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养我的地方》:
千年打卡地,此处是吾乡
文/陈善君
从10月17日到11月7日,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共播出12期湘籍名人归乡旅访纪录片《生我养我的地方》。第12期是邀约人徐俐作的栏目小结回顾。前11期,每期由徐俐邀请一位“湖南名人老乡”返回“家乡”,或故地重游、或“认祖归宗”、或探亲访友、或“指点江山”,讲述陈年往事、描述时代新变,展现湖南气象、发掘湖湘精神,“寻根”湖湘文脉、“励志”青春力量,引起了良好社会反响,也创下了不错的收视率和口碑,特别是有好几款视频作品已经成为网红“爆款”。纪录片《生我养我的地方》虽为“首档”,其实不乏“亮点”。
一、名嘴加持与百姓语汇的“双闪”。徐俐担任纪录片邀约人。她是土生土长的“湘妹子”,更是优秀的湘籍主持人代表。她不仅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中国新闻》首任主播,而且一做就是30年,其受欢迎度和专业信任度可想而知,说她曾是央视四套和《中国新闻》栏目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也不为过,有颜值有实力。她在该片的表现同样令人信服。步履轻盈、举止得体,笑语盈盈、从容大度,设身处地、提问精当,顾及众人、点拨到位,全身投入,气氛融洽。所以也有人说,是跟着她的脚步来看这档节目,足见她是“自带光芒”的。邀请徐俐做邀约人,是个绝对的加分项。然而更难得的是,片中徐俐却能放下架子,不做“大姐大”,宁做“邻家女”:与大家同走一条路、同坐一条凳、同扇一把扇、同吃一桌饭,甚至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流泪一起闹,说着家乡的话、感受家乡的情、韵着家乡的味、想着家乡的事,操着家乡的心。她不只是“邀约人”,她实在是“剧中人”。她的见识和阅历,使得节目在接地气中显大气、在烟火气中见书卷气、在山水草木气中萃人气。在看似闲庭信步中、在随意闲聊间,她便能引导受众在寻常巷陌中发现潇湘气象、在家长里短中探究英雄气概,在历史烟云中拨见湖湘精神、在日常爬涉中找见文化皈依。是以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徐俐实现了从“新闻主播”到“节目访谈”的“完美转身”。由是似乎也可以说,这档节目既是“名嘴”加持,同时也是加持“名嘴”。其实,真的“加持”不在于“嘴”、而在于“心”,在于心中有民,有祖国人民、有家乡人民。讲百姓语言、用群众语汇、播人民心音,这才是徐俐能够“加持”和获取“加持”的秘诀,也是她变与不变和“转身”成功的密码。《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栏目和徐俐的双向奔赴和彼此成全。
二、名人效应与大众故事的“交汇”。节目前11期总计邀请到十位湖南名人嘉宾接受“旅访”:第1期和第2期嘉宾是我国著名编剧刘和平,第3期嘉宾是歌唱家雷佳,第4期嘉宾是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周建平,第5期嘉宾是华裔舞蹈家沈伟,第6期嘉宾是北大原校长周其凤,第7期嘉宾是测量与导航专家刘经南,第8期嘉宾是文和友创始人文宾,第9期嘉宾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大疆之父李泽湘,第10期嘉宾是数学家袁亚湘,第11期嘉宾是油画家李自健。这些嘉宾是我国文化、科技、经济、管理界的名人。名人是故事的主角、是流量的保证。同时,片中名人也是故事的讲述者、是文化的再生者,是流量的“流量”。但名人也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一面。《生我养我的地方》于此采取了灵活得当的叙述策略,对于“高精尖”科技领域和高深的文艺专业领域,节目更多地悬置了嘉宾专业特长的攻关细节交待,主要讲他们成功的人生故事,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而不用去钻研他们高深的专业领域,讲得轻松、听得入味。片中刘和平现今是成功的“剧作家”,却也曾是故里出名的“调皮王”;是如今编剧界的“领头雁”,却也曾是父亲眼中的“乖崽子”……雷佳是“歌唱家”,更是“花鼓人”;她歌“大雅正声”,也唱“民间小调”……通过再现名人嘉宾的“大众”故事,《生我养我的地方》实现了名人和故地的双向重逢和再度成就。
三、名句点睛与人文情怀的“互见”。访谈类节目,语言是灵魂。“旅访”类节目,要触景生情,妙语连珠、金句迭出,方得关碍。《生我养我的地方》文案是下足了功夫的,有很多句子能引起共鸣,打动人心。更难能可贵的是,节目受访嘉宾往往在触景生情时,出其不意说出的那么一两句话,往往带着深厚的人文情怀,禁不住让人激灵打颤。刘和平说,衡阳人就像湘江水,不停流、不停歇、不死不休……衡阳人很少谈及苦难,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只专注于身后的日子和生活……李自健不自觉地就宣称邵阳人为“宝古佬”,还特意指出,他的个人美术馆尚未建成,就竖起了“此馆献给深爱的故乡和人民”的碑刻,并表示自己不仅把馆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也把人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愿意无条件为美术馆做一辈子的义工。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些语句,事先都没有准备文案,是嘉宾他们在主持人的启发下,没有经过多少思考,甚至是脱口而出的肺腑之言,可是其中包含的朴素哲理、实践经验、价值取向、生活态度、情感信息却是非常丰富和可贵的,是名副其实的“金句”,湖南人的血性、刚性、韧性、活性,甚至儿女情长、家国情怀由此“跃然纸上”。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金句”,通篇访谈顿时便显得无限生动和深刻起来。这些“金句”虽然是随时随地随便说说,张口便来,但是其中蕴含的实干精神、忧乐情怀、家国理念……没有湖湘人文精神的千年滋养,恐怕再怎么伤透脑筋也说不出来。《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湖南这方水土和人文精神的又一度对话和双向“润格”。
四、名牌定位与人民立场的“并进”。《生我养我的地方》由湖南卫视龚丹霞创新小组研发制作。旨在突破以前“导游+”和“旅游+”节目模式,转变到由“名人主持邀约”+“名人归乡导游”进行“深度对话”的一种多层立体解读新模式,从而实现受众由粗浅体验到深度感受了解目的地风景人文,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拓宽文旅融合的角度、广度和深度的目的。与此同时,这档节目也能帮助揭秘湖湘名人们的成长经历,凸显三湘大地的文化底蕴,探讨新时代湖湘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赋能新时代湖湘青年立志向、树理想、敢创造、肯奋斗,从而赋予新时代旅行综艺类节目新的文化、艺术价值内涵。节目立足“内容为王”,立意主旨高远,目标人群也是社会中坚和高知人群,守正创新思路手段,邀请名主持人加盟,制作高清,画面真实精美。由是观之,将其打造成为湖南卫视又一档品牌节目,许是题中应有之义。况且这档节目也并非凭空捏造、闭门造车出来的,也并不单纯为吸引眼球和片面追求流量而消费名人资源,或哗众取宠而言行出格,亦或去为追求感官刺激而炫3D特效、二次元背景或所谓的大片场景,它实际上只是适应文旅融合新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增长需求、凝聚增强三湘百姓奋进新征程精神力量的需要,而用心用情用功制作出来的一档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有目标、有追求的综艺纪录节目。节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出发,遵循电视艺术发展规律,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有机结合起来,它的社会效益要远大于经济效益。《生我养我的地方》是名牌定位和人民立场的双向奔赴和共同拥抱。
湖湘大地是万年之风、千年之雅、百年之颂的荟萃之地。纪录片《生我养我的地方》通过“四大亮点”,把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表现得深入浅出、淋漓尽致,相当地具备“文艺范”。12期节目全部播出后,我同邀约人及所有的嘉宾,应该还包含广大的三湘儿女、电视观众感受一样,只想自豪地说出:“千年打卡地,此处是吾乡。”这样的节目,于我而言,还想看下去。如果可能,期待接下来的“旅访”,在总结本档得失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更出彩、更吸引人。
陈善君,男,汉族,1971年8月出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文艺学博士,文学编辑。1994年6月参加工作。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湖南省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在《中国艺术报》《文艺报》《当代文坛》《湖湘论坛》《湖南日报》《理论与创作》等各级权威报刊发表理论研究与文艺批评文章近50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级课题。
来源:红网
作者:陈善君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