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点就到家》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出发!为了回家
——评电影《一点就到家》
文/石嘉
电影《一点就到家》主要讲述了三位青年回乡创业的故事。精明睿智,却创业屡次失败,“电商梦”破灭后寻求治愈的魏晋北;淳朴憨厚,乐观向上,想在偏远家乡实现“快递梦”的彭秀兵;倔强率性,想在茶乡实现“咖啡梦”的李绍群,三位主角个性、经历与背景迥然不同,碰撞出喜剧的火花。同时,他们身上的特性也是当代青年的真实缩影,能引起强烈的共鸣。故事一步步发展,自然而然地揭示出“回归初心”的主题——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回家。
《一点就到家》采用双线叙事,其中一条线是三个创业青年的坎坷经历,第二条是黄路村在青年们创业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第一条线索为主,第二条进行补充。“留下还是离开”这是三位青年面临的选择,“茶还是咖啡”,这是乡村振兴过程中黄路村面临的选择。
主角之一的魏晋北的此前选择一直是“离开”,他的目标是北京,是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在黄路村的短暂停留也只是无数次失败之后的疗养,他在这里重拾信心后,离开就成为必然。然而再次回北京,绝望变成茫然,他又感受到了绝望逼近的恐惧。如果说第一次来到黄路村只是迫于无奈,这一次回黄路村则是他重拾自我的选择,是三位青年梦想轨迹的完美契合。魏晋北不同于其余两人在回乡目的上的单纯,屡次失败的复杂经历决定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他是引领团队走向合作的推手,也是团队濒临解散的导火线。他并不属于农村,他对农村没有依恋感,除了利益,他没有留在这里的必要理由。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兜兜转转之后,他在黄路村找到了“家”的归属感,与伙伴与村民找到了梦想的出口。对于魏晋北而言,这趟追梦之旅是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是心灵的“回家”。
憨厚的彭秀兵选择留下,是出于建设家乡的一片“赤子之心”。这一片赤子之心打动了闭门造车的李绍群,打动了意志消沉的魏晋北,也打动了不知“网购”为何物的父老乡亲。乡亲们一句“我们不相信咖啡,我们相信你”,为越发低迷的事业最先带来希望。群众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在此凸显。振兴家乡,即使是在年轻人普遍离开的偏远乡村,也并不缺少热血,缺少的只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业理念、一个科学的引导策略,而能带给家乡这些的,恰好就是见识过大千世界的青年人。
李绍群的选择,实质上是成全“小我”还是“大我”的选择。自己对咖啡的坚持在落后的家乡不被理解,于是干脆封闭起来,隔绝一切。李绍群的自我和解,却也正是和家乡老一辈固化观念的和解,在这里,“小我”与“大我”走向统一,只有建设好了家乡,自己的咖啡梦才能实现。就像是最后的李绍群想喝一口茶一样,“茶”与“咖啡”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他在与父辈的相互谅解中找寻到了两代人的平衡点——一颗炙热的,建设家乡的心。
对于黄路村而言,与其说是在“茶与咖啡”中做选择,还不如说是在“坚持传统还是开辟新路”上做选择。黄路村偏远贫穷,茶叶是这里收入的主要来源,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茶叶销售方式已经穷图陌路,小山村自然也走向困境。咖啡带着“电商”“快递”“网购”等新兴标签席卷而来,最终成为建设小山村的重要产业支柱。黄路村选择咖啡,并不代表抛弃茶叶,也不代表崇洋媚外。“咖啡”在这里的隐喻是开放的理念、新兴的事物、以及紧跟时代潮流的开放态度。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封闭与一味保守,无异于故步自封。
该电影除了人物塑造与故事推进十分成功之外,在画面与声音的处理,人物内心世界外化的设计上也颇为精妙。电影中主角们与小猪的对话,在悬崖上犹豫要不要跳下,在咖啡园的椅子上看见老父亲……这些带有奇幻色彩的呈现,表现出角色的内心状态。
导演许宏宇采用了轻快的喜剧方式,用调侃的语调,自嘲式地演绎这个充满艰辛的现实主义题材,让人看了之后想笑,笑着又想哭。电影多用近镜头,以特写式的展现手法聚焦人物,镜头的转换上富有浪漫主义情调,搭配明快的节奏,整个电影有类似剪辑式的跳脱感,难得的是分寸掌握恰当,这一处理十分新颖,是本片的出彩之处。
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回家。
电影抛出的这个观点,消解了“城与乡”“新与旧”“科技与人文”“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对立。对于当代青年来说,追寻的未来与远方,可以是自己的家乡,梦想从这里出发,也在这里到达。
梦不会迷失,迷失的一直是自己。
影片的大团圆结局也是一种号召:让我们出发吧!为了回家。
来源:红网
作者:石嘉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