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非遗进景区丨王文定:一双巧手编出“动物世界”

来源:红网 作者:胡邦建 夏君香 编辑:施文 2020-11-19 17:42:32
时刻新闻
—分享—

11月初,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大门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长沙棕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文定向游客推介长沙棕编。

DSC_4155.JPG

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动物棕编作品,引来了过往游客和市民驻足欣赏。

王文定向记者介绍长沙棕编作品的制作过程。

DSC_4146.JPG

精美的长沙棕编作品。

编者按:传承世代的非遗瑰宝,串起文化记忆;诗与远方的精心邂逅,温柔缱绻时光。随着文化和旅游的不断融合,非遗加速进入百姓视野,尤其是通过非遗进景区等方式,非遗更是成为提升游客体验的新途径,全面融入百姓生活,为旅游赋能。即日起,红网时刻特别策划推出【非遗进景区】系列报道,推介“非遗+旅游”中的好做法、好成效,全面展示良性循环之下,非遗融入景区的活态传承。

红网时刻记者 胡邦建 夏君香 长沙报道

活灵活现的蚂蚱、吐着信子的蟒蛇、展翅昂首挺胸的孔雀、亭亭玉立的白鹤……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动物棕编作品,引来过往游客和市民驻足欣赏。

“这是长沙棕编。”11月初,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大门前,看到游客到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长沙棕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文定热情地打开一个不大的盒子,两只白鹤似乎要从里面飞出来了。她笑着将这些做工精致的孔雀、蟒蛇、壁虎、金鱼等棕编作品放在桌上让游客欣赏。

这已经是她多次走进景区推介长沙棕编。

棕编是一种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民间工艺,自古以来在长沙地区流传甚广,长沙的棕编技术曾被誉为是中国一绝。有着“长沙棕编第一人”之称的王文定,来自棕编世家,从事棕编创作已有50多年,几片棕树叶子,在她的手里能变出蚱蜢、蜻蜓、虾子、蜈蚣、蛇等各式小动物。

“不同于绘画、剪纸、刺绣等,棕叶编织并没有固定的蓝图,同样的物件,做不同的造型,都要事先在头脑里想好。”王文定介绍,种类繁多,大小形态也各不相同,编织起来很费脑力。

为了使作品形象生动传神,王文定经常到动物园去观察动物的喜怒哀乐,还买来大量的动物书籍学习。多年来,她已编织了数千只动物。

“像这种蚂蚱,属于微编,看着很小,但实际上却是最难完成的。”闲暇之余,王文定指着一只刚创作的“小蚂蚱”说道。她告诉记者,棕编创作,动物越大越难,越小也越难,微型作品更考验手艺人的技艺与耐心。

近年来,随着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和其他许多非遗产品一样,在王文定的带动下,长沙棕编走进了大众的视野。现在,除了创作新的作品,王文定还会经常到长沙太平街、橘子洲等景区及文化场馆进行棕编教学,推广棕编技艺。

“非遗进景区,通过活态展示,才能让非遗真正见人见物见生活,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得到进一步保护与传承。” 王文定说。

相关链接:

长沙棕编

长沙棕编是以棕叶编制而成的小工艺品,被誉为“江南一绝”。 长沙棕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历史和现代的题材,编制出丰富多彩的工艺品,主要题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虾、蜈蚣、龟、蛇、金鱼、鸡、鹤、孔雀、凤等。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湘江之滨,依江面市,现有麓山景区、橘子洲景区、岳麓书院、新民学会四个核心景区、景点,为世界罕见的集“山、水、洲、城”于一体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湖湘文化传播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

来源:红网

作者:胡邦建 夏君香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2020/11/19/859546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