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张雪云:龙兴讲寺的月光

来源:红网 作者:张雪云 编辑:施文 2023-09-29 13:32:57
时刻新闻
—分享—

????_20180625094326.jpg

moon-182145_1280.jpg

龙兴讲寺的月光

文/张雪云

陪着女儿,伴着月光,走在回家的路上,月色如水,明亮如镜。

中秋拜月许愿,难免对月抒怀,发忧古之思。自古以来写月的诗词,莫过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苏轼明月几时有。苏东坡的月,多情、皎洁、丰富、浪漫,月光似乎成为东坡生命中重要的寄予,皎月、孤月、素月、婵娟......书的是月亮,写的是人生。

举头望月之间,我该想着李太白的诗句,心里却总惦记着东坡笔下的月,千里共婵娟的月,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月,明月入户寻幽人的月。我感叹其月光的灵性、皎洁与超然物外,慕羡东坡与子由、怀民这样的情谊,庭院赏月,流水知音,天涯共此时。大概,明月常在,只是世上闲人太少罢了。

沿着施家小巷,抬头一轮朦朦孤月,此时彼时,我并没有雅趣盎然与欣喜,只是想来河边走走,看看龙兴讲寺的月光,朗照在高阁、碧瓦、飞甍上的月光,在今晚,是一种怎样令人心痛的感觉。

顺着红墙往下,小心翼翼地行走,一溜的黑瓦、白檐、红墙在眼前晃,瓦楞上几茎不知名的草抖擞着细小的轮廓,隐约可见红墙内高大的建筑,重重叠叠,依山随势,庄严而又肃穆。

月光疏朗,清亮如银,倾泻在那些飞檐斗拱的暗红建筑物上,既安静又慈和,仿佛笼罩了一层佛光。我心里连连惊喜,白天的感觉和晚上全然不一样。墙内和墙外的感觉,也该全然不同。

其实,近在家门口的风景,白天有一大把的时间去看,况且,寺园晚上是不开放的,一把铁锁拉开了墙内和墙外的距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曾被生活拒绝,想出,出不来,想进,也进不去。

徘徊在广场的月色里,毫无纤尘的江天一色,皎皎空中,一轮圆月朗照。看一河苍茫的沅水,从我眼前不知疲惫地流去,这样的流淌,何止千年万年。至于河水最终流去何处,我并不在意,也在意不了,但我在意眼前的月光,在意当下的心情,也在意女儿的感受。在此之前,我们来过,在此之后,依然还会来,当下与未来,时光仿佛远去,又似乎没有走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女儿还小的时候,常常带她来河边散步,坐在广场的码头边,看水、看山、看云,这里是一片开阔的水域,是沅江和酉水合流后的开阔与浑雄。对岸是南岸的李子园、老瓦溪,再远一点,就是窑头村,楚秦黔中郡遗址。一回头,越过一条马路,龙兴讲寺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

秋风里,女儿如一只快乐的阳雀儿,在落满银杏叶的龙兴广场上,翩然起舞。玩得累了,她就坐在草坡上,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神秘而肃穆的龙兴讲寺的牌楼,然后悄悄问我:“妈妈,那扇红墙大门里面都有些什么呢?”

关于龙兴讲寺的历史渊源,那扇古朴的木门后面,我该对女儿讲述怎样的故事呢?那时女儿还小,她并不知道,眼前的龙兴讲寺,早在唐朝的时候就修建了,她更不会清楚,这座地处偏远湘西的小城,脚下这片厚地高天的土地,一些曾经的辉煌,和一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是需要我们惊讶、叹服,并默默铭记的。

在我写沅江酉水的一些文字里,写过红墙外的小巷,但却不曾写龙兴讲寺。龙兴讲寺太重了,太沉了,历史太久了,我单薄而纤弱的一支笔,描绘不了这深厚的历史,苍凉的背影,背影的沉默,沉默的厚重。但,这又是沅水流域绕不过去的一个文化制高点。

沅水流过的小城沅陵,古称辰州,秦时为黔中郡郡治,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州府所在地。沅陵处在五座古名山的山麓,有“一城压五山”之说,这五座山分别是:虎溪山、梧桐山、鹤鸣山、天宁山、飞霞山。龙兴讲寺,位于沅陵县城西北的虎溪山麓上,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称帝第二年(628年)下旨修建的,是一座专门用于传授佛学的千年寺院。讲寺之所以用“龙兴”为名,寓帝王之业的兴起。《尚书序》载:“汉室龙兴,开设学校,九五飞龙在天,犹圣人在天子之位,故谓之龙兴也。”由此可见,唐太宗敕建讲寺并赐名龙兴,是有其深刻政治含意的,是希望借此通过佛法传播,感化“叛服无常”的西南群蛮,实现教化一方、稳定一方的目的。

唐太宗用佛教来教化蛮民的怀柔策略,效果是否理想,我们并不十分清楚,然而蛮夷一直叛附不定,随着佛教在唐代盛极而衰,后来的中原朝廷更倾向用儒家文化来开化蛮民,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心学”被广泛传播和应用,为世人所共睹,其功也大,无疑影响了中国文化思想的深远发展。

千年后的我们,面对一座依然还十分宏阔,雕龙画凤的古建筑群,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其中的深意,唯有默默守护,用一颗敬畏而虔诚的心,显然,这还是不够的。建筑和人一样,会以何种姿态老去,又以怎样的方式历久弥新?这是我们要考虑的。

第一次走近龙兴讲寺,是多年前,那也是一个开满木樨花的秋天,我的一位老师,从岳麓书院出发,沿途奔波三百多公里,专程慕名来访龙兴讲寺。我这个本地人,成了理所当然的导游。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进了牌坊大门,由头山门到过殿,三十八级台阶,又二十八级,到了二山门,越往上走,越惊叹于建筑的大气和精美。走过“旙盖云丛”,走过古老的牌坊,走过雕花的彩绘木门,大雄宝殿在眼前了。大雄宝殿是讲寺最主要的建筑物,大殿正面高照一块大匾,上书“眼前佛国”四字,为明礼部尚书、书法大家董其昌的字迹。据传,这是董其昌往滇巡视路过沅陵时,患了眼疾,得寺内僧人施治,很快痊愈,于是为讲寺写下了这块匾额相赠。大雄宝殿雄伟壮观,为重檐歇山式屋顶,高阔的大殿居然无一钉一铆,全木结构,大殿八根楠木内柱,直径八十多厘米,石础为覆佃莲花状,系唐代建筑遗存。大雄宝殿正中间的镂空石刻讲经莲花座,玲珑剔透,甚是精美,相传为明代所制,为国内罕见之物。

过了大雄宝殿,后面是一个四合院式建筑。左右分别是弥陀阁、旃檀阁,正前方坐北朝南是观音阁,这些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风格。绕过观音阁左边的石门,往上便是笔直的石阶,抬头可见“青云直上”牌楼高耸云天。站在高处,俯瞰这一宏大的建筑群,一脉玉带一样的沅水,安静、从容的自门前流过。

虎溪书院在园子里一片绿树葱郁的高地。一代“心学”宗师王阳明自龙场谪归经过沅陵,特地接受辰州学子之邀,在龙兴讲寺内讲授心学。虎溪书院是明朝的建筑,先是王阳明讲学的地方,后由其学生筑虎溪精舍,后又改为虎溪书院。王阳明造访龙兴讲寺时结识了龙兴讲寺以前的住持惠休大师。后途经辰州再次来到龙兴讲寺,遗憾的是惠休大师已经仙逝。访友不着,失落之余,先生怅然留下一首诗:“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是惠休?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洲。好景同游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

老师感叹,没想到龙兴讲寺比岳麓书院早建三百四十五年,三百四十五年呢!那可是一个朝代的轮回,足以影响一个时代的文脉。而虎溪书院比龙兴讲寺晚了三个朝代,比岳麓书院晚了两个朝代,虎溪书院在规模和学术影响上虽无法和“道南正脉”的岳麓书院相提并论,但也绝不可忽视,不能被历史淹没曾经的光芒。世人都知道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格竹寻理、龙场悟道,却不知道“龙场悟道”后的“虎溪布道”,就是如今的虎溪书院,虎溪山,因此成为王阳明传授“心学”的首站。如今,修缮一新的书院,辉宏壮阔,古意盎然,也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天高云淡风清,甚是晴朗,惬意。鸟雀在林间上下飞窜,朱红的油漆,散发淡淡的味道,间夹着从历史深处飘来的气息,园子里游人不多,出奇地安静。老师一边用相机拍古刹大殿,一边连连称叹,廊桥上、古戏台、亭子边,红漆的大柱,雕花的门窗,圆形的拱门,有古寺牌坊,飞檐斗拱做背景,怎么拍都是一幅好景。在龙兴讲寺里,同时观赏到唐、明、清几个时期的建筑和装饰雕花风格,可谓不虚此行。

老师沉浸在拍照的构图、光感、画面的细节处理中,显然被这精美的建筑深深吸引。我对摄影技巧没什么心得,只是站在一旁,对着那些高大而寂然的建筑群,默默地发呆,畅想千年或是更久远的时光,除了悄悄地来,安静地走,我几乎什么也没想,抬头仰望,久久注视,视线不愿离开这一线古色古香,生怕目光之外,多了一些浮华,少了一些静气。出了这扇厚厚的木门,我们都得返回世俗而微小的生活现场,疲惫的外衣,烟火人生的日子,容不下太多矫情的抒怀。

如今,渐渐长大的女儿,对家乡的山水风物有了自己的认知和热爱,我该常常带着她,跨越厚重的湘江,抵达一河清峻的沅水,回来看看家乡的变化,和女儿讲讲那红墙里的老建筑。尽管龙兴讲寺的故事讲也讲不完,尽管贞观之治的那场雪一直下到了现在,我还得从“眼前佛国”说起,大唐历史这本厚厚的线装书,凝固在大雄宝殿那个镂空石刻讲经莲花座上,这是个千年的什物,被时光搁在了此地,这是供人追源溯流、谈古说今的历史见证。每一个彩绘木门窗棂格里,都浸渗了大儒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每一根红漆大柱上,都沾染了朝圣者虔诚的气息。一千三百多年的钟声,敲醒了皈依佛性的蛮夷之地,唐太宗亲自诏书“敕建龙兴讲寺”的石牌坊如今仍屹立在山门上,成为人们一抬头仰望就可以穿越的历史现场。大唐贞观之治恩威布施,以“仁治”代替“武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也度玉门关。

今晚的龙兴广场,月光格外地皎洁,也似乎格外浑圆,清辉,如水。我和女儿,安静在昔日的码头边,久久不愿离去。那些影影绰绰、飞檐翘角的古建筑群,那些高高低低、隔江隔岸的大小楼宇,照见这一轮人间的月色,似乎也格外棱角分明。抬眼处,一河大水,一座长桥,一个渡口,远远地,泊在月光满地的水途。月光,一定还是千年前的那一剪月光,只是染了白露的霜,于水岸蒹葭苍茫处,慢慢地隐去了一些光芒。

这样的月光,妙空长老看见过,董其昌尚书看见过,惠休大师看见过,王阳明先生也看见过,唐太宗李世民似乎也远远地看见过……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沅江送流水。耳畔,隐隐地,有流水深处的些微声响,又仿佛听到了龙兴讲寺消失已久的钟磬音。

张雪云,女,苗族,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散文学会理事,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6期少数民族作家班学员,供职于湖南省作协毛泽东文学院。出版散文集《蓝渡》,长篇报告文学《桃李春风》,拟出版散文集《青寨》等。

来源:红网

作者:张雪云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743/62/130986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