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评丨李思诗:潇湘好风貌,多彩浏阳河

来源:红网 作者:李思诗 编辑:施文 2022-11-02 09:24:15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4d706317027042b69c446cc32b1ef57c.jpg

《多彩浏阳河》局部 第二单元 作者:李亚辉、王晓冰、林康民、熊孝勇、周石山、汤远志、朱爱莲125cm×1200cm中国画

潇湘好风貌,多彩浏阳河

——山水长卷《多彩浏阳河》画评

文/李思诗

天地有大美,山水看潇湘。潇湘好风貌,多彩浏阳河。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展,讲述以“一江一湖三山四水”为布局的昨天和今天的故事,铺开了一幅湖湘几千年的文化全景长卷,生动展现了潇湘的精神风貌。其中以浏阳河为主线的作品——《多彩浏阳河》,历时一年半,在画家李亚辉、王晓冰、林康民、熊孝勇、周石山、汤远志、朱爱莲共同创作打磨中,孕育而生。

该长卷以“河”为向导,由东至西,以留白技法为主来表现河流,形神兼具、灵动飘逸,渲染出水墨画高远的意境,使观者欣赏时思维更为跳跃,思想的延展性更强,给予无限的想象空间。

首先可看到浏阳河的支流小溪河、大溪河的发源地——大围山,先是沿着小溪河,画面呈现出毛泽东曾遇险之地——浏阳张家坊(即现在张坊),之后到了经典民歌《浏阳河》中唱响的那句“浏阳河,弯过了九道湾”之一湾的鳄鱼嘴,紧接着的是浏阳河上建设的第一座水电站——株树桥水电站及一套技术完备的饮水工程,在饮水工程之上是蒙华铁路,之下轻点了浏阳的果园及蔬菜大棚基地等;然后画锋一转,开始讲述大溪河沿途的风景与文化,首先是秋收起义重要战役发生地——白沙古镇,在这里承载了白沙之战、上坪会议,紧接着是湖南省苏维埃旧址——锦绶堂,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建制省苏维埃政权,在大溪河之上点缀了易荡平故居。终于,大溪河、小溪河在双江口汇合之后,流入浏阳城区,滋润浏阳人民,浏阳城的风貌也在画面中一览无余,高架、隧道、铁路、桥梁,这些独具新时代特色意义的现代产物,以水墨的方式呈现,毫无违和。浏阳河有几道湾就有几道风景,“湾”是这条河流最为生动的地方。目光随着画面向西平移,浏阳河也缓缓向平坦的小丘陵地带流去,最后在长沙城区由西南绕向东北而注入湘江,最后一片烟云将画面收尾。

中国山水画长卷《多彩浏阳河》具有丰富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艺术的价值。首先,这是一册讲述湖湘革命历史故事的蓝本。画中安排的白沙古镇、湖南省苏维埃旧址——锦绶堂、易荡平故居,正在向观者讲述一段关于秋收起义的革命历史故事,透过画面,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时期,画面中显得尤为耀眼的那面红旗正是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旗帜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高高飘扬,“霹雳一声雷动”,打响了大规模工农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艺术家将历史性建筑注入画中,渗透出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及背后深刻的历史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生动再现,是社会现实与艺术创作的激发、碰撞,水墨将原本生硬、乏味的历史和文字凝练成充满视觉冲击的图像,向观者生动呈现其蕴含的丰富思想与崇高精神。

其次,这是一卷反映潇湘时代风貌的标本。画卷在中间部分开始注入许多现代元素,风起云涌的历史随着河流消逝,逐渐转为描绘舒缓、宁静、安详的株树桥水电站、饮水工程、蒙华铁路、高架、隧道、铁路、独具浏阳特色的花木园林产业及蔬菜大棚基地等,该部分的着色也是最为丰富多彩的,青绿山水之下映衬的是多彩的人民美好生活、现代科技发展,该卷的主题表达也在此处达到了高潮,绘成一片多姿多彩的青绿山水画卷,再加上红、粉、黄赋彩熏染,更加美不胜收。最不张扬却又随处遍布的是穿插于画面各处的园林树木,这不仅是浏阳的一种重要产业,对于绘画艺术来说,也是注入了一种新的表现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水墨绘画中少有甚至没有园林树木的大量呈现,这是该卷值得关注的创新之处。画中的园林树木以组合的形式呈现,少有程式,每一组穿插着色彩、大小、形状不一的律动,使画面一下灵动起来。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园林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中国园林的一草一木是艺术家心灵的寄托,它不同于自然草木,而是人为创造的一种景观,自古以来,园林意境就是情意的表达,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该画卷中独有的园林艺术塑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将景物化为情思,化为意境。

第三,这是一幅传递时代精神风向的绘本。画卷顺着浏阳河的流向由东至西观看,它与“大江东去”的常态不同,而是一路向西,虽多有折返,弯曲不断,但仍不断绕过阻碍向西流去,江水滔滔流不断。这何尝不体现着浏阳人、湖南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豪迈精神,又何尝不体现了苏东坡那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自强不息的精神,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多彩浏阳河》在此次“大美潇湘”山水长卷美术创作中,充分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代命题。它承载了湖湘历史的流淌与绵延,描绘了湖湘人民的美好生活,展现了潇湘发展的新面貌,以水墨叙史、传情、达人,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湖湘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能力与水准。

(作者单位:湖南省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

来源:红网

作者:李思诗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2022/11/01/1199822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