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层发/摄
石头上雕刻的村庄
文/徐辉
站在古老残缺的步瀛桥上,环顾四周,蝉噪虽紧凑,心情却怡然。向北看去,但见一抹葱郁的青山和巍然屹立的文昌阁间,大水过后一片泛黄的沐水河北行而去,表情平淡,脚步轻缓。而西边的河流之上,一个静卧在时光之外的村庄,好似还在午休的老者,正游离在一个沉睡经年的梦境,睡意蒙胧。
在古村,高高耸立的文昌阁是气质优雅、大家闺秀般的存在。但她给我带来的观感远不如她身边一排墙体乌黑斑驳的老寺院。而这位盘腿在文昌阁旁打坐,显得有点老态,有点落寞的老妪,给我的心灵震撼却是难以言说的。不到两人高的院墙上,历史的风雨和岁月的洗礼化作夜的黑,从不高的院墙上,自上向下弥漫开来,像撑开的一把黑伞,让古老的院墙多了几分神秘的气息和苦涩的况味。
这是多么古老的院墙呀!许是受某种力量的吸引,我的手指有些颤抖着触摸到了斑驳粗糙的院墙,心就在不自然中变得沧桑起来。院墙是厚重墩实的,这坚毅的泥土通过我的十指向我传递熟知的感觉,有一种朴素、温暖而亲切的力量。
院中古石甚多,这激起了我对石头的兴趣。我虽不是米芾,也没有他那种见石就拜、称石为兄颠狂,但我心里一直生长着根深蒂固的石头情结。石头,在中国文化、宗教、美术、书法等人文历史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演绎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那长满青苔的石阶,勾动天空的飞檐,镌刻着历史记忆的碑记,雕刻着各色神兽的残石块,还院墙角落里孤立的石狮和石盘,甚至是空有底座的榔柱莲座,无一不成为我镜头下惊喜的存在。
将近走出院门时,寻着同学们的惊呼声看去,一棵千年古柏斜靠在院门后背的雨棚上,虽主干根部开裂,遍生青苔,顶部也折断,但执拗的柏树却从侧枝生出几许诗意的绿叶,完美演绎绿叶对根的情意。就像依偎在男友肩头的柔美女子,让灰头土脸的院墙多了几分诗的灵动和绿的柔情。古柏树形如戟,就像持戟而立,守护古村的忠勇武士,让人生出几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忠诚的赞叹,也让古老有前芳寺多了几抹生命的亮色!
向右行便是“步瀛桥”。这是一座始建于宋靖康元年的三孔石拱桥,拱桥采用半圆型薄拱,造型小巧别致,与文昌阁的庄重高耸互为衬托,构景成图,相应成趣。千百年来,石拱桥一直是维系着村前的古驿道,亦是湖南省发现的唯一一座宋代古桥。遗憾的是,步瀛桥与前芳寺古柏的命运也差不太多。桥体的南边已经缺损,或许残缺本身就一种生活的常态,也不失为生活的另一意义上的美吧,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完美的美固然让人感受到事物的美好和留恋,但残缺的美更会让人学会珍惜和怀念。
古老的石桥,残缺的静美。此刻的桥头,阳光很白,白得晃眼,闷热的空气中仿佛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风,拂动有点燥热的心思。
古村安详依旧,似仍在小憩中的老者,不愿醒来。
伫立桥头,看着一流碧水和河面上翷粼的波光,思绪也变得河水一样流淌,波光一般跳跃起来。桥体不长,最长不到三丈,桥身也不高,最高也不过六米,可就是这样一座既不长,也不高的古石桥,却承载千年风雨,阅尽人间沧桑,以自己的残缺和坚守,跨越并联结了千年的时光,竖立起历史和人文的高度。
听说前面的月陂亭有古人摩崖石刻,这对于一个书法爱好者,同时又是一个石头小迷哥的我来说,无疑充满了无比的诱惑。顷刻之间,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许多。月陂亭并非“亭”,是由天然石壁构筑而成的弯月形状的“亭”,是石崖脚下自然凹陷形成一段百余米长的通道,古村的先祖就巧妙利用其屋檐形构造,将其开凿成了能遮风挡雨的古道和行人旅途休憩的“凉亭”。
月陂亭的石头是让人惊奇的。有的超脱物外的老道,有安详打坐的圣陡,还有蠢蠢欲动的小友,有的甚至像怪兽,一脸狰狞,还露出尖长锋利的獠牙。看着看着,心生恍惚,那川剧变脸绝活的表演就在眼前生动起来。一会黑脸,一会白脸,一会表情淡然,一会又挤眉弄眼,让人忍俊不禁又会心一笑。
月陂亭的石头是让人惊诧的。月陂亭摩崖石刻群中,睿智的古村先祖将一个家族的千年发展史以石刻家谱的方式,深刻在巨石之上,展开在天地之间。这完美的大地之书既是“上甘棠村周氏家族在石壁上留下的一部石刻家谱”,也是“一个家族留下的专门反映这个家族千年发展史的摩崖石刻”。站在这样一部石制的家谱前,我内心比石头更沉默,内心却像路旁的谢沐河,泛起不灭的涟漪。岁月不语。石头无声。无声的石头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激情,成就了一段关于石刻书法的文化史,写就了一个石头的传奇!
月陂亭的石头更是让人惊艳的。并不算长的古道上,镌刻着大大小小的摩崖石刻20余幅,宛如一个石刻走廊。时间绵延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内容包括诗文唱和、写景状物、记事功德、劝谕警示等,很好地保存了乡间的文化传统。而最让人投去“惊鸿一瞥”的无疑就是文天祥书法题词“忠孝廉节”四个榜书大字了。这四个石刻大字,刻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每个字宽1.3米,高1.8米,字迹苍劲有力,因年代久远,忠孝两字被风雨浸蚀,半边清晰半边模糊。或许石头亦具人心,亦知世事艰难,忠孝实难双全。“忠孝廉节”不单单是名人留下的一方石刻,还是一种儒家传统精神的鲜活传承,它让上甘棠村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一处静谧美丽的桃源美景,更是一方湖湘文化的寄托之地,一处体会儒家传统精神的寻根之处。
导游在“忠孝廉节”石刻前说起石刻背后的凄美故事。那是一个关于文天祥誓死不降,为国捐躯赤胆忠心和英雄气概的故事,很让人动容。同学们一连听导游介绍一边则在讨论着石刻的笔法,我却像石头一样沉默。抚石而立,感慨万端。摩崖石刻将时光雕刻成一种姿态,抒写成一种永恒。面对摩崖石刻,我如同一个刚入门的教徒,虔诚地聆听一位得道高僧的谈经论道,心理惟有崇敬和仰望。我知道,石头是沉默的智者,一任岁月和人间的风雨在他额头留下时光走过时明明暗暗的皱纹和痕迹。我更懂得,石头是隐忍的高僧,一任先贤和英雄的刀锋在他的躯体镌刻思想洗礼后深深浅浅的广博和深厚。
我似乎是突然从石头中悟到了古圣先贤的教诲,听到了心灵的呼唤,继而发现了本真的自我,内心一片澄明。
或许是我们的足音和谈笑惊醒了古村的好梦,也或许古村的早晨本就从中午开始吧,又或许是古村刚经历洪水的肆虐和阵痛,好不容易摆脱恶梦的纠缠,才想美美睡一个好觉吧!我感觉,我们走进古村时,古村似乎才不情愿地抬起迷蒙的眼皮,挣扎着醒来。
跨过南槽门,迎头便和一位叫“周氏宗祠”的老者撞了个满怀。老者的确够老了,一袭陈旧的粗布长衫,一张清瘦苍老的容颜,仿佛从明末清初时走来的老者。老者是幸运的,经历千年风霜,依旧精神矍烁,且受人敬重。但老者又分明是不幸的。之前的一场连月暴雨,让老者饱受水难,泛黄的河水深已至腰。里面的情形更让人扼腕叹息。周氏宗祠院内有一个两人深的水池,池上原本有一石桥连通里房,现已被洪水摧毁,桥石跌落池中,护栏横七竖八,让人不得不感叹,河流之上的古村,虽有水的滋养与浸润,更有水的无情和攻击。再温柔的水有时也会化作猛兽,就连坚强的石头也无法抵挡!
走进湖南省首家村级博物馆——上甘棠博物馆时,我还是惊诧了。里面有不少好物件和老物件,还有不少雕刻着精美纹饰的石座、石盘、石槽等石具,就连明代的文昌阁、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宋至元时期的月陂亭碑刻及铁铺、酒肆、豆腐坊等村内文物古迹被一一“搬”进博物馆内,全方位展示古村的村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向前走,一幅题为《永明县正堂李示》的石碑深入吸引了我,虽说字迹已被时间湮没,只能依稀可辨,但我还是通过导游得知这平凡得不起眼的石碑却甚是不凡。石碑上记述了李县令批示给村里合族执行的十二条规约,或许这就是古村的村规民约和文明公约吧!我想,正是有这些“忠孝廉节”、“正堂李示”和“读书入仕,耕耘富家”等思想文化、美好家风和村规民约的洗礼、传承和弘扬,才开创了从区区四百多户人家走出了节度使、尚书、宣政大夫、太守、刺使、知州、通判、县令、文林郡、将军等百余人的人才辈出、群星闪耀的泱泱大风。这文明之风劲吹千年,让今天的上甘棠村更加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漫步于贯通全村、已被无数的脚步磨得光亮的青石古驿道上,一种历史怅然感油然而生。此刻,我们才真正算是走走进古村内部,走进了一个光阴的故事。泛着岁月青光的“潇贺古道”两旁,都是有鲜明永明特色的土居房屋和商铺,这些建筑都有青瓦、马头、白粉墙和门庐、天井、三间堂,房屋墙体均用大绵砖砌成,大面积的清水墙面,冠以起伏变化的白色腰带,房屋四周凸起的马头墙争奇斗异,形成对比强烈、清新明快的格调。这些从明清时期走来的古建筑,就像一群身着中国旗袍的妙龄女子,莲步轻移,风情万种,迎着我们款款走来。
折进入古道旁一个巷口时,刚走几步,一面红黄青绿的各色方砖墙,泛着岁月清冷的幽光,深深地吸引了我。好几位女同学也闻讯前来打卡。古老的砖墙、时令的装扮形成鲜明对比,引得女同学们好一阵大呼小叫,有女同学甚至深情地吟诵起戴望舒的《雨巷》。我想,今天如果是雨天,若能与丁香一样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在古村美丽邂逅,那将是怎样值得回味和留恋的情愫与想望!
几位女同学吟着诗在古村的巷道里如蝴蝶般穿梭、飘飞,她们飞过的地方,留下的不仅只是古村的遗韵,还有诗歌的清芬和少女的情怀。
行走在古村里,似乎处处皆可触摸到光阴的故事,感受到村庄的传奇。随意走进一家具有典型明代建筑的老房子,一位慈善的老太太坐在门前的条石上,摇着蒲扇,示意我可以随便看。我连忙微笑着谢谢。从大门进入天井,再折进正厅,脚下一应是磨制的石板,窗格神台全部是精美雕刻,风火墙气势轩然,瓦顶飞檐翘角,白粉黑线清水墙色彩分明,错落有致。天井的照墙上,还有精美的砖雕。住在这样的石宅里,冬暖夏凉,舒畅安逸,正是颐养天年、安享晚年的绝佳之地!
越往巷子深处走,越感觉时光的节奏在一点点变慢,一点点变老。斑驳剥脱的院墙、变得发黑的木窗、古老破旧的石器、长满青苔的屋脚,一切的一切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悠远和时光的清芬。
返回步瀛桥时,我还在不断回首,就像在灞桥折柳,和情人惜别。阳光下的古村依旧安详,只是我心已飞翔。眼前似乎有许多杂乱纷繁的图像在相互交织,重叠,蝴蝶一样翻飞。院墙发黑的老寺院、残损苍老的步瀛桥、高大的摩崖石刻,还有民国的石围墙、明代的门楼、明清古建筑及被洪水冲毁的屋基和码头等,这些石质的器物,无一不成就了一个村庄的历史与传奇。
终于还是要和古村这位千年高人依依惜别了。在不断地回眸中,古村一点一点走远,一点一点变得模糊。
一条承载起生命之重的阴阳之河,一处静卧于时光深处的古老村庄,在连通古今的石桥相遇,从此便有了结下了千年情缘。石桥、石屋、石寺、石器、石山、石刻、石塔,为古村注入了默默无闻、宠辱不惊的情怀,铸就了古村的坚韧镇定、豁达从容的品性。
我想,或许石头是有温度的,有情感的,甚至是有信仰的吧。若不然,你看那河流的隐秘和村庄的气场深刻在石头之上,老人小孩的平和安详,村规民约的守正清明,已被石刻的文字珍藏,而历史的脉胳和皱褶、光阴的冷峻和温暖、古道西风的沧桑和变迁,在青石板和白石碑上泛着深邃的信仰之光,衍生出宗族和文化的磅礴力量。
岁月无言,雕刻生命,留下了沧桑;石头不语,雕刻信仰,惊艳了时光。石头上的上甘棠村,既是一枝石文化催开的美丽花朵,也是一部用石头写就的文史大书,更是一处石头上雕刻的古老村庄!
我终于知道,我为何对上甘棠村的石头如此钟爱、如此痴迷、如此崇拜了。
来源:红网
作者:徐辉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