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
文/杨福音
初中毕业后,我被保送进了长沙师范学校。后来见过谢觉哉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说,师范称双璧,一师与长师。但这双璧之一的长师,当时连校址都没有,只好寄住在枫树山长沙市五中。头一年的时间是边读书边建校舍,好在同学大都来自长沙市周围的农村,艰苦奋斗白手起家,一栋大楼果然就在涂家冲的山顶落成了。自此,大家在山上静静的读了二年书。俗话说得好,择校不如择老师,意思是学校好不好在其次,老师是一定要碰得好。我在简陋的长沙师范遇到两位好老师,至今留给我的印象一点也没有淡去。
两位老师中,一位是校长罗三德,二年级时他上我们语文课,印象中似乎是讲唐宋诗词。校长是邵阳人,声调颇高,加上邵阳话本来就音韵节奏感强,他的声音就好听得近于高腔的味道,校长个子不高,又有胃病还猛抽烟,人就黑瘦,平时说话也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但他第一次走进教室,便判若两人。下课铃响了,同学只差雀跃欢呼。
校长进教室,带两支粉笔,一张烟盒子纸,纸上大概是备课笔记,左手握的黑板刷子是始终不会放下。左手擦右手写口里讲,一堂课就有了大的容量。他告诉我们读古诗的方法,说,古诗的诗眼是点睛之笔,然后从月点波心一颗珠讲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下子带出四五十首唐诗,同学们记都记不贏。他用邵阳话讲授“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铿锵高亢,绘声绘色,至今如在耳边。以至于后来画界提倡群体意识,说无高峰只有群峰,我总不相信。
毕业前夕,学校通知可以报考大学,虽则只有一周时间复习功课,但大家都想一逞其能跃跃欲试, 那时的学生若要论苦读是不在话下的。临到进考场,校长安排我做抒情文,安排蔡长松做论文。考完后,我俩的作文正好掉了个边而双双金榜有名。
罗三德校长教我们时37岁,后患肝癌去世。
做我班主任的是一位叫杨簪的女教师,27岁。漂亮利索洁净大方豪爽,简直称得上是帅,将大家闺秀与飒爽英姿集于一身。后来我知道,杨老师是北京人,参军在武汉军区为画家哈琼文学生,转业后随丈夫(一位军事桥梁专家)定居长沙,杨老师既然在部队上从事美术工作,她当然就喜欢我这个立志习画的学生。她给我的诸多教诲与关照,因篇幅所限,此处只得权且按下不表。单说毕业时,杨老师力促我报考北京美术院校,还说今后上美院的一应费用她全包下。我翻遍报纸,因当时苦日子刚过,所有美院均未上马。我也不想报考湖南的师范学院,生怕误了学画的功夫。杨老师说,能上大学就好,又抢去我的学生证,撕下我的照片帮我报了名。
杨老师退休后,全家搬到江苏镇江桃花坞,1986年我在南京办画展,老师夫妇俩驱车来观看。早些年我曾去信问候起居,老师回信说两眼几近失明,我又托人欲从香港购特大放大镜未得。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老师的眼睛复明了没有。
我在同一学校遇到两位好老师,这是我的幸运。
杨福音,194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广州书画研究院副院长、艺委会主任。2006年在长沙设立杨福音艺术馆。200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大红袍”《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杨福音》,2012年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播放杨福音纪录片《远方的寻找》。美术界认为,杨福音在中国画上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反线描画法,不但继承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同时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领域,对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而诞生了一种新的中国画的美学风范。
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杨福音》《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杨福音》《杨福音画集》《杨福音中国画精品》《长岭上》《金枝玉叶》《由红菜薹想起》《日子》《良苗怀新—访谈杨福音》《关于福音》《吾喜吾爱》《福音书话》《无尽藏》等画集、散文集。
来源:杨福音艺术馆
作者:杨福音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