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四季(散文四题)
文/马珂
春:民淳俗厚闹青阳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对我们人类而言,既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又充满希望和美好。每逢春到,人们都会按传统习俗举行各种仪式表达心愿和希望,力图把春天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迎春习俗中,位列榜首的当属吃春。在北方,立春时家家户户用麦面烙饼卷上炒熟的蔬菜做成春饼,蘸调料而食。以此表达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史料记载,吃春饼的习俗自宋代开始延续至今。我在北京工作的年岁也入乡随俗,每到立春都会用稀释的面粉煎制薄饼,学着京城人把分别寓意青春勃发、长长久久、勤勤恳恳、斗志昂扬的青菜、韭菜、芹菜和豆芽炒熟,按照北方人的规矩,每样夹上一点卷入热气腾腾的薄饼,从一头吃到另一头,象征有头有尾。直到我回湖南工作和生活,依旧保留着立春吃春饼的习惯。
春种秋收是农民朋友最重视也是最忙碌的时节。立春过后,春耕即将开始。为感恩辛勤的耕牛,很多农村都有舞春牛的民俗。童年生活在乡村,常看见父辈在立春之后用竹子、篾片、皮纸和稻草等扎制出一头壮硕的耕牛,早餐后由一帮身强力壮的年轻后生举着,轮流到院前屋后的田埂上踩着锣鼓的节凑来回舞动,后方跟着众多手拿或肩扛各种农具的男人。舞牛人的动作幅度越大越显强势,鞭炮的爆炸声以及锣鼓的敲打声也就越发响亮和急促。
舞春牛是农家人称颂和感谢耕牛辛勤劳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传统仪式,也是乡村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俗活动。
有道是:春分到,蛋儿俏。春分当天,把一枚枚鸡蛋轻巧地立在桌面上,是我们儿时最喜爱的一种传统游戏。徒手竖起圆溜溜的鸡蛋,寓意人丁兴旺、代代传承。
在家乡读中学的时候,学校有年组织师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分立蛋”比赛,规则为凡在十分钟内立起三只鸡蛋者,可拿走鸡蛋作为奖品。比赛前一天,我就特意请教了父亲。父亲说先把鸡蛋大头朝下小头朝上拿在手里用力摇晃几下,让蛋黄下沉,再把鸡蛋大头轻轻置于桌面某个不太光滑之处,就比较容易把鸡蛋立起。按照父亲的方法练习一番后,成功率的确蛮高。
立蛋比赛在学校大礼堂举行,报名参赛者按抽签序号分组进行。我带着事先领到的十枚鸡蛋上场后,竟在十分钟内立起了七只鸡蛋,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欢呼和雷鸣般的掌声。放学后我带着战利品回家,父亲也很开心。后来,父亲特意把我赢回的七只鸡蛋孵化成小鸡喂养起来,像一面面小小的流动红旗,在激励我力争上游的同时,也为我留下了美好的人生记忆。
我的故乡在湘西沅陵。是个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多民族聚居之地。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二,土家人就要为漫山遍野的鲜花过生日,称为花朝节或花神节。一大早,穿戴一新的土家人就开始以家庭为单位祭拜花神,拿出家中女性事先剪出的五色彩笺,用红绳子把彩笺挂在一棵棵花树上,谓之赏红。然后到花神庙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
花朝节是土家族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土家人还有趁花朝吉日家家摊晒各类种子的习俗,期盼花神带来百物丰熟的吉兆。
古往今来,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迎春习俗。满族有添仓、拜龙、走百病;回族有开斋、社火;壮族有对歌,傣族有赶摆等。民风民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我们早已具备了稳定的社会风俗,并且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俗风情,不仅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还能进一步增进社会和谐,构建良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绘就一幅底蕴丰厚的传统文化画卷。
夏:玉兰绽放满街香
入夏,住宅前后的街道两旁,一排排广玉兰开出满树芳华,瓷白色的花朵满含清香,弥漫在空气之中。走在街上,呼吸间全是玉兰花的味道,芳香扑鼻,沁人心脾。
玉兰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品种多样,颜色和花期各不相同。二三月间开放的又称玉堂春,花色有白、黄、红三种,紫玉兰在四五月开放。进入夏季,则是广玉兰开得异常繁茂的时节。
自古以来,国人就对玉兰一往情深,把它当成品质高洁、吉祥如意和知恩图报的象征。伟大诗人屈原早在春秋时期写下的《离骚》中,就有“暮饮木兰(玉兰的别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的诗句,体现出玉兰花怀真抱素、冰清玉洁的品质及诗人对玉兰花的赞赏。
梳理我与玉兰的相关记忆,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是母亲。母亲姓瞿,起名“春兰”,即春天的玉兰。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辗转于山区小学教书育人,勤勤恳恳,无怨无悔。玉兰花象征的品质高洁和知恩图报,在母亲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记事起,就常听母亲说外公外婆去世早,很小的时候她就成了孤儿。是共产党和毛主席把她抚养成人,供她生活,供她上学。工作中她必须知恩报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她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突出的业务能力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多次获得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和表彰,成为当地有口皆碑的优秀人民教师。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夜以继日地操劳,使母亲进入中年后患上严重眼疾。每到寒、暑两大假期,均去湖北武汉等地医治双眼。母亲的一生,一如定居深圳的乡友王佑贵先生谱写的一首歌曲: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方讲台,放飞的是希冀,守巢的是自己。
玉兰是一种越接近南方花期越早的乔木。我在海口工作的时候,到处能见到玉兰花的芳容。每年元月,亚热带气候就促使玉兰花在大街小巷争相开放。白的、红的、黄的,把城市装扮得分外妖娆,空气中弥漫的全是醉人的芳香。在我曾借住的一所中学里,操场周围和教学楼前遍植玉兰,而位于海口市万绿园西侧与滨海大道相交处,还有一条玉兰路。我曾问同事,海南人何以如此钟爱玉兰?在当地流传甚广的一则传说解开了我心中疑团:相传很久以前,大海边的深山里住着名为红玉兰、白玉兰和黄玉兰的姐妹三人。某天下山弄潮时发现海边的村子死气沉沉。三姐妹后来得知是当朝官员逼迫民众填海造地时,于无意之间毁坏了龙虾公主的宫殿使得龙王恼羞成怒,下令封锁盐田。艰苦的劳作和食盐的长期缺乏,导致了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善良的姐妹同情村民,去找龙王解封盐田。在屡遭龙王拒绝后,用自己酿制的花香迷倒看守盐田的蟹将军,趁机打开盐库让食盐融入大海,海水由此变咸,解救了村民。可三姐妹却被龙王变成花树。为纪念她们,人们把这种花树称做“玉兰”,她们酿造的花香也变成玉兰花的香味。
赴北京工作时,印象深刻的是长安街上的玉兰。寒冷的气候也阻挡不住它的花期。北京的初春冷风逼人,朵朵玉兰却凌寒盛开。尤其是栽种在天安门红墙外的玉兰,洁白的花朵与红墙、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堪称京都一道独特的风景。春日到京城旅游,观赏玉兰花是颇受大家欢迎的项目之一。长安街、颐和园、潭柘寺、大觉寺、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等,是公认的玉兰花观赏好去处。有“北京最大玉兰观赏园”之称的北京国际雕塑公园,19个品种的5000余株玉兰亭亭玉立,从3月中旬起,花期一直延续到4月上旬,蔚为壮观。
在北京工作期间,我观赏过海淀区颐和园的“玉兰之王”。这棵胸围达229厘米、冠幅7.4米的古玉兰,乃清政府从我国南方移植而来,是京城现存最古老的玉兰。没有之一。史料显示,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树干被毁,后又生枝发芽,至今枝叶扶疏,生机盎然。每到花期便开得格外绚烂,与游人一起“香”约春天。
上海是将玉兰文化发扬得淋漓尽致的都市。1986年,经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将白玉兰作为市花;同年,上海市政府联合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央广播电视台设立了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于每年六月举行,其中包括电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等15个奖项。与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并称为“中国电视三大奖”。
在上海,以玉兰命名的各类奖项不胜枚举,涉及文化娱乐、经营销售甚至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有1989年诞生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有以玉兰花为主题的闵行文化公园;有将白玉兰作为校徽的复旦大学;有占地5.6万平方米的上海白玉兰广场;还有“上海市建设工程白玉兰奖”等。
1989年起,为表彰和感谢杰出外籍人士为上海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作出的积极贡献,上海市政府还专门设立了“白玉兰荣誉奖”,至今已有近两百名来自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荷兰及南非的外籍人士获此殊荣。
上海以玉兰为名的女性也数不胜数,其中越剧大师徐玉兰老师广为人知。在做中国文化名人系列访谈报道时,我曾拜会过徐老师,当年的她年过八旬却精神健硕,聊起过往声情并茂,优雅的谈吐与和善的表情让我然肃然起敬。她在戏曲电影《红楼梦》《西厢记》《春香传》《追鱼》《碧玉簪》中女扮男装,塑造的贾宝玉、张生、李梦龙、张珍、王玉林等男一号形象,是我们这代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迹。
玉兰生中国,享誉满天下。十八世纪末叶,英国探险家约瑟夫·班克斯爵士做环球旅行时,于1789年来到中国,并将自己喜爱的白玉兰引入英国。之后玉兰花的其他品种也陆续被引入欧洲,广受外国公民的欢迎。
在世界名画中,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侧卧的宫娥与玉兰花》,是目前拍价最高的油画作品。2018年5月8日,此画在纽约佳士得洛克菲勒专场拍卖会上拍出8075万美元的天价,约合人民币5.2亿。这幅创作于1923年的油画,将外国宫女与中国的玉兰花完美结合,相互映衬出彼此的美丽与高雅,吸引了世界目光。
四季变换中,玉兰花优雅地开,沉静地落。晶莹皎洁、素装淡裹。如一位典型的东方女性,悉心用鲜花装扮家园,以芳香美化生活,于静默中悄然提升着人们的幸福指数。
秋:剪得金光入卷来
当青年男女在朋友圈里争相晒过“今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后,早晚的气候便逐渐开始从酷热难当的夏日变得日渐柔和。白露过后,清早起床推开窗户,晨风已不再像往日那般咄咄逼人,有了些许清爽的成分。心心念念大半年的秋天,已经踩着雨点的脚步悄然而至。
秋是四季中最宜人的季节,不仅让人气定神闲,还带来丰收的喜悦。女作家张爱玲的“阳光明媚,微风不燥,月岁静好”,是对秋季的最美描述。每到秋至,我就喜欢在一处有秋光直射的阳台摆好桌椅和茶具,再找出自己喜欢的书籍,于闲暇时坐在从窗棂外投晒进来的秋日暖阳下饮茶看书,抑或在有雨的节假日饮茶听雨,回想一些久远的事情。在淡然与平和的心境下,一切的疲惫与烦恼全都烟消云散,存留在心中的都是美感。
在秋日的晨光中慢跑,是我坚持多年的晨练活动。那种一边呼吸氧分充盈的空气,一边观察眼前美景的情形,给人一种强大的能量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学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对秋日晨跑的执着与坚守,我曾报名参加过一回市里举办的秋日环城马拉松比赛。尽管只是业余的“半马”(21公里)活动,也未取得任何名次,却倍感欣慰。
于我而言,秋季是温馨和值得怀念的时节。迈进大学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发表处女作、第一次出国、从纸媒转行到电视,还有女儿的出生等许多人生大事,都在秋季发生。尤其在女儿三岁的那年中秋,为给她灌输孝道文化,引导她继承和发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特意买上礼品带她走进敬老院陪爷爷奶奶们一起过节,使她深受感染和教育。那以后,每到象征家庭团聚的中秋佳节,女儿都主动要求去敬老院探视老人。后来我又在重阳节领她去老年公寓陪伴老人,坚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一粒粒爱的种子。直到小学毕业,带上礼物陪不能回家的爷爷奶奶们过中秋节或重阳节,成了我们数年如一日的常规行动。随女儿一年年长大,探视活动的内容也逐年变化。从最初的剪指甲捶背到叠被子扫地,再到为老人们亲手制作节日贺卡以及唱歌跳舞表演节目,一路走来温馨备至。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毕业前的那年重阳节,女儿早早就做好盘算,拿出自己的压岁钱和平日节省下来的零花钱,通过网络平台下单,在京东商城给每位老人购买了一份小礼品,并亲手制作了二十余张节日贺卡在重阳节当天送给老人,受到爷爷奶奶和工作人员的称赞。小学期间,女儿因孝敬老人、尊敬师长和帮助同学,获得学校授予的“孝心少年”“感恩之星”等荣誉称号,成为秋日最暖心的人生记忆。
汪曾祺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根据他的作品《芦荡火种》改编的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是父辈与我们这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曾在对他生前的一次访谈中,他就直言自己在一年中最爱秋季。翻开汪老的作品,能看到许多与秋相关的文章。散文《淡淡的秋光》、《果蔬秋浓》等,在让人倍感秋日之美的同时,也勾起吃货们对秋天美食的神往。童年生活在乡村,入秋之后,山里相继成熟的各种果实成为孩子们的最大诱惑。有年和弟弟随母亲去她任教的学校读书,学校后山长满高大的板栗树,一到秋天,成熟的板栗挂满枝头,一颗颗带刺的毛球绿中泛黄,无比诱人。放学后我们常去树下寻找从炸裂的刺球里落下的果实,不一会儿,棕红色的栗子就能把两个裤兜装得满满当当。傍晚我们踩着薄薄的夕阳,边走边咬开香甜饱满的板栗慢慢嚼食,欣喜与快慰油然而生。记忆深刻的还有用野果金樱子(我们当地叫小刺梨)熬糖的往事。沐浴秋日的阳光,带上厚实的手套从一丛丛带刺的弧形枝条上采摘下拇指般大小的红色刺梨,用脚在草地上搓碾掉小刺装入竹篓,回家洗净捣碎装在扎紧封口的布袋之中,放进锅里加水小火熬煮,就能熬制出黏糊糊的糖汁。喝开水的时候加上两勺,让整个秋季都有了甜丝丝的味道。
秋夜去野外聆听虫鸣,算得上一件惬意之事。各种昆虫争相发声,此起彼伏的叫声在月光下连成一片,交织成一曲秋夜的韵律。蛐蛐是我们儿时喜爱的秋虫,常常从墙角或瓦砾中捉来养在透明的玻璃瓶中,利用它好斗的天性取乐。斗蛐蛐不仅是孩子的乐事,大人们也三三两两地凑过来围观。听爷爷讲,他年轻的时候,每到秋收之后,当地还举办规模不小的斗蛐蛐比赛,十里八乡的爱好者聚在一起,带着自己的蛐蛐前来征战,场面颇为壮观。
一年一度的赶秋,是苗族同胞最盛大的节日。一为欢庆丰收,二为青年男女创造相识相交和相爱的时机。活动当天,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结伴成群聚在一起进行上刀山、下火海、打秋千、吹芦笙以及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活动结束时由众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送上丰收与美好的祝福。我曾在湘西参加过一回苗族赶秋节,内容丰富多彩,场面宏大壮观,喜庆气氛浓郁热烈,其乐融融。
秋天是充满情感和故事的时节,既像一首诗,也像一支歌,在日月轮回中给人带来无限的美好与遐思。
冬:天寒犹有花枝俏
入冬后,气温的下降和光照的减少,致使自然界许多物种的生命活力受到限制,纷纷进入休养生息的调节时期。大多数植物开始落叶枯萎、某些动物进入冬眠,候鸟选择南迁越冬。
在广袤的大地日渐寒冷,风霜雨雪接踵而至之际,一些貌似娇柔的花却傲霜斗雪,凌寒盛开。它们用不屈的信念托举起闪光的心愿,默默给大地添一丝彩,为人们送一缕香,悄无声息地美化与活跃着冷清沉寂的生活,令人欣喜而又感佩。
红梅是花中四君子之首。其耐得住严寒、守得住初心、留得住芳香的高尚品质,被誉为不惧艰辛、自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为世人敬重。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与书画雅集中,以梅为题的作品枚不胜数。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钟爱梅花,在他的作品中,歌咏梅花的诗词多达一百六十余首。在《梅花绝句》中,他不仅将自己与梅花相提并论,写下“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甚至觉得自己不配与梅为友:“欲与梅为友,常忧不称渠。从今断火食,饮水读仙书”。而他在《卜算子•咏梅》中称颂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则将梅花高洁孤傲、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对梅花的喜爱,源自初学写作的时候。出于学有所成的心愿,爱好绘画的我给自己画了幅“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水彩画挂在桌前用以励志。那幅梅花图在家乡那些寒窗苦读的岁月里,陪我走过了好几年的难忘时光。在省级报社做记者后,与文艺界人士接触颇多。曾因《你那里下雪了吗》的歌曲中有句“踏雪寻梅是最美的童话”,年轻的我就专程去演唱者周亮当年所在的广州星海音乐学院进行采访,相互成为朋友。而在我南下(海南)北上(北京)多年后回长沙工作和生活,又选择了一处有梅园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临湖而居,有暇常去梅园漫步,默默与梅相伴。
与梅花一样,娇小柔嫩的水仙也具有铁骨铮铮、不畏严寒的品格。水仙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严冬开花,蕊黄瓣白,属石蒜类草本植物,只需半盆清水几粒石子就能养活。是高雅、美好和奉献的象征。家有水仙,既显得精巧雅致,又具有恬静舒适的氛围。我家客厅每到水仙花期,都充盈着清新淡雅的香气。冬日阅读是我多年来的习惯,摆一盆水仙花于书房之中,在鹅黄色的灯光下品读书刊,那种宁静与温馨无以言表。
福建漳州是我国最大的水仙花产销基地。自1991年起,每年元月中旬都由市政府牵头举办中国水仙花节。我国南方还有春节赏水仙花的习俗。每到岁末,家家户户的案头摆放着黄白相间水仙花,赏心悦目、清香馥郁,别有情趣。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进入秋季就时有暴风雪来袭。草原上有一种野生韭菜,花期正是风雪凄迷的时节。
我两次去科尔沁草原都是北方的冬季。星星点点的白色花朵随处可见。最壮观的是大草原上远远近近连成一片的野生韭菜花海,在冬日的阳光下随风摇曳,仿佛大海泛起的波浪。
在科尔沁草原游历,牛羊肉配韭菜花酱是每餐必有的食品。当地友人告诉我,每到野生韭菜遍野开花的时候,牧民们就会大量采摘,洗净捣碎后加入食盐腌制成韭菜花酱。韭菜花酱绿中带黄,和着牛羊肉入口,韭香浓郁,是牧民不可或缺的食物佐料。我曾带回几罐野生韭菜花酱冷藏在冰箱,时常于饭前用小勺舀出一点盛在小碟当中。吃上一点,仿佛置身于遍地盛开野韭菜花的大草原上。
世界上最耐寒的花要数冰山雪莲,常年生长在极度寒冷的高原地带。其形如莲花,纯净洁白,开在悬崖之上。被唐代边塞诗人岑参赞为“西域奇花”。雪莲花笑傲风雪、独自芬芳的特性,一直被各族牧民视为圣洁的化身和爱情的象征,有“雪域圣者”之美称。
对雪莲花的崇尚,源自儿时在乡村晒谷场观看的露天黑白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影片中满脸络腮胡子的卡拉弹着热瓦普高唱《冰山上的雪莲》那个场景,在我记忆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戈壁滩上的一股清泉,冰山上的一朵雪莲,风暴不会永远不住,什么时候啊,才能看到你的笑脸……卡拉的歌声,让我从小有了寻访雪莲的心愿。长大后因工作的需要,我终于在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与雪莲花相遇,甚感欣慰。
在高原,牧民常用雪莲花形容冰清玉洁的女子。哈萨克青年男女还将其作为表达爱情的信物,留下说不完道不尽的爱情佳话。
与春天的花比,开放在严寒中的花具有生命力强盛、花期长久的特点,有的一开就是两三个月甚至半年,蕴含着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高尚情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花开花谢。乐观真诚、自尊自律、坚贞不屈、积极向上是做人的基本品德。与那些凌寒绽放、雪中留香的花儿一样,要活就得活出自己的坚守与风骨。
(原载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马珂,生于湖南沅陵。在海南、北京历任省、部级报刊记者、编辑、执行主编,后转行至湖南广播电视台从事电视工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文艺家》《瞭望东方周刊》《炎黄春秋》《散文百家》《湘江文艺》《星火》《天涯》《长江丛刊》《湖南日报》《海南日报》等发表各类作品近两百万字,《年少在乡村》(散文三题)获得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奖二等奖。多篇散文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青年文摘》《海外文摘》《作家文摘》《新时期湖南文学作品选(散文卷)》等报刊书籍转载。参与创作、编著书籍和拍摄电视纪录片、影视剧多部。
来源:红网
作者:马珂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