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域下新民歌创作探微
——以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为例
文/苏鑫龙
摘 要:生态美学是西方重要的后现代美学观念,通过对西方生态美学的分析探究,中国美学也蕴含着独特的东方“和”的生态美学内涵。文章以中国生态美学为视角,以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原创专辑为对象,探究新民歌在音乐中歌词、音乐本体层面“和”的美学意蕴,以及助力乡村振兴、以文促贸、人民精神生活提升的社会发展各要素之间“和”的融合贯穿。“以小见大”,对当下新民歌创作主要有三个启迪。
关键词:生态美学;新民歌;大湘西“一县一品”;创作探究;乡村振兴
一、生态美学观照下的新民歌
“生态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态学和美学的有机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型学科,是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即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1}在美学的时代性与历史性演进中,以西方为主导的美学体系发展至工业化进程之中的二十世纪,在“人本中心主义”及“唯科技主义“的主体哲学观念下,自然生态不断恶化、人类文明不断扭曲让民众产生对生存本体的思考,演变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观念以及生态中心主义的美学体系。生态美学有三种重要的立场:生态学立场、生态美立场、生态型后现代美学立场。生态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渡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生态美学家卡尔松说:“我主张全部的自然世界都是美的。”美国后现代哲学家格里芬指出:“后现代思想是彻底的生态主义,它为生态学运动所倡导的持久的见识提供了哲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据。”{2}纵观三种立场架构,生态美学是人类发展至今对于以往美学观念的批判融合的现实需要,形成了“反人类中心主义”为批判的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互生共融的后现代美学精神。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把人的在场置于自然之中的思维转变,将人类文明成果纳入到生态的角度进行研究。
中国传统美学有着独具东方魅力的美学思想,极富生态美学意蕴。纵观中国文艺作品在表达“美”的作品中,以注重生态哲学与生态伦理相合的思维为基准,以“万物乾坤”“天人合一”的“万物一体之美”的“中和论哲学”思维统摄贯穿于作品始终。中国美学观照下的自然万物是一个大的生命整体而存在,人本身的在场体验是以“寓于其中”为核心之美的探究,讲求整体性人与自然共通原理贯通为基准,以自然对人、人影响自然的人文哲思的统摄,来展现中国独有的生态美学智慧。鲁枢元《生态文艺学》在探讨中国美学思想内涵时以“探讨文学艺术与整个地球生态的关系,进而运用现代生态学的观点来审视文学艺术”{3}的观念贯穿始终,将万物生态之美契合于艺术当中。朱立元说道:“《国语·郑语》载史伯主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包含着对事物存在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其提出的‘声一无听’‘物一无文’是其‘和’的思想在审美和艺术上的体现,这是我国古代对于美的概括。”{4}庄严、章铸在《中国诗歌美学史》中写道;“儒道哲学的根本点,就是它们在‘天人合一’论是道德化的,即把人提升到最高的道德境界,而这同时也是儒家最高的审美境界。道家的‘天人合一’论是审美化的,即把人提升到最高的审美境界,而这也是道家的最高道德境界。最高审美境界与最高道德境界的合一,就是儒道两家共同追求的古典和谐美(即‘中和之美’)。”{5}袁济喜在《和:审美理想之维》中说道:“‘和’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在美学上的荟萃。它融合了农业自然经济形态之下人们所形成的‘天人合一’‘人人相和’的文化意识与民族心理。‘和’具有超轶尘俗、逍遥游放的审美解放意义,他表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6}“体天之心以为心”的中国美学不是以人的主体观念下对于自然美的论述,而是以人与自然万物相融合关联置于生态系统中的一体圆融之美,亦强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多元融合的观念,是人与自然编织的协奏模式而不是人的独奏,生态美学运用当代美学哲思方式激活中国传统美学,有助于中国传统美学生态智慧的当代运用。
新民歌概念分为狭义与广义之分,本文所分析的新民歌是狭义的新民歌形式。其是表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展现蕴含民族民间地域性艺术形式的歌曲创作,是指运用民族、民俗素材与当下流行音乐元素融会贯通而创作出的新作品。这种音乐通过对传统民族民间的民歌、戏剧、戏剧、山歌等传统艺术文化运用至音乐创作中,用充满意境诗性歌词、地域历史性、流行性相融合的现代思维创作而成,描绘具有中国传统美学“和”的生态意蕴的音乐作品,在揭示生态伦理、生态美的同时,也表达出创作者的情感体验和理想之志。新民歌作为中国生态美学置于艺术之中音乐文化艺术实力的展现,它与现当下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形成“复合相互依存”的艺术表达形式。新民歌依靠传统艺术吸收营养进行再创作,传统艺术依靠新民歌进行着传承和发展,以及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一种文化如若凝固在某一点上而没有新的发展就不可能适应变化的时代,就可能被时代抛弃。”{7}新民歌以其紧跟时代发展的特性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成为当下必不可少的音乐风格。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8}。复兴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重要的使命和任务,新民歌散发出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和”之魅力具有很高的分析价值,立足于后现代美学观念,其涵盖了社会文化生态、艺术审美生态、文化复兴生态等多方面的生态智慧美的统“和”。
二、“一县一品”生态意蕴分析
2020年9月20日,由湖南省文联出品、夏义生担任总监制、谭伟平担任总策划、中国文联音像出版公司出版的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正式发行。此专辑由十二首原创新民歌组成,是湖南省文联《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为创作出诗意人文性、唯美音乐性的新民歌作品,怀化学院二级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谭伟平组织江晖、刘武华、李运春、孙红莺、渔鱼、廖建中、赵慧卉、柴棚等词曲作家、怀化学院知名校友、怀化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师以及王丽达、汤子星等歌手,深入花垣、古丈、泸溪、张家界、桑植、武陵源、麻阳、沅陵、新晃等地采风,广泛搜集民歌素材,触物起情共创作了《一路飘香》《采茶姑娘》《红山爱海》《多想你》《倾听花开》《烟雨黔城》《你有美我有梦》《山水故事》《梦幻家园》《难忘桑梓情》《长河之恋》《风采中华》等具有人文雅致、多彩民俗性、与当下流行音乐风格相融合的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新民歌。
音乐创作不仅仅对现实自然人文的形象模仿,更是对自然人文生态的一种审美发现,专辑的歌曲创作将古今融合的时空跨界孕育出的人文生态美学“和”的思维贯穿创作的全过程。歌词创作将自然景色、人文底蕴融入其中,展现出当地人们精神的富足、自然的绮丽,勾勒出一幅幅让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的画卷;歌曲旋律、配器融入当地民歌、山歌、戏剧等综合艺术话语,与当下流行文化以及作曲技法表达进行融合。并对当地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统筹兼顾的思考,如脱贫攻坚、文化旅游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纳入音乐的社会性中。作品既深植民俗生态文化又符合当下经济、政治、文化潮流,突出了中国美学所诠释的“和”生态美的内核。新民歌创作作为一种艺术符号,以其无限衍义的解释项诠释着中国特有的以“和”为美的生态魅力,勾勒出一首首精美动听又涵盖音乐性与社会性的音乐作品,在弘扬民族精神复兴大美中华音乐文化的当下,形成了极具魅力的音乐文化生态,具有很高的审美鉴赏和研究分析价值。
首先,歌词创作注重地域的指向性、文化内涵性,以此描述出由具象到意象的“和”之美。“一县一品”专辑紧紧围绕大湘西独特人文及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及民族艺术风采,展现当地“诗意地栖居”。运用以“景”抒情、以“情”绘景的情景一体圆融创作方式,达成“万物其一”“以和为美”的生态美学创作模式。专辑有《采茶姑娘》的沅陵碣滩茶园、《倾听花开》的浦市古镇、《长河之恋》的新晃苗族自治县、《难忘桑梓情》的桑植县、《烟雨黔城》的黔阳古镇、《红山爱海》的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古丈县红石林、《山水故事》的张家界、《多想你》的沅陵县国家自然保护区借母园、《一路飘香》的麻阳茶园,其中《风采中华》以大湘西山水人文为表达主体,以“家园意识”观念统摄下的人生存之本源的依赖为情感出发点,以“以小见大”展现大湘西别具一格的区域文化、人文风采,创作出生动形象、典雅尚美的艺术歌词,描绘出一幅幅充满意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画卷。
以劳动实践与自然景色“和”的意境描述。《一路飘香》的曲名一语双关既有橘子的飘香又有幸福和谐的“飘香”。作者以独特“游客”视角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走过的山路三千三”“比不上这里的芬芳涌波澜”“比不上这里的芬芳常相伴”,寓情于景道出“橘子山”“葡萄岭”的魅力。“啊咦啊咦吔”的欢快拟声词既体现出地域性的富饶宽广,又表达出载歌载舞欢快的地域性语言的赞美式表达,深切感受到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人们的快乐与幸福。《采茶姑娘》将广袤富饶的大地与幸福勤劳的采茶姑娘交织出一幅唯美的“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家园,还将自然而然、悠然自得的茶文化蕴含于歌词创作中,“壶中乾坤任逍遥”更是一语双关,不仅展现当地人民幸福风貌,更展现了大湘西人民自得其乐、逍遥自在的“道象”生活哲学观。
以人置于自然人文环境中“和”的诗意描述。以大湘西地区山明水秀、层峦叠嶂的自然风光,以诗情画意、古色古香的人文古镇,以著名地理人文风貌为创作主体,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对话。《红山爱海》以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古丈县的红石林为创作对象,采用拟人化的创作思路描绘红石林独特风貌,如“你将春的柔情融进水的波澜,你将秋的火热化为山的奇观”,“你将我的思念融进沧海桑田,你将我的情感化为万千笑脸”,用呼应式的表达,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红石林景观巧夺天工的造物奇观。《风采中华》用灵动的辞藻勾勒出一幅大湘西美景,“鱼游碧水,凤舞蓝天。青底白边,五色斑斓”,细腻、缠绵、柔情,瞬间让听众进入梦幻诗情画意的南方小镇情境中。歌词的第二段将古镇著名的印染技术融入歌词表达,如“古巷深悠,青花璀璨;羽衣霓裳,飘逸翩跹”用中华技艺描绘出色彩斑斓、灵动玄妙的古香底蕴。《花开的声音》通过“花”隐喻古镇秀美、古色古香的浦市,花的静静绽放孕育出“冒菜坨”“悠长古巷”“一片片的怡人花海”,使听众直观感受到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古韵。《烟雨黔城》对巍峨的高山”“妩媚的秀水”“芙蓉的烟雨”“斑驳的古巷”的描述和诗意勾勒,形成广阔的空间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古韵。“唐风明巷”“诗意飘香”的厚重历史人文景观让听众充满遐想。《你有美我有梦》以亲身感受,使听众遐想在景色迷人的张家界行走的意境中,“骑上你的快马,挥动我的彩鞭”用驰骋的独特视角一览张家界的美丽与惊艳。《山水故事》《梦幻家园》以诗意的描绘展现山川秀水孕育出的灵动、优美、婉转的人文环境,衍生出独特的人文地理文明。
以人本身对“家园意识”的描述,展现“精神世界”之“和”。《多想你》巧妙融入唯美的“小溪”、巍峨的“高山”,通过不同季节、不同人生阶段对“小溪”“高山”细腻理解,刻画出感情真挚的思乡之情。歌词没有对独特景观进行描述,但通过平凡的景色写出了不平凡的乡情,并以想象的形式“在天边、在天涯、在梦里、在你那”燃起对土地母亲爱的呼喊。《难忘桑梓情》采用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马桑树树儿搭灯台呦”进行引入,浓浓的桑植本土文化恰似母亲的呼喊,表现出桑植对儿女深深的爱。歌词巧妙地进行了呼应,第一段是桑植母亲对儿女的柔情呼唤,第二段是儿女对桑植母亲的深情想念,深情细腻表达出桑植人民的家乡情。《长河之恋》以中华民族的共情性讲述着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明明是初相遇,恰似久别重逢”,描述初到新晃恰似“他乡遇故知”感受到的心动、心痛、亲切、感人,写出了新晃温暖独特诱人的人文景观。
以方言语调与自然生态风貌之“和”的氛围描述。《采茶姑娘》长音语气词“哎”“喔嗬”山歌调,瞬时将听众拉进沅陵文化氛围中,营造出山城清澈开阔的地域风貌;《难忘桑梓情》引入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花开的声音》引入方言“迪达多达哎呀”“迪达多达扯扯呀”,隐喻于方言的妙合,直观展示古镇的魅力。
其次,音乐的旋律描绘、配器技法、和声走向、演唱表达展示“和”的独特地域魅力。此种表达方式不仅具有强烈辨识度,更是对大湘西各地艺术文化精准性、还原性的把控,展现厚重的情感意蕴和理想构建。整张专辑以抒情性表达为基调,以中国传统“线性”旋律写作思维为主,运用竹笛、古筝、二胡民族乐器营造浓郁的大湘西民族风格,以弦乐、电钢琴、电贝斯、打击乐融合展现当代流行音乐审美意蕴;以民族、民通声乐演唱技法为主强调民族韵味的色彩张力,运用了齐唱、对唱、合唱的表现方式并进行艺术加工;运用当地民歌、戏曲、戏剧、山歌等素材,突出当地民俗风采,展现独具一格的地域特征。
旋律以和谐、抒情的音乐美学观统摄“和”的意蕴。曲式结构多为单二部写作方法。旋律以赞美、抒情感情为基调,注重旋律音调的协和性,以和声框架为基准,突出人文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旋律句式内部的发展以和弦音及弦外音的音区变化来推动;旋律句式之间的连接以和声进行为骨架,多运用音程跳进展现乐曲展开的动力。旋律中变化音运用少,只在《红山爱海》中有深刻的体现,这种音乐意蕴的描述与和谐共生的自然描绘所突出的“和”的生态美学观相统合。《红山爱海》A段旋律升高的三音,形成同主因中大小调对置的旋律写法,运用旋律变音技法展示奇珍异景在描述一片绿意盎然的山水之间情景旋律中,运用主旋律音的变化形成独特的神秘色彩,展现出对红石林独特景观魅力的精准把握,犹如进入异域的风景之中。旋律多引用山歌、民歌曲调,在《长河之恋》中运用了苗族独特的山歌及瑶语的呼唤来展现思念之情。《难忘桑梓情》引子部分运用桑植县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旋律,体现歌曲的乡音乡情;《红山爱海》引子部分“哎”旋律音调,引入原生态苗歌;《采茶姑娘》“天上那个云飘飘哎,地上那个绿迢迢哎”“山中嘞那个雾淼淼,雾淼淼”“挽着春光来采茶哎,一路歌来,一路跳哎”融入沅陵民族民间音乐语言。
配器突出民族乐器的使用并与西方管弦乐、流行乐器、流行打击乐融汇形成整体之“和”,融洽表达出当代大湘西地域风采。《你有美我有梦》运用竖琴古筝拨奏、竹笛的高音伴奏及复调旋律填充、电钢琴柱式和弦的节奏律动、弦乐器的中音区填充、贝斯低音旋律的弹奏、打击乐器欢快节奏的营造,展现独特民族韵味的强律动性的音乐风格。《风采中华》开头运用古筝的拨奏、人声伴奏、竹笛的高音区吹奏营造南方水乡古色古香、烟雨蒙蒙的地理人文特征。打击乐以缓缓而又坚定的步伐性律动,让音乐整体缓缓地带我们走进古镇领略其中之韵美。A段运用竖琴、古筝拨奏、竹笛吹奏为主、弦乐器的填充为辅来进行带有抒情性的描述,B段情感升华,抒情性增强则以弦乐为主,竖琴、古筝退居次要地位,配器材料集中技法娴熟。《采茶姑娘》运用电钢琴弦乐音色配之竖琴的拨奏、女声山歌旋律的抒情性演唱营造山峦雾绕的氛围,竹笛高音副旋律吹奏、打击乐欢快的演奏瞬间将听众带入炙热、欢快热烈的氛围中,展现出采茶姑娘勤劳、欢乐的生活观。《烟雨黔城》以古筝单音拨弦以及电子铃声和弦分解展现黔阳古镇古色古韵、诗意灵动氛围,并接入电钢琴抒情性音色的副歌旋律演奏、电子打击乐脚步式的节奏律动,带领听众缓缓步入这历史悠久、山水秀美的明清古城之中。《红山爱海》运用原生态苗歌引入,接入异域风情的电声乐器的副旋律,并配上悠扬的竹笛,既突出民族地域特性,又给接下来红石林的奇异景观做铺垫。《一路飘香》全曲以节奏乐器为底色,开场运用电声贝斯附点切分音符灵动的背景节奏,接入打击乐用来展现麻阳人民欢快、赞美的感情基调。
再次,“一县一品”新民歌创作营造的大湘西独特人文诗画与自然之美相融合的意境之美,不仅仅是音乐技术单方面的提升,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的统“和”。“音乐生态不能仅仅停留在研究‘声音/音乐’与‘环境/自然’的关系这个层面上,应该推进对更为复杂的理论模式的构建。”{9}着眼于当代音乐审美文化素养需求,对于经典传统文化地域性、指向性的“多向度”价值需求,既要满足植根于内心深处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又要展现人民日渐提高的地域文明自信力。民众对音乐作品契合性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渴望满足自身价值观的认同、审美自信力的提升。湖南地区的人们对于《浏阳河》的喜爱多于《青藏高原》,仅仅是因为包含传统文化的音乐作品不能满足当下人们对于指向性传统文化的需求。“一县一品”新民歌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特性和大众审美价值,满足了人民内心音乐审美意愿,符合当下人们对于地域审美的需求。专辑扎根于大湘西地区,无论是在歌词蕴含当地美景、古镇、民俗语言的融入,歌曲旋律对于当地戏曲、山歌、方言语调的融入,还是在音乐的编配上使用当地乐器、民族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上,都是对于传统文化细致细腻化的处理,更能够引起本土人民的审美价值认同。
最后,“一县一品”专辑“以文促贸”助力乡村振兴,与当地文化经济形成整体性融“和”。新民歌的受众年龄跨度大,因其对审美年龄段差异包容性较强,不像是年轻人喜欢民谣、摇滚,老年人喜欢京剧这种带有年代感的审美趣味,新民歌普遍带有的当地文化烙印又是介乎于流行音乐之间的表达,是全民皆喜爱的音乐表达方式。人们对于美的事物精神层面的想象是高于现实事物美的层次,一首朗朗上口、艺术性强的歌曲在人们心目中树立独特魅力的艺术形象,让人感受到的愉悦向往憧憬的心理意念更强烈。当年一首《南泥湾》唱得解放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一首《刘三姐》将桂林唱得世人皆知,一首《浏阳河》将长沙唱得全国闻名,可见一首好的歌曲的力量。
“一县一品”专辑每一首歌都有精准的描述对象:《采茶姑娘》是以沅陵县著名的碣滩茶园为创作主体;《倾听花开》是创作者于浦市古镇进行采风而创作;《一路飘香》以靖州的橘子园为创作素材;《多想你》取材于沅陵县国家自然保护区借母园以及“借母生子”故事的构思;《烟雨黔城》描述了黔阳古镇的风貌;《难忘桑梓情》取材于桑植县;《山水故事》取材于张家界;《红山爱海》取材于古丈县的红石林景区;《梦幻家园》是对大湘西独特山水景象的描述;《长河之恋》是对新晃苗族自治县的创作;《风采中华》是对大湘西山水人文的讲述。专辑邀请了国内知名歌唱家进行演绎,《一路飘香》演唱者阿幼朵,《红山爱海》演唱者王丽达、汤子星,《你有美我有梦》演唱者山水组合等,他们的传唱带来明星效应,让更多的人有欲望了解大湘西、向往大湘西,带动当地旅游、文化、美食等,带动经济增长。“一县一歌”的传播让更多人注意到大湘西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精粹,大湘西作为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并依靠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拥有着多达3200多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拥有文化艺术乡5个、历史文化名村2个等。音乐的宣传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有着促进作用,在复兴中华文化、展现自信力及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国策的当下,新民歌的创作对音乐技术思维方面主体性设定的创作原则的转变不仅要在歌曲中形成音乐要素的生态,更要统筹兼顾形成一种音乐文化生态。当地音乐文化审美的满足,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这是音乐创作者需要思考和实现的问题。“一县一品”专辑的出版无论是对新民歌创作思维的提升,还是对当地文化振兴、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统筹兼顾都是值得去学习和借鉴的。要把歌曲做成一种文化生态,更好地服务当地民众。
三、新民歌创作启迪
在国家进入“新时期”的伟大复兴之时,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之下,新民歌应该展现其特有的文化魅力与活力。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2}民歌囊括了传统戏剧、戏曲、民俗等传统艺术符号,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从最初的民歌艺术形式发展而来,它们之间形成了艺术门类间的互补。在展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当下,民歌成为传统艺术门类再发展的文化源泉,并且也在滋养着专业交响乐、流行乐、戏剧歌剧等音乐形式。新民歌、民歌、传统艺术门类、专业音乐创作之间形成了互补互进的良性循环。新民歌作为国家音乐文化价值的体现,不仅传承着传统文化遗产,也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再发展,其具有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新民歌的创作还对音乐语言的当代表述、音乐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共赢方面,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文化内涵不断提升,美学发展不断向着生态化、精细化发展的当下,把新时期新民歌创作置于音乐性本身与非音乐性的社会性“和”生态美学创作模式中,成为一种常态化要求,对新民歌创作有一些启迪。
首先,作为具有生态美学意蕴的新民歌创作要以发掘的鉴赏的眼光“身入”“心入”“情入”去领会中国生态美学“和”之意蕴。“艺术创作的基本素质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其一是艺术家纯粹的内在生成机制,另一个是艺术家的其他素质。前者包括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等子项;后者则包括学识、经历、传统、性情等子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艺术创作者的基本素质。”{13}它不是创作的口号和手段,而是要真正融于其中,一切以生态为师、以生态为志、以生态为美,探索其深刻的精髓。无论是歌词创作还是音乐的旋律、音乐的编配都要讲求对地域的文化生态把控,用中华文化之雅韵去探求自然之美、文化之美、民俗之美。利用区域丰富多样的民俗艺术形式,传播“和”的音乐美学生态。运用新民歌的当代发声,唤起人们心中美的共通感、民俗文化的共鸣感、社会文明的认同感,引燃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民俗的喜爱、热爱之情,传播中华民俗之智慧,为新民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其次,注重将人文历史传承贯穿始终,认知感知把握好传统音乐元素与当代音乐表达“和”的系统生态感。“艺术作品一方面是艺术创作活动的终点、成果与超越,另一方面又是艺术鉴赏活动的起点与基础,因此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艺术作品处于中介和桥梁的位置。”{14}随着社会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新民歌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渐行渐远,对当地文化特色、民俗风情、音乐风格、艺术表达进行深入的领会和挖掘,歌曲的“对象”意义和“解释项”意义缺失,形成了以粗鄙的伪民歌元素为内核的音乐作品,形成了以个人风格为主导的新民歌作品,这些作品虽然能样貌粗略地成为新民歌,但不能称其为真正的雅致与地域之美相融通的新民歌。并且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历史发展因素的背景下,新民歌的发展出现了以纯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化创作模式,这些作品虽被冠以新民歌,但脱离了新民歌中声景生态一体圆融的创作思维,换之以娱悦身心、博眼球为目的的单一世俗化创作方式。比如以迪厅类型歌曲加之民歌旋律的创作、以民歌的高音为噱头突出炫技和演出效果的创作等,这些已成为新民歌创作的障碍,这种为娱乐舞台服务的创新,已经背离了新民歌的生态文化内涵,偏离了新民歌对于民歌文化的生态美学的保护和传承使命。
最后,新民歌的创作要架起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促进“和”的桥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15}。积极践行“生态文明体系”,用艺术促进社会文化的提升、社会物质文明的再生产,成为生产力强有力的提升因素。音乐人文生态是音乐要素生成的重要部分,也是提升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新民歌以独有的国家主流文化宣导、民族民间艺术的弘扬及再生产的艺术特质,肩负起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进步的重要使命。“一县一品”新民歌品牌给当下新民歌艺术与社会发展各要素的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在未来的新民歌创作中要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多维度、纵深性发展,丰富新民歌艺术魅力、提升新民歌与社会各要素在更高维度上的融合,把新民歌的创作和宣传作为着力点,推动当地精神文化内涵建设、经济增长、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全面发展。所以,新民歌创作要置身生态、融入生态,探寻其内在情怀与韵律,既要把社会发展各要素搬到新民歌艺术中,又要把音乐生态扎根于传统生态历史基因中,体现其本质与精髓,提升其生态维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总之,湖南省文联创作的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作为“十三五”时期的艺术精粹,不论在音乐本体层面还是音乐社会性层面,都有很高的探究和分析价值。本文以西方后现代生态美学概念为出发点,探究中国音乐美学中独特的“和”的生态美学思想。以此为视角,对“一县一品”专辑音乐层面的歌词分析得出,其对地域的指向性、文化内涵性精准把握了“和”之意象美,包含了四个方面的生态美学意蕴:以劳动实践与自然景色“和”的意境描述,以人置于自然人文环境中“和”的诗意描述,以人本身对“家园意识”的描述,展现“精神世界”之“和”,以方言语调与自然生态风貌之“和”的氛围描述。通过对专辑音乐本体分析得出,其从旋律描绘、配器技法、和声走向、演唱表达都展示出“和”的独特地域魅力。包含了两个方面的生态美学意蕴:旋律以和谐、抒情的音乐美学观统摄“和”的意蕴;配器突出民族乐器的使用并与西方管弦乐、流行乐器融汇形成整体之“和”,融洽表达出当代大湘西地域风采。对“一县一品”音乐专辑所展现的社会性进行分析,得出“一县一品”新民歌创作营造的大湘西独特人文诗画与自然之美相融合的意境之美,不仅仅是音乐技术单方面的提升,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的统“和”;“一县一品”专辑助力乡村振兴“以文促贸”,与当地文化经济形成整体性的融“和”,两个方面的独特社会价值。以此得出新民歌创作三方面启迪:作为具有生态美学意蕴的新民歌创作要以发掘的鉴赏的眼光“身入”“心入”“情入”去领会中国生态美学“和”之意蕴;注重将人文历史传承贯穿始终,认知感知把握好传统音乐元素与当代音乐表达“和”的系统生态感;民歌的创作要架起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促进“和”的桥梁。新民歌不仅在音乐本体层面有着丰富的艺术魅力,还在音乐的社会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新民歌创作实践当中,不仅要在音乐层面下功夫,还要统筹兼顾,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增强新民歌的社会价值,以此来通过新民歌艺术形式体现中国价值、表达中国韵味、传承中国精神,让新民歌艺术更好地为艺术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注释:
{1}薄景昕:《“生态关怀”与“生命观照”:试论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价值及其局限性》,《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美]大卫·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216—262页。
{3}鲁枢元:《生态文艺学》,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4}朱立元:《美学大辞典(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年版,第134页。
{5}庄严、章铸:《中国诗歌美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6}袁济喜:《和:审美理想之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7}田耀农:《多元文化与文化多元中的音乐》,《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
{8}{15}《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9}Aaron S.Allen,“Prospects and Problems for Ecomusicologyin Confronting a Crisis of Cultur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 ,Vol.64,No.2.(Summer 2011)。
{1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
{1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 2018年版,第194页。
{1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7页。
{13}{14}朱立元:《美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第331—340页、第348页。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文艺论坛》
作者:苏鑫龙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