲珑优雅。整幅画作尺幅巨大,大起大合、肆放洒脱,令人回味无穷。

张大千的许多花卉画,特别是画荷,多是运用石涛先用水墨,再罩花青、赭石的方法。张大千一生中画过很多荷花,打上张大千烙印的“大千荷”成为中国艺术史上具有丰富内涵的经典意象之一。张大千画荷,取其“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从开始学画临摹八大、石涛的荷花直到临终,荷花这一题材几乎没有离开过画案。既有巨幅的丈二匹大荷,亦有不盈尺的小幅荷花。

张大千爱荷、养荷、观荷、画荷。20世纪30年代,张大千曾住北京颐和园,花很长时间在湖畔观察荷的千姿百态,研究它的生长规律。通过与荷花朝夕相处,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极其精准的概括力,长期捕捉荷花的特征和瞬间的动态,然后加以提炼、夸张,使之寓意深刻。大千的墨荷尤其与众不同,他常常用草书笔法为之,行笔奔放,一气呵成。

张大千画荷极重荷干。特别是画荷梗,以圆笔中锋,一泻数尺。此幅画作中,几支荷梗如同画面之“骨”,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提升了画面之“气”。张大千自言:“荷干在画中最为重要,等于房子的梁柱。画从上而下,好像写大篆般。要顿挫而有势,有亭亭玉立的风致。”

这幅《墨荷》是张大千自敦煌返回后的创作,敦煌之行对其艺术发生了深远影响,自此张大千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系统和风格。其中最直接的体现,是他依照敦煌壁画风格所作的人物画,同时,其画风的改变也在各种题材作品上有所展露。如此幅作品带有极为明显的承前启后的特征。此前的荷花,犹如小家碧玉,风姿绰约,卓尔不群,但多少带点脂粉气,花、叶的布局、勾勒、皴染略有生涩而不够自然洒脱,不若后期的荷花浮华扫罢,真醇尽显。此幅则风姿绰约,但又真气弥漫,颇有后期所作荷花的风貌。

晚年,张大千的泼彩荷花又是另一番风韵。张大千晚岁囿于目疾,加之其天纵之才,促成变法,融敦煌重彩设色、西方抽象技法及中国传统写意于一炉,创泼彩花卉。他历来所钟爱的荷花成为此种画风的最好载体。画面中常常水墨相发,变化万千,又常常渲染花青石绿,最终形成墨色相融、流光溢彩的璀璨意象。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