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
文/刘正初
对麻石街的记忆,源于小时候读的一部侦破小说,有一点恐怖,也有一点传奇。说是在萍乡、浏阳、醴陵交界的地方,有一个“一脚踏两省一鸡鸣三县”的麻石镇,号称“吴头楚尾”。麻石镇只有一条街,用麻石铺砌,因此得名。这条麻石街是湘赣两省的“界街”,以街道中心的麻石为界,湘赣各半,东侧属于江西,西侧属于湖南。湖南这边一半是醴陵属地,一半属于浏阳管辖。两省三县的黎民百姓,在这里以及周边安居乐业互通有无,所以自古以来商贾云集、商贸繁荣。故事就此展开——
清朝末年,兵荒马乱。一天清早,麻石镇的街心广场,突然发现了一具尸体。里正赶紧组织人保护了现场并立即报官。先是浏阳的县太爷来了,衙役踢了一脚,把尸体踢到了萍乡境内,县太爷一看,这不是我管辖的范围啊,随即上轿打道回府;接着,萍乡的县令赶来了,仵作验尸时把尸体翻了一个身,尸体就到了醴陵境内,县太爷站在县界看了一眼,摇了摇头,走了;然后,醴陵的知县来了,衙役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直接把尸体抬出县界,知县大人也就一走了之……封建时代的官僚,最擅长的就是踢皮球,苦了最基层的老百姓。最后这个案子,到底是怎么侦破的,我已经全部忘记了,唯独记住了麻石这个地名。
因为在现实当中,确实有一个麻石镇。它距我老家浏阳市大瑶镇的距离,不过二十多公里。只是迄今为止,这里从来不是一级政权的所在地,所以在地图上很难找到它。它在江西的部分,隶属于现在的上栗县金山镇小水行政村;湖南的部分,分别属于醴陵市富里镇麻石行政村和浏阳市金刚镇沙螺村。在老一辈的说法中,麻石镇是江湖上的大码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里的江湖,指的是远离皇帝、远离官府的地方,而这个江湖,是武侠小说中所说的江湖,一个远离官府政权、有着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的地方。其实,“走江湖”一语产生于唐朝天宝至贞元年间的佛界,指的是佛家弟子为弘扬佛法,参学悟禅,云游四方,奔走于江西、湖南等地。麻石镇正好在湖南、江西交界的地方,名副其实在“江湖”之间。当地居民大多是在明清时期,迁徙到这里,聚居在一起,慢慢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镇。山高皇帝远,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一天早晨,一声鸡鸣,唤醒三县的黎民百姓;每一个夜晚,更声在小镇上空回旋,给人安全和宁静的感觉。老人们说,麻石镇自古以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更别说发生什么凶杀案。看来小时候读的侦破小说,不过是随意拿来麻石这一个独特的地方,作为小说情节展开的场景而已。
读中学时,同班同学李实,居然家住麻石。历史课上,老师说到了萍浏醴起义。那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序幕。老师说,那次给满清王朝巨大打击的萍浏醴起义,指挥机关就设在麻石镇的龙王庙。说到这里的时候,老师问:“我们班上有家住麻石的同学吗?”李实骄傲地站了起来,吸引了全班同学羡慕的目光。
于是在高中毕业的时候,慕名去李实家里做客。骑了两个小时的自行车,到了一个乡村的集市。小说中、历史中的麻石街,就真真切切浮现在我的眼前。岁月的烟云消散,这里早已没有了历史上三县通衢的繁荣景象,也没有了侦破小说里面的紧张气氛,更没有了武装起义时的炮火硝烟。没有熙熙攘攘的市民,也没有琳琅满目的商铺。只见一条石板古巷傍河而建,藏身于幽静之中。石板、石块,凸凹、光滑,艳阳高照,光影迷离。古色苍然,木质的两层街屋鳞次栉比地蜿蜒在临河的绿荫之中。街屋的木板、窗扉古旧,发出素淡昏黄的微光。木板上的年轮一圈圈恰似涟漪荡漾,纹理脉络清晰可见,仿佛书写着这条老街沧海桑田的历史——曾经走过的人和曾经发生的故事。李实告诉我们,每逢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是麻石街的圩日,早晨六七点钟的时候街上就人山人海,吆喝声、还价声、鸡叫声、鸭叫声此起彼伏。浏阳、上栗、醴陵三县的百姓一早起来,赶到麻石吃早餐赶集。所以有“一个早晨走遍三个县”的说法。
古街狭窄,门对门人可相握;店铺相望,南与北乡音有别。一家炒辣椒,呛了满街人。李实的爸爸妈妈都在麻石街上长大,两家是门对门的邻居。只是李爸爸是湖南人,李妈妈是江西人。两个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就结为了夫妻。李实说他是吃两个省的饭长大的。小时候每天吃饭,他都要端着饭碗到对门江西外婆家里看一看,外婆家里饭桌上有什么好吃的,他都要夹上一筷子尝一尝。
李妈妈在家里为我们做了一顿可口的午餐,记得有辣椒炒肉、蒸腊鱼和葱煎豆腐,我吃了三大碗饭。李妈妈说,今天的菜,用了三个县的食材,不过是上栗的厨艺。李爸爸从屋里抱出一坛谷酒,劝我们尝一尝,说用的是上栗的稻谷、醴陵的酒药子,请了浏阳的师傅蒸出来的。我喝了小半杯,一种香香的、辣辣的、甜甜的、热热的感觉从口里跑到心里,发散到全身每一个毛细血孔。那是我第一次喝酒。
吃过饭,李实带着我们在麻石街上逛了一圈,一路上都碰到他的熟人。与他打招呼说话的,有的用浏阳话,有的用醴陵话,也有的用萍乡话。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龙王庙。这里就是萍浏醴起义指挥机关的旧址。在那风雨如晦的时代,中华民族的英雄豪杰在这里酝酿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萍浏醴起义,成为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的一次预演。每当夜色降临,周边地区的会党首领就到龙王庙集合,商议起义大计。遇到湖南官兵巡查,就赶紧躲到江西境内;遇到江西官兵巡查,就撤退到湖南境内。据说当时民间所有的江湖流派,都统一到了萍浏醴起义的旗帜下。他们在1906年12月4日,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在龙王庙祭龙之后宣布起义,明确提出废除专制政体、建立共和民国等主张,以最原始的刀枪棍棒,敲响了满清王朝的丧钟。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义军纷纷响应。清廷大受震撼,调集湘、赣、鄂、苏四省优势兵力,血腥镇压和围剿。最后起义不幸失败,两省三县的人民群众以血肉之躯英勇搏杀的大无畏气概,向世人展示了湘赣边界人民坚毅强悍敢为人先的雄风。龙王庙那高高翘起的檐角,见证了萍浏醴两省三县人民群众共同战斗的那一幕悲壮伟烈的历史。
龙王庙的正对面是一座古戏台,每逢秋收之后,这里就会演出大戏,让村民们大饱眼福。戏台建在街南,属湖南醴陵,古为“楚”地;观众席位于街北上栗,属江西,古为“吴”地,所以戏台前的石柱上镌刻有这样一副楹联:“鲛女吹箫,贝阙珠宫流逸韵;湘灵鼓瑟,吴山楚水答清音。”有人戏称:“看戏在江西,演戏在湖南。”据我所知,江西弋阳腔传到湘赣边界的浏阳,与当地声腔结合,才形成了今天的湘剧高腔。龙王庙的老戏台,应该记载了这一段历史。江西萍乡的采茶戏,与湖南的花鼓戏可以同台演出。两个剧种,相生相容,演绎了民间戏曲的博大精深。
在龙王庙的旁边,有一栋老房子,挂着“李畋故居”的牌匾。李实说,李畋是他们家的老祖宗,也是中国烟花爆竹的始祖。传说唐朝时,灾害连年,瘟疫流行,李畋以小竹筒装硝,导引点燃,以硝烟驱散了山岚瘴气,祛除了瘟疫疾病,爆竹因而很快推广开来。历经千年发展,萍浏醴地区成为了中国生产烟花爆竹最大的集聚区,历史上有“十家九爆”之说。当地流传有谚语:“爆竹天下皆无,就此麻石一家。”这话说得当然有些夸张,但是没有一点底气,是不会有那么大的口气的。现在李实家里,就开着一家爆竹作坊,也算是继承了老祖宗的手艺。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传说中的李畋生日,三县民众必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庙会。一时间人山人海,香烟缭绕,爆竹轰鸣,盛况空前。走进李畋故居,只见厅堂的香案上供奉着李畋神像。我们恭恭敬敬三鞠躬,向烟花爆竹这一古老产业的创始人表达了敬意。
麻石街历史上就是烟花爆竹古道。当时水路运输发达,老街尽头的麻石河码头,有大量的烟花爆竹由此上船,运往长沙、武汉、香港等地。在几家老店的门楹上,还隐约可见昔日的字号痕迹。想不到一个边境小镇,居然通江达海,与远方的大都市有着密切的联系。
走完老街,就到了吴楚桥。吴楚桥这一个地名,让人不禁想起春秋战国时期,想起吴王夫差、楚国怀王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据传这里过去是吴楚两国的疆界,他们的目光是否曾经扫过这里?只见一座爬满青藤的单拱石桥,横跨一条小溪,桥礅脚下的古碑上镌有“吴楚桥”三个篆字。此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此可见麻石古镇历史的久远。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些美丽传说、精美特产和历史事件,都会钟情于麻石古镇呢?难道仅仅因为它地处两省三县的交界处吗?那背井离乡、插草为标的姓氏源流,那崇文尚武、行侠仗义的彪悍民风,那牺牲自己、惊艳人间的烟花爆竹产业,那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生活信条,是不是铸就了麻石古镇的精神底色?我突然想起“人在江湖”这一个词语,不由得在内心深处,对麻石古镇这一方土地,充满了敬意!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吴楚桥怎么样了?麻石街怎么样了?李实怎么样了?好多问题一直在我的心中萦绕。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再一次来到了麻石街。过去要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现在不过半个小时车程就到了。老街还是老街,更加古老而顽强,还剩下铁匠铺、纸扎店、酸萝卜摊等几家稀稀拉拉开门营业的商铺。只是,毗邻老街的附近,建起了一条现代化的新街,有时装店、发廊、奶茶店、精品店、网吧,还有那帅哥靓女骑着摩托从街上呼啸而过……它们焕发着青春的气息,与老街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
问起李实,当地人告诉我:“李总啊!他是我们这里的大老板啊!”原来,李实高中毕业之后回到麻石继承祖业,开花炮厂。现在他在浏阳、醴陵、上栗境内各开了一个分厂。上栗、浏阳、醴陵的烟花爆竹,几乎占了全世界烟花爆竹产量的七八成以上。麻石街上的很多居民,在李实的花炮厂工作,过着“睡觉在江西,工作在湖南”或者“睡觉在湖南,工作在江西”的生活。今天的麻石街,早已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江西人、湖南人之分了,村民们和睦相处,合作共赢。他们告诉我,你要找李总啊,他平常住在南昌,今天正好回来了,你赶紧去龙王庙,他在组织唱戏呢!
顺着人流,我来到了龙王庙。今天的龙王庙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原来李实请来了浏阳的花鼓剧团送戏下乡,为乡亲们演出。我发现庙宇的外墙上,挂了江西上栗、湖南醴陵两地文物保护单位的黑色大理石标牌。一栋建筑,成为了两个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都算独一无二的吧。看来麻石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列入了两个地方政府的计划。我一眼就发现了李爸爸李妈妈,他们坐在了观众席最中央的位置。老人家老了,但是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见到了李实,他正在戏台上讲话呢。依然是少年时的模样,只是人到中年身体发福了。他说,我们麻石是两省三县的交界处,是两省三县交流合作的桥头堡,我们要把麻石建设成为湘赣边合作示范区!只听见台下掌声哗啦啦的一片。我也情不自禁鼓起掌、叫起好来。
戏台上的李实,发现了我。说完话。他立即跳下戏台,一把抱住了我:“老同学啊,早就要找你!我们准备开发麻石古镇的旅游业,正要你这个文史专家帮忙啊!”
还有比这更好的消息吗?我说好啊!我一定为麻石古镇的辉煌重现贡献自己的力量!人在江湖,也要有家国情怀,这也许就是流传千古的麻石精神吧!
刘正初,湖南浏阳人。喜爱文字,有文学作品见于各类报刊。著有《守望浏阳河》《浏阳风物志》《浏阳民俗》《浏阳河畔播火人·潘心元》等文集。
来源:《湘江文艺》
作者:刘正初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