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江文艺丨谭谈:村在苍山下——大理旅居散记

来源:《湘江文艺》 作者:谭谈 编辑:施文 2021-03-17 09:47:56
时刻新闻
—分享—

湘江文艺(原创).jpg

心旺/摄

村在苍山下

——大理旅居散记

文/谭谈

离开故乡,来到外乡这个背靠苍山、面对洱海的白族村寨居住大半年了。日子一天天过,我对这个村寨一天比一天亲近,一天复一天了解,一天胜一天喜欢了。于是,心间就流出了下面这些文字……

我们这个村

前天,我和老伴,带上我们的身份证件,到镇上的派出所办妥了暂住证。证上提示:半年后可据此去办理居住证。此刻,我突然觉得,我们就是这个村子的人了。

我们这个村,就在苍山脚下。一条美丽的小河,从海拔四千多米的苍山上流下,靠挨着我们村子流过。河里流动的,是从苍山深处涌出的纯净清冽的山泉水。小河名叫鸡鸣江,又称阳溪。我们这个村子,因溪而得名,叫上阳溪村。阳溪,是苍山流向洱海的十八条溪河之一。这里的村落,不是依山,就是傍海。村舍全都集中在苍山脚下,洱海旁边。既然有上阳溪村,那就定有下阳溪村。阳溪下边,汇入洱海的地方,有一个更大的村落,风景比我们村更美。去年夏天,我和老伴沿着溪岸,一直徒步走到那里玩过。两村之间,是广阔的田野。黑油油的土质,肥沃极了。只是,它不叫下阳溪村,而叫向阳溪村。上和向,在我们湖南话音里,很难区分。有一次,我从机场打的回村,我告诉的士司机:送我去上阳溪村,那里你熟悉吗?司机很自信地说:熟。我就是那个村的。结果,他把我送到了向阳溪村。

冬天,这里总是阳光普照。年日照达两千五百多个小时。温差大,晚上气温低。因白天日照长,气温高,所以那些只能在热带生长的植物,在这里也生长得十分茂盛。冬天里,家家庭院盛开着各种花卉。如三角梅,这个季节也红艳艳地盛开在各家各户的门庭上。

生活在这里的,全是白族乡亲。白族是一个极讲卫生的民族。他们喜欢集居,每家每户的院落紧挨着。远远地看去,房屋全挤在一坨。我每天早早晚晚,在溪边,在山脚,在村街散步。发现这里的民居,有两大特色。一是有一个气派的门楼,再是有特色各异的壁画。房屋建好后,外墙粉刷得洁白无瑕。这时,请来画壁画的高手,拿着彩笔,登上脚手架,挥笔绘画。内容多是山水(苍洱)风光,花鸟虫鱼。如迎客松、松鹤之类。在新屋落成之前画壁画,就如同在新娘出嫁之时化妆一样。这么装饰一下,整栋房子就升华了。每家院落进门处,总有一个高大雄伟的门(牌)楼。洁白的墙面上,书写着清白传家、彩云南现、苍洱毓秀之类。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些画中,在这些字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更令人称奇的是,不光村旁有小河流过,村子里面,家家门前,都有一条流动高山泉水的小沟。这些泉水从各家各户流过后,最后注入村子前面的那片广阔的田野,去浇灌田土里的庄稼……

看到一股股清冽的泉水在村中一条条小沟里鲜活地流动,你陡然感到整个村子有了妙不可言的灵气。这家家户户门前流动的泉水与那绚丽多姿的房屋的壁画、那每个庭院气势雄伟的门楼组成了一幅白族村寨浓郁的风情画!美极了,妙极了。在这样的村落里生活,你能不舒心惬意吗?

还有一点,也忍不住想说一说。就是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独立的院落。院落里,一般有一栋正屋,一栋偏房。配一个三、两百平方米的地坪。庭院大门一关,就是一片独立的天地。比如我们租居的这位杨姓医生的老院子,就是这么一个样子。

我们村在那青翠的苍山下,在那碧蓝的洱海边!

最美的风景在心里

拉开窗帘,看到窗外高天上灰色的云团,被躲着还没露脸的太阳射过来的光线,染上了一抹红色……曙光落到了我们这个小院。每每这时,我们的小院,我们的村落就无声无息地醒来了。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不觉间,我们来到这个离故乡三千多里外的云贵高地的白族村寨两个月了。原本,我们打算在过了春节,过了元宵,就返回故乡。没想到,春节前突然窜出一个新冠肺炎的病魔来,把我们堵在这里不能归家……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被迫与这个猛然跳出来的该死的病毒,来一场厮杀,来一场战疫大战!

正是春节啊!这是我们这个民族亲情浓烈、友情浓烈的时节。本该万家团聚,走亲访友,而这一下,一场场封城、封村、封路的大考,摆到了十四亿人民的面前。南南北北,都市乡村的老少男女,全都被宅在家里啊。几万名白衣战士紧急驰援武汉,驰援湖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传播速度最快、危害最广的一次病疫灾害。惊动了整个世界!

比起疫情严重的武汉人民,我居住在这高地山村,则幸福多了。每天早早晚晚,都能自由自在的到山溪边,到山林里散步漫游。紧挨着我们居住的村子,有一条鸡鸣江,她从海拔四千多米高的苍山上流下来,奔涌在溪河里的,全是山泉水,纯净清冽,水质超出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居住在城区里的人,每天早晚,开着车子,带上形形色色的容器,到这里取水回家饮用。这于我,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开始,我是用塑料壶提水。大壶二十斤,小壶十斤。提回的山泉水,只用做烧菜、煮饭、泡茶。其他日常用水,还是用自来水。有语道,好手难提四两。尽管从溪边到我的小院,只有二三百步,但用手提水,还颇为费力。于是,我有天散步时,到山边捡了根木棍,又找来废弃的麻绳,自己动手做副挑水的行当。一次就能挑一大壶、两小壶了,且轻松多了,挑一次够我们用两天。

白族,是一个极讲卫生的民族,我们居住的这个村子,干净极了。前几年,我们到日本旅游,曾为日本村落的洁净程度发过感叹。而如今住的这个白族村寨,完全可以与日本村落媲美!白族村寨无比洁净,白族的乡亲更是纯朴可亲。我们散步时,迎面碰上村上的大爷大娘,不管相不相识,她(他)总是热情地先给你打招呼。一位四五十岁大姐,也每天早晚都到鸡鸣江边散步,一碰上我们,就远远地喊我们:大爹大妈好呀!有时,我老伴没与我一起散步,总要问一句:大爹,大妈怎么没有一起来呀?常有不相识的大娘,送他们自己种的新鲜蔬菜给我们。一天,我们散步回来,碰到一位从地里采菜回来的大娘,一把抓住我老伴,从她肩上背的背篮里抓一大把香菜给她,硬要她收下。一次,我们到邻村散步,见到一屋前种的韮菜长得极好,老伴想挖一蔸回来栽到我们的小院里,需要时采用方便。当时不见屋前有人,犹豫一番,就弯腰去挖。土很紧,一下子挖不出。正挖时,门开了,一位大娘走了出来。我们慌了,极不好意思地站在那里,以为大娘会骂我们几句。没有。她过来帮我们把韮菜挖了出来,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显然她已明白我们是要弄回去栽。话我们没听大明白,但从手势上我们明白了她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回去要将蔸子上的须须剪掉,栽下去发的叶片才粗壮……

也就是前天,我们的院门被人擂得梆梆响。打开门,是年逾七旬的房东老大娘,给我们背来一大背篮青菜,硬要我们收下。一时吃不了,就做成干菜,以便日后之需。记不起这是她第几次给我们送菜了,我们要付她钱,她死活不要……我们就这样收下了。我们两位老人忙乎了一天,把这一背篮菜,分成三份,外面老一点的叶子,晒蔫洒盐揉妥晒干,做成盐干菜。芯子里的嫩叶片,用开水烫好做成酸菜。才两天,它就变黄了,有了淡淡的酸味。这是我的最爱。菜蔸子,我们把它剥去皮,切成片,晒干水份,洒上盐和辣椒粉,放进坛子里。早餐吃馒头稀饭时夹上一小碟送饭,定会美极了……

苍山下,洱海边,小院里。举头看,天空蓝得可爱,云彩白得亮眼。放眼望,山峰青,溪水秀。清晨,推门而出,到院外深呼吸几口,空气鲜得不能再鲜……这里的风景,天下独有!然而,这里白族村寨那洁净的村貌,那淳厚的乡风,乡亲们那洁美、纯朴的心灵,又何尝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呢!

最美的风景在心灵!

我们村里火把节

不觉间,离开这个外乡村寨三四个月了。炎炎夏日,在长沙实在热得难受,我们又躲到这个天凉气爽的苍山脚下、洱海边上的白族村寨来了。

大理真是躲暑热、避冬寒的绝妙之地。冬天,这里天天暖阳高照。三角梅,在冬阳下开得热烈而灿烂。我们坐在小院的坪地里,阳光落在身上,浑身暖洋洋的。我们租住的这个农家小院,租期二十年。余生,将与这个小院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了。

转眼,回到村里已有半个月了。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人民非常看重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村里的人,家家户户,备好了各种规格的“火把",准备等夜幕降临之时,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

入乡随俗,我们这些外乡人,也购买了“火把”,打算积极投身到这个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的欢乐中去。这两天,正好有朋友从故乡来,为此,我们买来了鸡、购来了猪肉、鱼……准备在外乡来一次“故乡味道”的聚餐。

火把节,是居住在川、黔、滇等省的白族、彝族、纳西族、基诺族、拉古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不同,大体都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等。自然,也是男女青年交友、表达爱情的绝美场所。对于这个节日的由来,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美丽传说。纳西族的传说颇具代表性:说是天神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来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后,看到一个汉子把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而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他的侄子,牵着的孩子是他的儿子。因哥嫂已死,汉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将被这样的人间美德所感动,想着人间的人心灵如此善良,不忍心加害他们,便将天神欲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了汉子,要他告诉大家六月二十五日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从此免去灾难。于是这一天晚上,人间千家万户都点起了火把。天神一看,人间遍地烟火,以为他们已在火海中灭亡,于是沉沉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而彝族的传说里,含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颂扬一位德行高尚的美丽姑娘。说是罗婺彝家有一个漂亮能干的姑娘,与彝家小伙阿龙早就相爱了。但附近十二部落的男子都纷纷前来提亲,如果不答应,就要血洗山寨。姑娘无奈,答应在六月二十四日相亲。相亲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块花围裙,燃起一堆火。十二部落的头人也来了,姑娘深情地看了心爱的阿龙一眼,纵身跳入火堆中。阿龙和几个小伙子想拽住她,却只扯下了她的衣角。四方八面的人赶来,可姑娘已经以死殉情了。人们为了纪念她,两队各十二个小伙抬起一头大牛推向对方,以推倒为胜。之后,杀牛饮酒,唱歌跳舞。后来彝家妇女的围腰带子上,就有姑娘焚身的青烟………

传说远去了,节日却永远在身边。新的时代,古老的节日,有了新的内容。有些,借这一传统节日搭台,招商引资,推销当地特产,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也有些,利用这一节日平台,展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一些青年男女,在这一节日活动中,相互逗乐,一些小伙,往姑娘的围裙上,洒上一把松香粉,趁姑娘不注意,将裙子点上火。害得姑娘连忙掀裙扑打灭火……这时,小伙子们跳起脚来,在一旁狂叫:风骚动人!风骚动人!……因是节日游戏,被点着火的姑娘并不生气。大家在欢乐的气氛里嘻闹……

大理是白族、彝族、纳西族集居的地方,每年的火把节,都是十分隆重的。远远近近的人们都赶来参加这个狂欢的节日。而今年,新冠肺炎的疫情尚未解除,不宜举办大型的活动。各个村寨便分散举行了些小型活动。下午我到村街上走了走,只见村里的小广场上,有人正在扎巨型的火把。看来这里,将是今晚村里火把节的中心场所了。我还看到,每家每户,都备好了大小不一,规格不一的各种各样的火把。我的女婿,也从集市上买回来了火把。夜幕落下,村里的小广场上,巨型火把点燃了,熊熊的火焰冲上天去。人们纷纷到巨型火把上,点燃自己手中的小火把,往家里奔去。火把进入了各家各户,欢乐进入了各家各户……整个村庄,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村子旁边的鸡鸣江,此刻也似乎流得更欢快了。江边,桥上,欢乐的村民们汇集到了这里,一支支火把前,一些着红衣的村姑、村妇,在欢快地跳着他们本民族的舞蹈。不时有一辆辆摩托车驶过,多是前边一个汉子驾车,后边坐着一位女子。后边的女子手里举着一支燃烧着的火把。大概是一对对夫妇吧。夜色里,形成了一条流动的火龙,把一个小山寨装点得美丽迷人。举火把的人群里,也有祖孙两人各举一支火把游走的。民俗文化在一代一代传承……

我们家的大小三支火把也点燃了,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在我们这个农家院里,在院内的青梅树下,摆起了长桌,由我女婿掌厨的一样一样菜肴端上了桌,有柴火鸡,有石板烤肉,有卤猪脚,有从故乡带来的酒鬼酒……

我们的火把节聚餐开始了!大家说着,笑着,把杯碰盏,品尝生活的甜美……

村寨又有新变化

每天我都醒得很早,也起得很早。天空刚放亮,我就走出了小院,或往村旁的小溪边,或任意往村中的某一条村街溜达一番。清晨的空气极鲜,深吸几口,能醒脑,能提神。

溜达在村街上,稍稍留心一下,你就能发现,自己居住的村寨,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这次,我离开村寨百十来天,一回到村里,就发现,又有好几栋新房亮丽地出现在眼帘。有些,我离开村子时就已打地基开建了,如今已完工。一幅幅极具白族风情的壁画,出现在雪白的墙壁上,挺拔威武的门楼被白族传统的青砖青瓦装饰一新,准备盛装迎接主人了;有些,我离村后才开工的,现已完成了主体,正着手装饰打扮了;有些,则刚刚打好基脚,准备往上砌砖垒墙……

我们村子,有一条主街。它一头靠着苍山,一头朝洱海的方向伸展。村里的首脑机关一一村部,就在这条街上。村小学、村卫生室、药店、农贸市场、一家一家小超市都集中在这条街上。这条街,是我们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刚刚落户住进村里的时候,早早晚晚,我除了到溪边散步之外,总爱在这条街上溜达。靠近苍山脚下的街头,有两棵树围数米、树龄数百年的大树,枝叶繁茂,树荫覆盖了几百平方米的地块。如同两位威猛的武士,护卫着这个村庄。再往上百十来米的山地上,就是我们村的本主庙了。年初,我刚住进村来的时候,村民正在自发捐款,对本主庙进行维修。入乡随俗,我们新村民,也捐上了数百元。现维修工程快完工了。

如果说,村如人,也有灵魂的话,那么这条街,就是我们村的灵魂之街。月初,我离村三个月后刚回到村里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往这条街上溜达了一遍。不知怎的,往日极干净整洁的街道,这时却遍地尘土,许多房屋被推倒了,好几处都在施工。街的两端,立了一块醒目的牌子:前方施工,车辆改道。从此,我就没有到这条村里的灵魂之街来溜达了。这二十多天里,一直傍着溪边整洁干净的游步道散步,欣赏着溪水发出的潺潺的优美的歌唱声……

这天清晨,我溜出院来,傍溪而上,到了苍山脚下,不经意间沿山脚的小路横插了过去,来到了村里本主庙前的两颗大树之下,进入了村里的这条主街,走进了全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脚步一迈进这条街,眼睛不禁一亮,才短短二十来天,这条街竟变得这般的漂亮、这般的靓丽起来。街旁原来破旧不堪、闲置没住人的几栋土砖屋全拆掉了,变成了规整的微菜园(应该说,它是村里的小花园),方方正正、成规成矩的地块上,有些种上了葱、蒜、青菜,有些栽上了花卉、景观树。街头原来堆放牛粪的地方,也清理、整治一新。一些树木、竹丛下,原先总是堆放一堆一堆的垃圾,如今全部清理掉了,覆盖了新土,铺上了草皮。许多临街墙体上,彩绘了全新的壁画,书写上了醒目的标语: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总书记那句说到了国民心里的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醒目地书写在一块雪白的墙体上。上阳溪村村规民约,也很艺术地上墙了……

我对着那个光鲜亮眼的微菜园前挂的一块小木牌牌,端详了良久。看了上面的说明文字,方知这些变化的由来。小牌牌上说:乡村之美,美在山水,美在田园农家。在上阳溪村党总支带领下形成的“党员微菜园”,在作用于和美上阳溪建设的同时,也丰富了基层治理的经验。这块由各支部党员干部、巾帼志愿者等挂牌认领管理的微菜园,曾经是一片无人居住的D级危房,周边环境脏乱差,经过党总支协调,村民投工投劳,形成治理合力,利用危房拆除后留下的石头等材料搭建的“微菜园"是上阳溪营造美丽家园,人人参与共建的一个缩影。

夜幕落下,村口溪边水泥桥上,桥两侧的路边,摆出了一个一个地摊,亮起了一盏一盏灯。地摊上,有各种村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小商品,也有烧烤等各种小吃,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小夜市。劳作了一天的村民,欢快地涌到了这里,挑选自己所需的小商品,也在这里交流、扯谈、唠嗑……这是我这次离村几个月后重回村后见到的新景象,是我们村的一处新的美丽的风景!

从这块小牌牌上,我似乎看到了,我们国土上的这个村,那个村,东西南北千千万万个村,每天发生的或大或小的变化,是背后有一股巨大的推力在作用,那就是我们党的振兴乡村的战略!从我们这个小村寨的一栋栋新屋的兴建,一条条村街的变化,这处夜市的出现中,我们看到了党的伟大的战略布署,正在千千万万个村寨落地!

我们这个苍山下的小村庄一天天在变美!千千万万个美丽乡村正在我们广阔的国土上涌现!

谭谈,1944年出生,湖南涟源人。有五百余万字、数十种著作行世。中篇小说 《山道弯弯》 等多种著作获全国重要文学奖项。曾主修毛泽东文学院、创建作家爱心书屋、主编大型丛书 《文艺湘军百家文库》、创办湖南省文艺家创作之家、建立当代湖湘文艺人物资料中心。先后出席中共第十三次、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五届、第六届候补委员、委员,中共湖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

来源:《湘江文艺》

作者:谭谈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