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之水门桥》:中国特色战争电影的优秀力作
文丨唐文君
在2022年的春节,战争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在全国上映。去年9月31日,抗美援朝题材国产电影《长津湖》在全国上映,受到观众追捧,引发观影热潮,好评如潮,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也正因为如此,《长津湖之水门桥》作为《长津湖》的续集,给了我强烈的观影欲望。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在结束了新兴里和下碣隅里的战争之后,七连战士接到了更为艰巨的任务,他们将在美军陆战一师撤退路线上的咽喉之处——水门桥阻击敌军,战斗场面更加激烈。截止到2月9日,该片票房突破30亿,累计观影人次达5711.5万。
《长津湖之水门桥》能取得如此成绩,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一、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展现了中国男儿应有的钢铁血性。相比《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从更微观具体的视角刻画了七连几名战士身上体现出来的男儿性格,他们为了完成炸桥任务,袭据点、破管道、夺坦克,干脆而刚劲有力的战斗动作让观众强烈感受到英雄人物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锐气、刚气和视死如归的豪迈之气。影片将战士身上那种有勇有谋、刚强果断、迅捷无畏的中华男儿阳刚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钢铁般的血性,正是我们当下的社会在时代发展中需要大力弘扬的。
二、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将战争场景的表现做到了极致。这部剧从故事情节和人物来说,虽然是《长津湖》的续集,但是从观感来看它更像是一部全新而独立的作品。它选取了“三炸水门桥”这一场战斗,把镜头全部集中在七连战士,切入点更集中,情节推进做到了环环相扣。除了从空中俯拍的大场面镜头,它使用了更多近距和微距拍摄的细节刻画镜头,如战士脸上的累累伤疤、装满牺牲战士肩章的盒子、插在雪地里用来祭奠战友的香烟等等,它还多次使用了定格环拍镜头来展现炸弹爆炸的瞬间,这些细节都极大增强了观影的沉浸感。
三、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表达了中国人的大英雄观念。英雄跟战争同行,这部影片用火与血的壮烈画面描写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跟西方同类战争英雄题材影片相比,两者虽然同样都是在演绎英雄,但依然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双方不同,西方影视里突出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影片中战争的胜利往往依靠少数人的特殊能力和个人智勇赢得,士兵英勇行为的出发点往往是希望通过完成任务获得个人意义上自由、解脱。而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体现的是一种截然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英雄观念,影片中刻画的先辈是普通士兵,他们有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但他们参加抗美战斗的出发点是对于初生的新中国的保卫,是对难得的和平生活的捍卫,这种英雄观念是一种大情大义,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是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带给观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这部剧将爱国情、战友情、英雄情融为一体,每个人在观看时都会找到自己与影片的共鸣点。例如影片中刻画了特别感人的一幕,在战斗间隙,太阳照在雪山之上的时刻,大家眺望着远处的山峦,发自肺腑地说道那是我们的边界,家的方向,为了新中国,这些最可爱的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了祖国的山河无恙。在战斗结束清点人数时,伍万里向上级报告“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这一句穿透了多少人的心。再如殊死一战在即,战士们在风雪中整齐列队,面向祖国的方向敬礼,轻声呼喊着“新中国万岁”。影片正是从这些台词中勾勒出志愿军的各种情怀,体现了志愿军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舍弃了观众内心所期盼的“完美结局”,它通过七连战士壮烈牺牲,美军凭借强大的技术力量将水门桥修复这一结尾,警示国人,要想打退敌人,阻止战争,不能完全靠英雄之气,根本是要让祖国变得强大,获得强大于敌人的反战力量。
当然,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长津湖之水门桥》自然也会有些小问题,譬如情节交待不够、个别人物添加主角光环、部分片断配乐泛滥等,不过瑕不掩瑜,至少在当前的在当代中国战争题材电影中,它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让人欣喜的高度。
《长津湖之水门桥》以自身高昂的英雄主题、高质量的电影情节、精湛的表现力赢得了观众的赞赏。这部影片跟《长津湖》一起,共同在战争影片中展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它让我们在对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们产生深深的敬意和怀念的同时,也激励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昂首挺胸地迈向未来。
作者单位:永州市文联
来源:湖南文艺网
作者:唐文君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