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荆莹莹 湘潭报道
湖南省新时代文艺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大学基地于2024年1月挂牌成立,由该校黎锦晖音乐学院负责日常工作。中心成立一年来围绕主题主线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理论研究与评论实践共同发力
理论研究方面,共发表《18世纪英国绘画的中国元素与绘画新风研究》《明清时期女性画家群体研究》《论迟子建的民族志书写理念》《一个史学家的艺术史观和艺术画派研究——基于<荒野与文明:多维语境下的哈德逊河画派>的思考》《由2023年春节档电影看我国电影市场之新变》等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文艺评论方面,刘郁琪《正义必须直面最朴素的情感心理——<第二十条>的日常美学与初心叙事》、王洪斌《时代心象与新象——潇湘风采·湖南美术创作工程暨选送作品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侧记》、荆莹莹《湖南旅俄青年钢琴演奏家彭斯特:用音乐助力中俄文化交流》、汤顺鑫《公共艺术的时代之美》等11篇文艺评论文章在湖南日报、“湖南文联”微信公众号、红网等主流媒体平台发布。
会议活动开展方面,先后承办由湖南省文联、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2023年度)湖南文艺评论推优会暨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四届二次主席团会议。主办九期“锦晖音乐讲坛”,特邀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付辽源等专家学者讲座。
特色亮点方面,基地负责人王育霖积极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带领“心与馨”志愿支教服务队多次赴新疆、云南等地,为4000余名各族学生开展支教、点亮心灯,相关事迹先后登上国家大剧院、央视春晚等舞台,并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为促进民族团结、弘扬社会正能量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9月,王育霖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并驾齐驱
近年来,湖南科技大学探索出一套具有高校特色的文艺创作与理论评论互动机制。
一是关注创作出精品。高校不但是科研机构,也是创作单位,是实现文艺创作与评论比翼齐飞的良好土壤。学校聚焦时代主题主线,围绕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这一“湖南制造”的“中国之最”,先后创制推出电影《深海之光》亮相香港国际影视展,话剧《深海养牛人》登上第八届湖南艺术节舞台并作为湖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剧目于11月5日在湖南大剧院上演,报告文学《“海牛”号》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丰富的创作为文艺理论研究和评论开展提供了原材料,如刘郁琪教授积极为湖南省重点影视作品撰写艺评《电影<周立波回清溪>的“回乡”叙事》。
二是重视培育出人才。助推高校人才走出象牙塔,拥抱新时代。如在2024中国音乐小金钟湖南选拔中,青年教师彭斯特博士获“湖南选拔新星”,青年教师赵婧伊获“湖南选拔新人”,“心与馨”志愿合唱团荣获湖南选拔“最佳展演”荣誉合唱团称号。推荐中心专职老师荆莹莹先后参加省文旅厅、省艺术研究院举办的湖南省舞台艺术评论提升工程高级研修班,省文联举办的2024年度湖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研修班。
三是营造环境强氛围。积极拓展校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湖南科技大学自2021年来,在建设高校文艺标杆上每年一个脚印,先后于2021年与湖南省演艺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人才和平台互通;2022年在省作协指导下聘任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谭谈为人文学院名誉院长,成立矿山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月湖”创作班开班仪式暨“作家眼中的创作”圆桌论坛。2023年由省文联发文成立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省新时代文艺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动学校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目前,学校围绕湖南省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正积极对接省文物局,力争落户“湖南简牍中心”高校学术研究分中心。
聚焦时代和人民需要再接再厉
下一步,湖南省新时代文艺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大学基地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指导下,为湖南文化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高校力量。
一是深化理论创新。对接省社科和省文联课题选题,实现文艺理论的原创性和中国化,高度重视从优秀文论成果、优秀美学传统中汲取时代内涵,批判吸收外来文艺理论,建构中国文艺理论评论体系,做到在理论的高地上有中国话语权,把评论的价值标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是坚持人才出新。积极参加同时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在教师之外拓展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群体,并对其加以引导,进一步挖掘文艺评论人才,从在校学生开始培养,从各文艺类别中遴选,打造一支新生代文艺评论家队伍,在重点作品、重要时刻发出高校的评论声音。
三是完善体制机制。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实施方案》,完善创作和评论联动协同机制。设立文艺评论类社科基金项目、将文艺评论纳入考核和职称评定中等,让“象牙塔”的明珠切实转化成文化生产力。
来源:红网
作者:荆莹莹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