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报告文学丨尹红芳:乡村振兴中一个教育局长的突围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尹红芳 编辑:唐雨欣 2021-12-20 14:44:45
时刻新闻
—分享—

????_20180625094326.jpg

pexels-mikhail-nilov-6965293.jpg

乡村振兴中一个教育局长的突围之路

文/尹红芳

江华县地处南岭腹地,自古以来被外人视为荆楚蛮荒之地。唐朝时,因县城在阳华岩附近的河边而得名。唐朝大文学家元结公元766年任道州刺史时游阳华岩曾赞叹道:“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也。”千百年来,江华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富丽的自然资源,让来访者啧啧称奇,然而,它僻远的地理位置,又让其默默无闻并长期发展滞后。

这个集“老、少、边、穷、移”于一体的县,近几年,在教育领域却如一声惊雷,划破长空,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丰硕成果。

你不会想到,年财政收入不到10亿的贫困县,最好的房子和建筑是学校,待遇落实最好的是教师,幸福指数最高的是教师。

在这里,教师的年平均收入高出公务员近6000元。乡村教师高于县级同职级人员工资14%,比同等职称的县城教师最高的可达3万元,“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当有其他县区的学校来江华挖人时,很多教师都不愿意走。

在这里,校园充满文化味、乡村味,可谓书香袭人,百草飘香。孩子们对舞狮、舞龙、剪纸、扎染、锦绣,等等,熟极而流,在这里,“一校一品”“一班一特色”“一生一特长”“一师一专长”,让每个孩子幸福感暴涨,寓教于乐,“玩得过瘾”。

在这里,全县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其“七有五融合”模式,2015年曾被教育部评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2018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被省人民政府评为教育强县。而江华整体脱贫的时间,是2019年。

在这里,曾召开乡村教育“江华模式”全国推介会,全国22个省市区的700余位教育专家、学者总结推广乡村教育“江华经验”。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永新走进学校调研,对其深表赞许:“江华乡村教育大有作为!”

可是,你却想不到,几年前,这个县的教育生态却是另一番模样。

本世纪以来,直到 2012 年初,江华教育一直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教育管理者思想保守,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育教学质量徘徊不前,品牌特色无从谈起;交通不便,优秀老师留不住,外地老师又很少有人来;学生在市级及以上的体育、艺术比赛或活动中获奖的和教师参加市级及以上教育比武活动获奖的寥寥无几。特别是 2012 年,江华教育腐败窝案出现后,江华教育生态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

有教师曾回忆当时教育基础设施的简陋:城区4所小学,教学楼不足,最大班额超过80人;处于县城中心的江华创新实验学校,寄宿生还住在老式的饲料厂的仓库里,晚上经常有老鼠光顾;逸夫完全小学的学生宿舍还是土坯房,窗户用几张塑料膜遮住,还不时透风,被风吹得呼呼直响;90%的学校没有教师公寓或周转房,教师挤住在简易的筒子楼,有的4人住一间房子。

人们不禁会想,这些年,江华的教育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江华的教育生态,是如何修复得如此迅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办出这样出色的成绩取得出乎众人所料的成果呢?

其实,江华的教育人都明白,江华教育这些年的“出类拔萃”,离不开一个人,他,便是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唐孝任。

唐孝任的科学设想

夜色四合,万籁俱寂。江华这座湘南小城,洗尽了白昼的喧嚣与铅华,天空如泼墨一般,只余淡淡月影和点点星辰;地上,行人稀少,灯火阑珊,人们大都进入了梦乡。而在此时,江华县教育局的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唐孝任时而掩卷沉思,时而奋笔疾书。

唐孝任正在看的书,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是一本1982年出版的书籍,书页早已泛黄,书上呈现的斑驳黑点,若隐若现地呈现着丝丝历史痕迹。

这本书已然跟随唐孝任二十余年,它作为唐孝任的人生指导书,犹如他的影子,时刻伴随在他身边。用唐孝任的话说,这是一本能让他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安静下来的一本书,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会给他指引方向,让他遇到任何问题不再迷茫。

此时,唐孝任对这本书更是依赖有加。

这是2013年12月,唐孝任被组织任命为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此时,正是江华教育危难之际。

其时,江华教育系统腐败案爆发,教育生态被破坏,教育形象被损害;全县办学条件、教育基础设施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求,相距甚远;师德师风、学生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留守学生教育亦不容乐观,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江华教育人担忧的问题和困境。

唐孝任想起自己曾经在江华县大圩镇担任党委书记时,遇到一些问题和突发事件,常常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他开始回忆起一幕幕往事:他是怎么处理那些事情的呢?遇到问题,他思考引发原因在哪,其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他想,抓住主要矛盾和产生的原因,不就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方向了吗?

已然凌晨,唐孝任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轻轻地合上书本。

他开始回忆自己十来年的职业生涯。1995年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基层担任八年教学老师,之后,教导主任、副校长;再然后,担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继而大圩镇党委书记;直到2012年,又回到教育系统,担任江华县教育局副书记副局长。这些年,经历了什么?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唐孝任的脑海里,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件件丰满的事,他把这些人和事仔细地捋了一捋,将其中的收获和经验,写在纸上。

总结过往,才能面向未来,这是唐孝任的工作习惯,他想给自己更多的启发。

但他知道,要发现问题,摸索经验,必须到实践中去。

唐孝任继而又开始明察暗访地进行调研。之后,同百余名管理人员和老师座谈。一个又一个清晰的问题,开始萦绕他的心头。唐孝任思索:江华要办什么样的教育?校园设施要如何快速变化?教师队伍建设如何体系化?整个教育生态又如何修复?

2013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江华县教育局的党组会上,唐孝任率先问道:2005年,当时的总理温家宝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曾经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座的各位有什么感触?

一时间,唐孝任的“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四问,从局党组会传向全县。这次会议,揭开了江华教育系统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大讨论的序幕。对江华教育而言,这是一次扭转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党组会,也标志着江华教育从此踏上了从困境中突围的新征程。

是的,江华教育是“育分”,还是“育人”;学校是以教育为中心,还是以其它为中心;教师是信仰情怀,还是利益与职称;江华的教育梦如何融入乡村振兴梦、中国梦?

冥思苦想几天的唐孝任有了大概的思路:江华教育要在人们的冷眼旁观中尽快走出低谷和困局,以一个崭新状态和全新的教育形象告慰江华父老乡亲,就要让江华民族教育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羁绊和束缚,就必须趟出一条区域素质教育推进的新路子;就要在当下社会浮躁、教育功利、家长焦虑的环境与氛围中,构建出一方教育的良好生态;就要在留住青山绿水的同时,留下乡音,记住乡愁,传承好乡风文明,探寻到一条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具有农村特色的为乡村振兴服务的乡村教育路子。

是的,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同时,如何做适合乡村的教育,做适合孩子的教育,做有根的教育,真正破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难题?在捍卫乡村教育应有的地位与尊严的同时,如何能够通过乡村教育的发展,承载孩子与家庭的更多希望,点亮乡村生活的美好未来?如何在坚持用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的同时,通过思想引领,理念革新,办出师生们向往的理想教育?如何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让每一所学校都溢满幸福,让师生们都能过上快乐而幸福的教育生活?这些问题,一个又一个闪现在唐孝任的脑海之中。

那次大会上,经集思广益,唐孝任总结道:江华教育要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就要重构良好的教育生态,建设美丽校园,打造有坚定教育情怀和信仰的师资队伍。

带着这些设想和思考,唐孝任毅然率先踏上了突围之路。后来,江华的教育人说,那时,他们看到唐孝任眼中的光,那束光坚定而闪亮,他们的新任教育局长唐孝任,像一个身披铠甲的战士,走在大家的前方。

重塑之路

唐孝任认为,要振兴一个地方的教育,首先要让师生爱上这个地方的校园。

几个画面常常出现在唐孝任的脑海里,令他心酸无比。

他第一次走进河路口中学时,只见校园遍地黄土,大风一刮,卷起满地黄沙,吹得人的眼睛都睁不开,孩子们的课间运动也只能在教室。当时,他几乎是哽咽着反复叮嘱计财股和基建股的同志,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即便局机关所有人勒紧裤腰带,缩减办公经费开支,也要确保运动场的建设。

有一次,他走进学生食堂,与学生一起就餐,看见孩子们因空间狭窄,座位不够,三三两两蹲在地上吃饭的情景,他鼻子一阵酸楚。

天还蒙蒙亮时,看见教师骑着摩托车,冒着凛冽的寒风,只为第一个赶到教室,迎接孩子的到来,他眼眶湿润了。

深入村小课堂,看见孩子们还在那低矮的房子,昏暗的教室,破旧的书桌上埋头学习时,他心酸了。

如此差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如何能安心教书,孩子如何能开心学习?唐孝任内心一阵酸痛。

“房子、环境、基础设施要好!软件也要跟上!”在一次大会上,唐孝任掷地有声。

“美丽校园”,就是唐孝任举起的第一支火把。

什么是美丽校园?

唐孝任开始带领班子走进学校、村寨,询问教师、家长、群众对“美丽校园”的想法理解。

调研后,唐孝任心中有了答案。

他给出“美丽校园”的标准:硬件条件美,环境美,学校管理有序,关键是人的心灵美。美丽校园是环境之美、文化之美、发展之美与和谐之美的总和。

唐孝任心中的“美丽校园”,包括了城区学校提质扩容、移民学校建设及合格学校建设。而要建设美丽校园,资金是首先考虑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江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的启动,江华县的教育供求矛盾也随之凸显。对于一个年财政收入不到10亿的贫困县,要在教育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谈何容易?

值得庆幸的是,唐孝任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1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湖南省永州市委常委罗建华提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唐孝任欣喜地看到,江华教育将借助县委、县政府重振“东风”,开始以“美丽校园、幸福师生”为抓手,全力提升全县教育。

还让唐孝任更为欣喜的是, 2013年9月,江华县委常委会议相继通过了《江华瑶族自治县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及《县城城区学校扩容提质实施方案》两个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城区学位建设。当月正式启功县城城区学校扩容工程。到2015年9月,县城学校新增学位9100个,其中小学新增学位7000个,初中新增学位2100个。预计共投入资金3.5亿余元,由县财政筹集解决。

乘着江华教育优先政策的东风,唐孝任也踏上了快马加鞭的建设步伐。

多年来,真干、苦干、拼命干,是唐孝任的真实写照,而这“三个干”,后来也成为江华教育所提倡的“和美教育”精神所在。唐孝任认为,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实干兴教,空谈误教。“拼命干”是坚定信仰不动摇,不达目标不罢休,迎难而上勇挑战,舍我其谁敢担当。

履新不久,唐孝任带领一帮人,说干就干,并且“拼命地干”。他迅速明确了从改教室、改寝室、改澡堂、改食堂、改厕所开始,净化、绿化、亮化环境,全县完小以上学校均按照“园林型、书香型、创新型、特色型、学术型和净化、绿化、靓化、序化、数字化、文化”的“五型六化”要求完成建设,提升学校内涵。

校园重建或扩建,问题重重,可唐孝任从未惧怕退缩。从小到大,他是一个意志极其坚定的人,认准的事,绝不迟疑退缩。

2014年7月,江华县委、县政府批复沱江镇第六小学工程建设。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征地成为建校第一难关。

由于种种原因,当地老百姓对征地工作极为抵制,有些行为很是极端。那些天,唐孝任每天早出晚归,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并竭尽全力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有时,面对极个别硬骨头,唐孝任及工作人员还多次带上礼物上门拜访老人,与他们促膝长谈,他一次次苦口婆心向他们劝说:在家门囗办一所好学校,对村里的孩子是多么的好!其殷殷之情拳拳之心,使他们深受打动。

根据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建设需要,水口中学、水口镇中心小学等随水口镇整体搬迁。根据规划,新建的水口中心小学,既要满足水口镇等移民和新镇所在地村组学生有学上、上好学、学得好的要求,还要按照水口新镇的定位,建成瑶韵浓郁、特色突出的爱情小镇和文旅小镇。按照移民人口数量,水口中心小学规划24个教学班,招收1080名学生。按学生人平用地面积规划用地只有41亩。

唐孝任及其队伍人员经过多次调研、实地考察,并召开党组会研究学校的用地认为:原规划没有远见,过不了两年就会不适应外来人口迁入等形势,要建就要50年不过时。

后来,唐孝任召开讨论会,提出自己的主张,得到江华县教育局党组班子的认可:为确保移民移得出,稳得住,富起来,也要让移民子女上好学,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移民学校的建设的标准就要求更高,按照现代化校园进行规划建设。

之后,县教育局与县扩建指挥部负责同志商定,否决了这个规划。

此时土地成为建校最大难题。唐孝任多次向县有关领导汇报,并表达了要建成50年不落后的现代化学校。

经汇报和多方论证,最后在水口新镇规划会议上,县长、水口新镇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决定将建镇林业站、派出所、税务所等“七站八所”用地整合,统一搬迁至镇政府,为它们专建一栋大楼,集中办公,即节约用地,又方便群众办事。节约出来的用地,正好可全部用来建校,这样也就解决了建校最大难题。决定将中心小学迁至中学选址地,规划用地62.5亩。中学择址另建。

可是,资金又成了拦路虎。

在教育局专题研究建水口中心小学的资金问题的党组会上,各党组成员的方案意见不一致,认为即使将全部移民建设款及财政转移支付给教育的资金用上来,于这个建设规划也只是杯水车薪。

“如果我们不未雨绸缪,将来学生往哪放?我们这是等不起呀。说好高骛远也好,论好大喜功也好,只要能解决学生入学问题,让学生上得好,我们都应该认。现在就是要千方百计解决这个问题。”唐孝任在这个问题上没退后半步,并抛出话题。

之后,党组成员的思想如同火山爆发,在资金问题上都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组班子进学校、入乡镇村组,向教师、群众、基层干部,特别是向乡镇党政负责人询要求、问对策。对移民的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及如何应对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已了然于心,而且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解决问题的设想。

虽资金尚有缺口,但江华县委县政府已决心把移民学校的建设当做“最大的民生工程”。2016年11月,“瑶味”十足、高大靓丽的水口中学、水口中心小学,它们犹如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矗立于“爱情小镇”。

2017年5月20日,人们看到,江华县城沱江镇腊树脚村旁的荒地上,唐孝任带领着基建股、学位办及相关人员,冒着烈日勘察建校场地。这一天,沱江镇第七小学筹建小组正式成立。

学校建设的那些日子,人们看到,唐孝任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深夜的校园。

四年后,2021年5月8日,全国乡村教育“江华模式”推介会在此召开。6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陆续进入校园参观。他们看到一栋栋楼房长鼓红柱、黄墙黛瓦、飞檐翘角,充满着浓郁的瑶族风味,纷纷赞叹不已。一位来自江苏的校长惊叹道:“想不到这么偏远的瑶山,竟然有这么美的学校!”

到过江华的人,无不被这里旖旎的自然风光、神秘的民族风情所深深吸引,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点缀在山水林间的一所所漂亮的学校。走进任意一所中小学校,春华缤纷满园,夏叶浓荫蔽日,秋实橙黄橘绿,冬枝傲雪凌霜,校园之美,四时不同。

来访者常说,江华学校的美,能冲击人的心灵。江华的人们都明白,这些美的营造,离不开他们的教育局长唐孝任。

我要让你们都出彩

唐孝任时刻都以哲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物美了,下一步,就得考虑塑造人了。”在一次会议上,唐孝任的声音坚定有力。

“幸福师生”,是唐孝任点燃的第二支火炬。江华的教育人常常听到唐孝任说的一句话便是:我们的每一位校长、每一位老师,都要有思想格局,都要有想法,有创新。

那么,想法和创新,从哪里来呢?

唐孝任说:“给权利,给尊重,给支持,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让他们绽放出彩的魅力。”

工作会议上,唐孝任向教育者多次阐述:教育局要把校长放第一,校长要把教师放第一,教师要把学生放第一。他认为,这样才能实现从注重“物”到注重“人”的转变,而实现学校走内涵式、品质化管理道路,不断提升校长、教师、学生内驱力,营造江华教育“山清水秀”的教育生态环境。

“校长第一”就是把学校招聘教师、教师调动、中层的聘用任免都回归给校长,教育局和其他部门负责监督、备案。同时,教师的职称、考核等“一揽子”事情都在学校解决,简而言之,把校长放第一,就是要给校长自主办学权,让校长自主管理学校。

在江华,校长的“行政”功能适度削弱,而引导教育功能逐步增强。唐孝任认为,校长最应该关注的,不是行政事务,而是教育。

自主权多了,江华县校长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而如何让校长们优质高效地行使这些主动权呢?

唐孝任认为,强劲有力的措施才能推动校长迅速成长。

唐孝任希望江华的校长都成为“教育家型”校长。什么是“教育家型”校长呢?他认为,要尊重教育规律,有办学理念;教育信念坚定,能引领教师成长;能激扬生命活力,让学生充分发展。

在江华,“七个一”,是校长成长的必经之路。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周写一篇发自内心的教育反思,每个季度开一期校长论坛,每年暑假进行一次教育学心理学考试,举办一次深度融合的研修培训,每期进行一次听课和一次评课活动,在唐孝任看来,这“七个一”,能“倒逼”校长勤学专业,扎牢理论,发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并回归课堂,提升校长素质。

大石桥中心小学的奉前茂校长说,自己就是在这样宽松的激励人的环境中,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而对自身角色进行深刻反思并这样思索校园建设的:

那是2018年3月27日,一名小学生日记中的一句话引起了奉前茂的注意。

“好难闻!我们正在校园的大樟树下做游戏,捂住鼻子埋怨道。只见校园上空烟雾缭绕,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味。原来是学校西北角正在焚烧垃圾。”

奉前茂眉头紧锁:“学校每天焚烧垃圾所产生的废气不仅污染了空气,还影响了师生的学习生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他把这件事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之后,当地时任党委书记齐雅敏联系到了他以前认识的国际生态学校项目组专家肖玲。专家们经过调研了解到江华县从2016年6月1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级试点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暂时按照课间加餐牛奶+X的模式发放营养餐。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中小学生免费享受每天4元的营养餐。营养餐地实施,大石桥乡中心小学每天就产生 1000 多个牛奶盒、1000 多根吸管,再加上其它生活垃圾,每天的垃圾堆积成山,当时处理垃圾的方法是焚烧。

处理好牛奶盒这些营养餐和一些生活垃圾就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垃圾分类正是国际生态学校项目的内容之一。调研组的成员和学校领导马上开会研究如何处理好牛奶盒这些营养餐产生的垃圾。

“如何对牛奶盒等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校长奉前茂抛出了问题。副校长甘秋萍提议:“我们可以将这些废品回收卖到废品收购站进行二次利用……” 这是一个好主意!

分管营养餐的黄宏信老师马上打电话给废品回收站的老板,询问牛奶盒可不可以回收。老板回答是不回收,因为牛奶盒内层有一张锡箔纸,不是纯纸不回收。 刚刚看到的希望,瞬间就熄灭了。 “牛奶盒是纸张,为什么不回收呢?” 奉前茂自言自语:“因为里面一层锡箔纸所以不回收,那么可以将锡箔纸撕掉,剩下的牛奶盒纸就可以回收了?”于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将牛奶盒撕开,小心翼翼地把里面的锡箔纸撕下,剩下的就是纯纸了。

“牛奶盒如何回收处理的问题解决了!”调研组的专家和与会的老师们都很高兴。由于各班学生营养餐的牛奶盒可以回收利用,使学校的生活垃圾减少了大半。

后来,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后,学生吃完营养餐后争先恐后将牛奶盒撕开分类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2018年5月18日大石桥乡中心小学召开创建“国际生态学校”启动仪式,号召全体师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减少垃圾,保护环境。之后,学校又将环境教育纳入课程,融入到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学校建设劳动体验基地“青青园”,让孩子们在体验劳动快乐 的同时,感受保护环境的责任;每个班级建有垃圾回收站、绿色角,使学生养成环保的好习惯;每个学期开展“环保作品展”“花卉展”等活动,激发学生保护环境、 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如今,走进大石桥乡中心小学,你会发现,校园处处干净整洁,校园里,没有一个垃圾桶,唯一的垃圾池,也被改建废品回收站。回收站里按照班级分格,各班每天都对教室里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废纸、 塑料瓶等全都进了回收站,每半个月卖一次,不能重复利用的进了每周拖走一次的垃圾箱。2019年,大石桥中心小学成功创建“国际生态绿旗学校”。

除了营造“绿色生态”的环境,奉前茂还引领学校充分挖掘江华县革命领导人江华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打造红色校园文化,萃取他“忠诚、俭朴、进取、公正”的江华精神,从《四盏马灯》的故事中提炼出“马灯精神”,并致力打造“马灯教育”品牌,让红色教育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如今的大石桥中心小学,“国际生态学校” 的绿旗在校园上空飘扬,读书声、欢笑声、歌声在红楼绿树间悠然回荡,从教师和孩子们幸福的脸上,让人由衷感慨:生态文明教育之花,正在此绚丽绽放。

奉前茂说,是自己一次次的反思,才真正找到学校建设的正确方向,找到正确的办学理念,并让自己找到了当校长的幸福。而这一切,得益于唐孝任提出的“校长第一”的理念,得益于教育局强有力的推动校长成长的举措。

在江华,校长听评课,成为倒逼校长回归教育教学一线的重要举措。

湘江九年制学校校长盘梦林清晰地记得,在一次听评课中因准备不充分,最后评委只给了80.6分,而另外一位校长却得了92分。盘梦林说,这不仅是分数,而是一次蜕变开始,鞭策自己钻研业务、钻研教学,回归课堂。

正是这样的“倒逼”和内修,江华县的校长实现了飞跃式的专业成长。在江华,全县70余位中小学校校长回归课堂,有30余人被评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名校长、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湖南省教育家孵化培养对象,还有不少校长开设了个人工作室、工作坊等。江华的校长们,正如唐孝任所期盼的,一步步向“教育家”型校长蜕变。

在江华,校长们对于师资力量的认识已达成共识:好老师不是挖来的,捡来的,而是自己培养出来的。

江华的校长们都记得唐孝任一次又一次的叮嘱:在江华,要让教师成为光荣的职业,有奔头。

如何让教师有奔头?唐孝任说,福利,尊严,地位,能让他们挺直腰杆。

如今的江华教育局给出一个数据:教师与公务员一同发放年终绩效评估奖,2016年人平均发放1万元,2017年人平均发放2万元,2018年人平均发放2.4万元,最偏远的乡村教师每年享受津补贴比县城教师高2万元,形成了“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同时,教师体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教师绩效工资、年终绩效评估奖、文明县城奖、综治维稳奖与公务员一个标准发放。建设教师公租房、周转房2800套,3200名教师搬进新房;40余名教师被推选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每年举行一次教师表彰大会,县委书记、县长每年看望、慰问一次教师代表。

在江华,不仅尊重教师,而且让教师“有为就有位”,成为“一种模式”。

“教师调动不能正常化、制度化,势必给腐败留下空间,也严重影响教育发展。教师调动必须要去除行政化,要真正通过本事来解决。”2012年12月,唐孝任上任时,便曾面对过不少教师要求调动的问题。

江华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山高林密,地广人稀,最远的学校距离县城120多公里。过去,农村老师纷纷往城里跑,每年找关系、打招呼要求调到城区学校多达200余人。

2019年,沱荣江等32位教师从偏远山区调入县城,他们既不需要找关系,更不需要送礼,而仅仅凭借自己扎实工作取得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业绩。

江华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打破“条子论”“关系论”,严格按照德、能、勤、绩进行选拔,树立优良的教育政治生态,构建了公平、公正的教师成长机制,让农村教师有奔头,高待遇,安心幸福地从教。

“优秀教师,有选校的权利。严格按照实绩选学校,在我这里打招呼没用。必需树立用人导向,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教育生态。”不止对江华的教育人,有时,熟人或亲朋好友请求唐孝任“开绿灯”,唐孝任也这样说,这样做。

因为这样,唐孝任得罪了不少亲朋好友。“以前都可以调动,你来了,为什么就不行?”就连唐孝任以前的老师,也曾发信息劝说,大意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一时间,唐孝任感到空前的“众叛亲离”。唐孝任的内心突然有一种悲哀:在众人都质疑我、谴责我的时候,为什么连我最信任的老师,也会对我如此质疑呢?

除了亲朋好友,县里的某个领导,也“乘机”找纪委对其进行审查。

唐孝任感觉自己成了“孤家寡人”,郁郁寡欢。深夜时分,唐孝任沉重地翻开了那本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正是它,如黑暗中的一道光,给了唐孝任巨大的鼓舞和无穷的力量。

唐孝任坚定了自己的决定:事物要发展,肯定要面对诸多阻挠,但是,前途是光明的,主流是向前的,发展的本质,就是在曲折中前进。

唐孝任合上书本,内心有了更多的定力。他进一步想:只有这样做,才不会依靠权力来办事,才不会依靠钱来办事。如果局长、副局长,或教育战线的其他领导者,老是依靠权力和钱来办事,那整个教育生态,就破坏了。如此,老师想的是如何找钱找权,哪还有心思努力工作呢?

可唐孝任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那些天,为众人所指,他常常失眠。好在那些难熬的日子,他终究是熬过来了。唐孝任记得,那时,在人生的“危难”之时,好在时任县委书记的支持,有了他的支持,他才更进一步,持久地坚持了自己内心的选择和良知。

近几年,江华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整体水平进入全市先进行列,成为全省教育强县。

当有其他县区的学校来江华挖人时,很多教师都不愿意走,反倒还说服那些教师:“要不你们也来江华吧,教育教学、乡村旅游、退休养老全给解决了,我们还可以教你们唱《盘王大歌》,跳瑶族大舞。”

2021年11月5日,沱江镇第七小学,唐孝任有声有色地为江华的教师展开主题为《美好校园,幸福师生,理想教育》的讲座,一个容纳几百人的会场,座无虚席,此起彼伏的掌声在校园回荡。

期间,讲到“幸福师生”的主题时,唐孝任眉飞色舞地说:“你看,在我们江华当老师多好,一年比别人多好几千,甚至一两万的绩效,你拿这个绩效去谈恋爱,讨女朋友欢心,是不是很有幸福感?”

现场一阵欢声笑语。现场的老师惊喜地发现:他们的教育局长,原来不止如传说中的严厉、大爱,他还是如此的幽默,可爱!

讲座结束,唐孝任热心地回答现场师生的提问。离开前,他热情地公开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微信,笑容满面地说:你们有什么困惑,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找我,可以电话,也可以微信。

在江华,校长和老师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唐孝任局长,给了我们人生出彩的机会。

他们终于现场深刻地体会到:正如唐孝任曾经说的,在江华,教师是宝贝,再高看一眼,厚爱一层,都不过分。

教育,要真正回归到育人

唐孝任出生在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镇平泽村,家中四姊妹,父母都是农民。在江华,大家都说他是一个敢于担当的局长,唐孝任说,自己的这种敢于担当、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性格,与家庭有很大关系。高一时,唐孝任父亲就去世了,家中的顶梁柱倒了,那时,他就明白,要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并学会了如何担当。

从小,唐孝任就深知农民的苦。穷苦的孩子早当家,唐孝任深知农村的苦,农民的苦,他有着深深的家乡情怀。他常常对老师说,教育,能真正改变人的命运。我回到家乡,特别希望看到,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依靠自己的拼搏奋斗,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唐孝任还希望,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能振兴江华的教育,一定程度上推动江华县域的发展。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后。唐孝任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的信念。

江华人都知道,“三个第一”是唐孝任提出的教育理念。除了“校长第一”和“教师第一”,还有“学生第一”。“学生第一”是教师秉持一切为了学生,所有教育活动都是基于学生和为了学生。而“学生第一”是“三个第一”的核心,“学生第一”是出发点也是归结点。

唐孝任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他总叮嘱校长和老师:要真正心系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

2021年11月6日,水口中学的足球场旁,唐孝任津津有味地看着正在进行的水口镇中小学生足球比赛,拿出手机,时而抢拍几张精彩的画面。

自从2016年,江华县便全力推进校园快乐足球,通过每年一次的校园足球联赛,促进足球特色学校创建,以全面提高全县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时至今日,江华县鲤鱼塘完全小学、启汉小学、江华二中、水口镇中心小学、沱江镇二小、水口中学等一批学校,均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唐孝任担任江华县教育局局长以来,江华县开始整体推进心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琅琅的读书声、快乐的欢呼声、嘹亮的歌声、悠扬的琴声”之“四声校园”“瑶文化进校园”“校园足球”……如今,每走进一所学校,唐孝任都会有些自豪地对外来参观者说:你看,孩子们快乐,阳光,自信,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江华县为何要县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唐孝任从自己一次挨打的经历说起。2014年5月,唐孝任刚上任教育局局长一年多,有一天,两名女教师冲进他的办公室,一言不合就开打。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两名女教师已多年不在岗,干着自己的私活儿却领着与一线教师一样的工资和福利,群众意见很大。唐孝任按照当时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的政策,要求相关学校通知她们回来上岗或者辞职,引起了她们强烈的不满,于是上演了打人一幕。

那次经历,让唐孝任很震惊,也促使他思考,江华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彼时,一个留守儿童的自杀,亦使他被深深触动。那是个念初中的男孩,父母外出务工,问奶奶要零花钱,奶奶没给,伤心的男孩就喝农药自杀了。看到男孩家人哭得肝肠寸断,心情沉重的唐孝任思绪万千——当农民背井离乡去讨生活时,学校教育是否可以帮他们做得更多一点?

唐孝任意识到,教师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才能担起育人大任;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才能长大成人成才。一个念头就此萌发,他要在全县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要在整个县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唐孝任认为最大的困难在认知层面。教育局班子成员、校长、教师中有不同声音,一部分人认为心育会占用课时影响学生成绩,还会加重学校的负担。

学政史的唐孝任,喜欢研究规律,尊重规律。任教育局长之后,更加注重规律——无论是教育还是儿童身心成长都有其规律,他提醒自己,不能把教育局长当成一个官来做,教育是慢活,要尊重相关规律来办教育。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组织保障,唐孝任想。

于是,县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基础教育股抓落实的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正式启动并成立县心育指导中心,制定了5年发展计划。

推进初期,唐孝任采取的策略是两手抓:一边统一思想认识,一边靠行政强力推行——若有人担不起这付担子,就考虑换个位子。

教育局发文规定,所有高(职)中、初中、中心学校及完小,要为心育工作做到七有:有机构、机制、队伍、课程、阵地、考核、经费。对阵地的建设,教育局提出了具体的标准,甚至比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时间还要早一些。心育所需经费,先期从公用经费里解决,考核合格后,根据学校规模不一样,教育局拨付5万到20多万不等。考核不合格,一票否决,学校和校长不能参加评优评先,对校长亮黄牌。

唐孝任明白,任何事情,如果只有行政力量的强力推行,都不会持久,这也是规律。唐孝任认为,江华的心育事业,需要一帮有激情去实践的人。

当初,唐孝任起心动念要将心育工作在全县铺开,考虑学科带头人的时候,他脑中第一个想到的是唐添翼。

唐孝任之所以一下子就想到了唐添翼,是因为这个小伙子有些与众不同。

唐添翼大学毕业来到江华二中工作时,唐孝任是副校长,两个人因此有了交集。唐添翼学的是物理,教的是信息技术,却又一个人捣鼓起心育,唐孝任觉得有些奇怪,对他的印象也就比较深。后来,唐添翼在2006年代表永州市参加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比赛获了奖,2007年争取到校长的支持开始在江华二中开设心育课,开了江华心育的先河。尽管那时,唐孝任已经离开了学校,但回校看看时依然留意到了唐添翼的动向。

唐孝任认为,于当时的江华心育而言,唐添翼是星星之火。但是,星星之火,逢时便可以燎原。

这些年,唐添翼在江华心理健康教育的探寻和推广中,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江华县的心育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其县域推进心育的“七有五融合”模式,2015年被教育部评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2016年被评为湖南省市州教育工作创新项目,2017年在湖南省教育科研扶贫现场会做典型发言,2018年入选全国教育专业硕士教学案例库,2019年获湖南省第四届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20年获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

而唐孝任认为,学校的举措,只是管理的一部分,而真正的教育,是没有围墙的。

唐孝任的随行者常常发现,有时候,和唐孝任在一起考察学校,途中,走着走着,唐孝任便不见了,他们说,这是常态。

唐孝任做什么去了呢?

2011年11月6日,我们随唐孝任参观他工作的故地——大圩镇,刚下车走进大圩镇二小,突然,大家问道:唐局长到哪儿了?有人说,或许又接到电话,急着办事去了。

走到学校门口,只见唐孝任正打着电话,表情很严肃:你们学校,都要查一查,看有没有离开的学生,要特别排查,这可是大事。

唐孝任挂上电话,面色有些有些凝重。原来,他在去学校调研的路上,发现几个疑似未成年人,骑着摩托车,车上好像还带着管式凶器,呼啸而过。唐孝任赶紧停车,乡间路窄,不及追堵,只好紧急向当地派出所求援。一问,才了解到他们其中有人前一天在广西受欺负,这次去,是聚众前去“找回场子”的。唐孝任当即给当地镇党委书记打电话,通报这个情况,并再三拜托,一定要追回几个孩子。

唐孝任说,这些孩子年纪不大,头发染得五颜六色,应该不是学生,可是就怕他们叫上他的学生也去。再说,跨省“寻仇”,往往会惹发祸端。

唐孝任说,是学生,就可能犯错误,有些错误,能酿成大错,必须将之制止于萌芽之中。

唐孝任对学生的爱,是刻在骨子里,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的。他时时记得,事事记得。

近日,中南大学党委书记前来江华教育系统调研,问唐孝任:学校如果给支持,你希望是什么呢?

唐孝任不假思索地说:我希望你们的教育资源能够支持我,比如,能不能把我们的职业中专打造成像高等职业院校那样的基地?能不能把中南大学作为我们学生的研学基地?能不能利用中南大学的资源,将江华的学校从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打造示范校,比如乒乓球篮球等示范校,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全省冠军,全国冠军世界?能不能用学校的资源帮助我们深入到这里驻点帮扶……唐孝任一连谈了六个“能不能”。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打趣道:您这样的局长,提出的要求“招招见血”,看来真是把学生放在心里,深入灵魂啊!

这只是唐孝任的日常。每一天,他都在想,如何让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近些年,唐孝任的教育探索日渐成熟,他又形成了新的系统教育路径。

在探索符合儿童身心成长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的同时,2020年,唐孝任又引领江华以“一校一品”“一班一特色”“一生一特长”“一师一专长”为抓手,因校、因班、因师、因生制宜,力求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成长。

如今,大石桥中心小学的“红色”教育品牌,县职业中专的“五心”德育特色品牌,已然在全省产生广泛影响。上游完全小学、涛圩中心小学、沱江镇一小等40多所中小学校,已然形成了“瑶文化专家—骨干教师—教师—骨干学生—学生”的瑶文化校园传播格局。

作为乡村学校,码市中学2018年特别提出办有乡村味道的学校。太极、油画、武术、纸雕、十字绣、杯子舞、毛线粘贴画、妙泥生花、扎染……一系列适合乡村学校的特色课程项目在码市中学落地,“一班一特色”的课程建构形成。

在这里,你会看到,18个班级,班班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在教室,在学生宿舍,在食堂,别具特色的手工作品,装饰着校园的墙面、楼道、围墙,构成了一道道美不胜收的文化景观。有人到学校参观,对墙壁上学生们展出的精美剪纸由衷赞叹。唐孝任指着一张剪纸说:你看,这张剪纸,是我们的一个学生,经过一个寒假,才剪出来的。他继而向前,指向另一张:还有这边,是一个学生,经过了一个学期,才剪出来的。

唐孝任说,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教育的慢的艺术。

在学校周边,码市中学还流转了20余亩农田,建成“耕读乐园”。唐孝任常常走进这“耕读乐园”,看着满眼绿油油的小白菜、香芋、扶手瓜等农作物,欣喜地对同行者说:你看,它们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生机勃勃,我们的学生,亲自在这里种菜劳动,同样也充满活力和生机咧。

在瑶族小学和水口镇中心小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常给大家带来舞狮和舞龙表演。

在大石桥中心小学校园,红色文化、国学经典、科技创新引进校园,文明新风浓郁,师生精神抖擞。2020年,大石桥中心小学被评为县名校。

在沱江镇一小,教师们编写了《瑶文化知识读本》《瑶文化韵文读本》和《瑶山孩子爱瑶乡》等校本教材,跳长鼓操、耍瑶族草龙成为学校一道靓丽人风景线。

在涛圩中心小学,瑶族织锦、竹竿舞、瑶歌,被全面引进校园。

白芒营镇中心小学还编写了《白芒营镇中心小学校本乡土读物》,从历史文化、道贺古道文化、瑶族文化、红色文化、人物故事、建筑文化等方面再现了白芒营镇的风土人情。

这些年,全县学生文艺素质大幅度提升,1000余名体艺考生高考上榜,200多个文艺节目在国家、省市民族文化汇演中获奖,20多所学校获得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湖南省民族团结示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近些年,全县坚持每年举办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通过以赛促学,让孩子们爱上科技,放飞梦想。近两年,全县获市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电脑制作活动奖项100余项,100余位学生获县级上美德少年、孝心少年等荣誉。

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唐孝任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世界上无非是自然和人,以及人的意识三样东西。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大自然,面对社会,面对各种社会关系。

唐孝任说,我曾向大家大提特提“理想教育”,“理想教育”是什么?“理想教育”,是适合江华又面向世界的教育,就是“为生命打底,为乡愁寻根,为和美铸魂”的教育。什么是为生命打底?就是增强生命的厚度、深度、高度,注重为学生打上红色基因、绿色生态和蓝色梦想的底。什么是为乡愁寻根?就是要为家乡服务,为乡村振兴服务,注重挖掘地方文化,传承非遗、传承经典?什么是为和美铸魂?就是要培养为民族复兴担当大任的人,注重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共同体”意识。

他说,这些年,江华正是如此,正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做师生向往的理想教育。

江华人都知道,这些教育理念,深深根植于唐孝任的内心。

阳光明媚的冬日,我跟随唐孝任走进大圩镇,曾经,他在这里担任党委书记,他打趣道:追寻我的足迹,或许,就可以追寻到我的灵魂了。

向前看,一个诗意的名字——“宝镜古村”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放眼四周,荷塘莲叶,白墙青瓦,古楼青山;深处寻去,只见屋舍齐整,重楼叠室,错落有致,曲径通幽,掩映成趣。我正惊叹于这美妙景致,唐孝任笑意盈盈地介绍:这里,原是何氏聚落,建于明末清初,共有九进十八厅,108间房,是瑶族的居留之地。上世纪30年代,红七军还在这里住过。曾经,唐孝任想将这里打造成湖南的周庄、西塘、同里,但苦于招商无门,引资乏力,“外面的世界那么热闹,谁会千里迢迢,来看一支山里的凤凰?”他曾这样叹气道。

当时,周边群众见这古宅并未带来经济效益,且占据如此大的面积,纷纷吵着要拆除重建,唐孝任硬是反对,他顶住上层压力,力排众议。终究,古民居保住了,在他的推动下,还进行了全方位的修葺。

“在当时,没有任何‘文物保护村’这一条件支持的前提下,要保护下来,谈何容易!”许是当时的坚持太艰难,那种艰难,让他刻骨铭心,至今谈起这事,唐孝任依然唏嘘不已。

唐孝任说,他这样做,是想保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留住历史,留住乡愁。

曾经,在考察的路上,唐孝任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的形状,恰恰如中国的地形版图。唐孝任花了巨大代价,将它运回来,使之矗立在江华的大道上。

他希望所有能看见它的人,将祖国的版图,深深牢记在心中。

唐孝任说,江华是瑶族聚居县,民族团结教育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坚定民族和谐的胸怀大局,培养为江华、中华民族、人类和谐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这也是“和美教育”的最高要求。说这话时,唐孝任眼中闪烁着一丝欣喜的亮光。

提起唐孝任,江华的教育人们都说,他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家,时刻用哲人的眼光,哲学的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又是一个实干家,带领大家,以果敢的行为和拼命的作风,实现江华乡村教育的突围;他又是一个教育家,以科学的思想和教育家思维引领大家,成就了教育梦想,实现了教育的真谛。

后记:

在江华县教育局的“三为书屋”,唐孝任向我谈起了江华县教育这些年的发展,谈起了自己这些年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他时刻带着微笑,讲起话来,条理清晰,目光澄明。

他说,这十年来,担任江华县的教育局长,他常常想:当这个局长,是为了什么——是一心一意推动江华的教育发展,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

他的妻子潘海珍说,这十年来,两人一人向左,一人向右,各自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一年365天,唐孝任有300多天的时间,会呆在办公室里。大年三十,她陪着他在身边,也是在办公室里。

而不在办公室的日子,唐孝任依然是坚守着教育战线,有时候去省厅,作为教育专家管理层被邀汇报发言,有时候去参会,作为“智库”或“论坛”专家被邀介绍江华教育经验。但每次出行,他都尽量当天赶回江华,在六个多小时的车程里,陪伴他的,是窗外漆黑的夜,或稀疏的点点星光。

这些年,潘海珍体会着丈夫的累,也理解丈夫的苦。她深深记得,唐孝任曾对她说:教育事业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在教育局长这个位置上,可谓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多年来,唐孝任身居要职,对自己和家人要求尤为苛刻,他时时不忘告诫妻子:不能收别人一粒米,更别说一分钱。

他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妻子和女儿,多年来,女儿的心愿,是能够陪同他,出一次省,看一次风景。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唐孝任深深明白,十年的精耕细作,十年的艰辛付出,江华的教育,才得以顺利突围,破茧成蝶,涅槃重生。

又是一个深夜时分,唐孝任抬头望着窗外星光点点,想起了26年前大学毕业时,他从遥远的他乡,回到了故乡江华。他似乎又看到了家乡的那座回头山,山的寓意是:远方的孩子,出去再远也都想回家。

他在笔记本中写道:这些年,我回到了热爱的家乡,深深扎根在这里,见证着乡村教育的痛和殇,也深刻体验着乡村教育突围的苦和累,乡村教育的巨变和发展,我只是做了一个教育人应做的,也只是尽了一个教育人应尽的责任。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走下去,从容前行,让江华在美好的教育路上,行稳致远。

微信图片_20180625085849.jpg

来源:红网

作者:尹红芳

编辑:唐雨欣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2021/12/20/1063458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