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非遗记录成果展映:用影像记录非遗 让文化浸润人心

来源:红网 作者:胡邦建 胡敏 钟妍 编辑:施文 2023-06-09 17:09:15
时刻新闻
—分享—

2023湖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映系列活动现场。图片均由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主题讲座交流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邦建 通讯员 胡敏 钟妍 长沙报道

非遗是时间沉淀的瑰宝,对非遗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传播,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让非遗实现更好传承,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的有效途径。

2023年4月25日至6月初,“用光影记录非遗,让世界看见湖湘”2023湖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映系列活动在长沙成功举办。

这是湖南首次举行非遗主题影像展映活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共开展了启动仪式、非遗影片展映、主题讲座等活动11场,展映了6部优秀记录成果影片,累计近3000人参与了现场活动。

8 湖南师范大学师生观看综述纪录片《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麻茂庭》.jpg

湖南师范大学师生观看综述纪录片《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麻茂庭》。

首开先河,激活非遗记录成果转化

此次活动由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主办,是一次系统性回顾与展示湖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的盛会,在全国省级平台首开先河,充分显示了湖南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创造性与开拓精神。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从2015年正式启动。自启动以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筹指导湖南省非遗保护中心按国家标准和规范实施,历时8年累计完成了66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项目。在国家已验收的43个项目中,邵阳布袋戏的刘永安、湖南杖头木偶戏的谭奇书、湘剧的曾金贵等7个项目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优秀项目,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还锤炼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工作队伍,组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专员及评审专家库,培养了一批优质的记录执行团队。

此次活动旨在更广泛地展示和推广这些非遗记录成果。通过活动,现场观众得以直观了解记录工作的艰辛历程,感悟湖南非遗的文化底蕴,走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精神世界与艺术生命。“曾金贵老先生对湘剧的满腔热爱,让我重新认识了湘剧这一本土剧种的魅力。”市民杨女士在看完优秀记录项目综述片《湘剧-曾金贵》后表示。

在主场活动为期两天的主题讲座交流中,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荣书琴、研究员张刚等专家学者,从“国家文化记忆实践”“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实践与思考”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记录工作的标准、规范与价值。来自云南、辽宁等省非遗保护中心的相关工作负责人则总结本省开展非遗记录工作的经验,并进行了生动形象、真实有趣的分享。

中南大学学子亲身体验湖南杖头木偶戏。

走进校园,推动非遗传承保护接力

青年是非遗传承的生力军。此次活动创造性地联动了湖南几所高校,中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共青团湖南大学委员会、湖南大学图书馆、共青团湖南师范大学委员会、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纷纷参与到了活动中。

自4月26日起,非遗纪录片展映巡演活动采用非遗现场表演、传承人现场交流互动、专家微型主题沙龙等形式,在高校校园内深入开展,刮起了“多彩湖湘非遗风”。

在中南大学问渠长廊,木偶戏(湖南杖头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谭奇书的弟子们表演了经典木偶戏选段《化蝶》。在湖南大学大礼堂,近千名师生共同观看了关于木偶戏(邵阳布袋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永安的非遗纪录片《一个人的剧团》。在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报告厅,百余位师生共同观看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麻茂庭》的综述纪录片。

在非遗传承人的表演和讲述中,学生们不仅亲身感受到湖南非遗的独特魅力,还明白了青年在湖南非遗保护传承中所应担负的责任。“它唤醒了我们对于湖南非遗的关注,我们应该去积极了解非遗、关注非遗。”现场观影的李子扬同学说道。湖南大学学子冯竹茵认为,非遗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要给非遗一个美好未来,要让年轻人都能参与进来。

湖南大学学生体验女书习俗。

广泛宣传,扩大非遗传播覆盖面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是一项“为传承人立传,为国修史”的工程,每一项记录成果都展示了一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刻苦学艺、倾情投入、贡献智慧、传承文化的精彩一生。

此次活动不仅通过记录成果展映让现场观众体味湖南非遗之美,也借助形式多样、内容扎实的综合宣传,让场外的社会大众共享湖南非遗魅力。据统计,此次活动吸引了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湖南卫视、湖南日报、红网等20余家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进行了内容详尽、角度多维的系列新闻报道,阅读总量超千万。

为进一步传递非遗记录工作的成果和意义,活动还同步开启了线上线下渠道全面传播,从湖南省文化馆、湖南非遗、长沙非遗等官方自媒体矩阵,到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的高校自媒体,辐射了微博、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覆盖了全国各地关注湖南非遗的社会大众,吸引了广大网友交流互动。

此外,短视频传播、视频直播等方式的加入,更强化了活动出圈效应,让推动了解和学习非遗成为一种潮流和风尚。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届时,在湖南师范大学还将展映综述纪录片《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彭善尧》。湖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也在计划与更多高校联动开展非遗展示宣传活动,持续推进湖南非遗在校园的传播和普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努力让湖南非遗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来源:红网

作者:胡邦建 胡敏 钟妍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740/91/127446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