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栏丨成新平:乘凉

来源:红网 作者:成新平 编辑:施文 2021-02-23 10:31:03
时刻新闻
—分享—

db790f4f-f564-45ce-95c4-f437094c9024.jpg

七星影像111.jpg

七星影像/摄

乘凉

文/成新平

火辣辣的太阳暖烘烘的风。

热!热!!热!!!知了在树上叫个不停,盛夏的燥热让人大汗淋漓一天到晚不得安生,一身汗腥味出去,一身汗腥味回来,连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汗腥味,让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白衣港到处像一炉燃烧的炭火,太阳从清早出来到傍晚落下,像火球般源源不断朝大地喷吐着火焰;天空湛蓝湛蓝,没一丝云彩;烈日炙烤,乡村道路被晒得发白裂缝,不少蚂蚁在路边的裂缝中钻进钻出;“一夜南风井要干”,田里的禾苗卷了叶,古井中的水也被挑干了,唯有家乡那棵古樟树,像撑起一把巨大的伞,用稠密的树叶将阳光挡住。坐到大树下乘凉,成为乡亲们的最佳选择,这里仿佛飘逸着诗意的凉爽。

搞完“双抢”刚刚洗脚上岸,乡亲们长长吁了一口气。每天傍晚,吃罢晚饭,洗完碗筷,大家会在自家门前洒一些水降温,然后不约而同地搬来竹凉床、睡椅、板凳,打着赤膊穿着短裤拖着凉鞋,坐到古樟树下舒展筋骨,一边乘凉,一边回念着那些明灭的往事。老太太瘪着干枣似的嘴讲着故事摇着蒲扇,那故事随着清凉清凉的风沁人心脾;老爷爷叼着铜烟壳咕噜咕噜地抽着旱烟悠闲自得,那烟味浓得呛人。“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孩子们则吟着古诗,围着老人们打闹。少顷,一股花露水的香味飘了过来,准是那位刚过门的新妇人来了,几位小伙子面对那个美丽娇羞的身影,抓住其中一个小伙子开着粗野的玩笑:“锅巴贼吔,你嫂子来了,快去刮锅巴啰!她的裙子下最凉快!”新妇人的脸憋得通红,像搽了胭脂,回过来的话如刀子般锋利:“讨厌!你家的锅巴让狗吃了!”

夜空中飞来一只萤火虫,像一颗小星星,离地面越来越近,忽明忽暗,在我们眼前飞舞。老太太将大蒲扇用力一掀,萤火虫便掉到了地上,孩子们争着去抢,将萤火虫放到小小玻璃瓶中,闪闪发亮。那时白衣港不通电,没有星星和月亮的夜晚,到处一片漆黑,我们捉来萤火虫照明。猛然天空中划过一颗流星,老人们便会喊:“快来看哟,天上的星子拉屎了!”

萤火虫非常细小,只有黄豆般大,与一般虫子无多大差别。白天,它们躲在丝瓜棚的绿叶下不出来,到了晚上才飞向空中,以优美的弧线和舞姿吸引我们的视线。萤火虫的屁股上有一串发亮的光带,像汽车灯闪闪发亮,有时为追逐一只萤火虫,我们左奔右突,全身冒汗。最后,这生命的小精灵飞入高空,那闪亮的“尾灯”越来越小,消失在夜空中,使我们怅然若失。

寂静的夜晚幽深、空旷、闷热。阵阵清凉的南风吹了过来,白衣港就像一口从灶头上端开的饭锅,慢慢冷却下来。无数只尖嘴蚊子如同轰炸机般朝我们直冲下来,有的“嗡嗡嗡”在耳边鸣叫,一巴掌拍下去,拖着长腿迅速逃离;有的把针嘴贪婪地扎入我的大腿,一巴掌拍下去,蚊子变成了一摊肉泥。别看这吸血鬼外表如此猖狂,却那么不堪一击!而我的大腿上迅速形成一个肿块,奇痒难受,蚊子何其毒也。伴随我左右的大黄狗张开嘴巴,面对蚊子胡乱地咬着,说不定蚊子撞入了它口中被塞进它的牙缝。

在古樟树下乘凉,几乎占据着白衣港的每个夏夜。乡亲们总是盼望着下一场透雨,不仅仅是缓解白衣港的燥热,还有田里的水稻、土里的辣椒、茄子、豆角以及快要见底露出鱼脊的池塘。所有这些,都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关,因为“官出于民,民出于土”。

在古樟树下乘凉,我们喜欢的还是听大人讲故事。他们讲起故事来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模样。大到国际国内新闻,小到邻里家庭纠纷,还有不少今古神奇,什么孙悟空钻入牛魔王肚中向铁扇公主借扇啦,什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啦,什么槐荫树开口说话为董永和七仙女做媒啦,妖魔鬼怪,青面獠牙,武林高手,应有尽有。真是“醋水点豆腐,一物绛一物”。只要你愿意听,他们会讲到半夜不喊口干,有时,我们听着听着便睡觉了,甚至半夜被故事中的鬼怪所惊醒!这些故事蕴含着不少哲理:为人处世,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钱财如粪土,鬼也怕仁义;你若种下善的因,一定会结出善的果。

在樟树下乘凉,邻里有什么好吃的,会拿来共同享用,不分彼此;邻家儿女考上大学或当兵有了出息,大家共同祝贺,从不嫉妒;邻居一旦有了三病两痛,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悠悠南风中,大家平等交流,畅所欲言,增进彼此了解,有的还打通心结,将平时积聚下来的一些恩怨得以化解。

的确,得饶人处且饶人, “人抬人无价之宝,人踩人寸步难行”,一个人活在世上,总有需要帮忙的时候,乡里乡亲脸上的面子得相互帮衬。

心静自然凉。在乡下乘凉,融入的是乡情,增进的是友谊,消除的是燥热,体验的是一种心境,感受的是一种氛围,传承的是一种美德。

头顶上的古樟树饱经沧桑,有了灵性,构成白衣港的灵魂,把村庄衬托得更加低调、内敛、丰盈。坐在大树下乘凉,脚踏实地,从密叶缝里仰望那一片片星空,高远而神秘……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的确,熬过一段燥热的日子,凉爽的秋天就要来临。

成新平,1964年出生于湖南衡东县霞流镇白衣港。1979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后在外打工多年,拖过板车,烧过锅炉,用一支笔与不幸命运抗争。1992年获得“湖南省青年自学成才奖”,同年底被衡山县委宣传部破格录用为新闻专干;1995年至今在衡阳市某机关工作。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南方周末》《湖南日报》《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文艺评论1800余篇,其中1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奖,4件作品获全国散文征文竞赛一等奖,6篇散文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考语文试题和全国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已出版《头版头条》《普通老百姓》《引导舆论》《新闻散论》《父老乡亲》《岳北农工会》等专著7部,其中《乡音乡情》获2015中国散文年会“最佳散文集奖”。

来源:红网

作者:成新平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2021/02/23/903848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