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蒋集政:金井甘泉沏茶香

来源:红网 作者:蒋集政 编辑:施文 2023-11-20 16:13:59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微信图片_20231120141439.jpg

金井甘泉沏茶香

文/蒋集政

长沙县金井镇被誉为“世外长沙 绿茶天堂”。提起长沙县金井镇,许多长沙人都会不自觉地想起金井茶——金井是长沙乃至湖南著名的茶乡,金井茶名闻遐迩,享有“浙有龙井、湘有金井”的美誉。

金井,地以井名,茶因泉香。

来到金井古井,井旁有“金井甘泉”石刻与介绍:古井始凿修于唐贞观元年(627年),井面长2.45米、宽1.75米、深2.17米,其水自山中渗出,长年不竭,是昔日居民的重要生活水源。传说,一位百姓清晨去井里挑水时,隐约看见一对金鸭婆在水底游荡,鸭婆见人影瞬间消失不见,之后也再未出现,百姓因“金鸭戏水”称其为“金井”。据此,金井古井已有1300多年历史。

“金井古井”广场门楼两边有对联:“金杯盛玉叶,井水沏茗茶”。广场边建有“品茗亭”,亭内有“金井古井”“金井市井”“金井茶缘”介绍,亭旁墙壁上刻有有唐代茶仙卢仝《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2008年,“金井古井”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井之名,在当地还有一个流传至今的传说。相传明初洪武年间,村民孙某每日清晨放牛时,常看见河边氤氲缥缈,若有若无,定眼一看,原是一股紫气升起,缭绕其上,便与儿子一道将茶移植到紫气升腾处,说也奇怪,那茶就栽就长,将那鲜嫩芽叶摘下,又随摘随发。父子倍觉神奇,往种茶处深挖数尺,发现一块石板下有泉水冒出,揭开石板,从水底浮起一只金鸭,倏忽金鸭不见,泉涌如注,便修成一口水井。取井水泡茶,茶尤清香,略呈金色,遂取名“金井”。

不过,依此传说,金井显然不是“千年古井”了。而金井人似乎更愿意相信后一种传说,如今在向外来游客介绍金井时,常以“百年古井、千年古寺”宣传推介,百年古井,自然指金井古井,而千年古寺则是指九溪古寺。无论哪个传说,都是地因井名,最终成就了金井,却是毋庸置疑的。

而九溪古寺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原名九峰寺,因右侧有一泓溪水,九曲回环,绕寺流入金井河,后改名“九溪寺”,距今亦有1300多年历史。据传,因陈尚坤救过李世民,后来陈尚坤一心想出家修行,李世民于是下旨命尉迟恭前往陈尚坤家乡湖南选址建庙。风水先生测得金井河附近的金福山是一块风水宝地,便于此建寺。一日,尉迟恭午后犯困,当地管事给尉迟恭呈上一杯泉水冲泡的茶,饮后顿觉神清气爽,两腋生风,疲劳顿消,甚至有点飘飘欲仙的惬意。历时一载,寺庙建成。陈尚坤如愿在此出家修行,从此以茶为伴,并将茶与佛学、与禅悟有机结合,金井茶禅文化逐步形成,传承千年。

微信图片_20231120141445.jpg

唐韵茗铺。

游客如果想沉浸式体验唐代茶宴意韵,立体式感受金井茶文化传承与创新,当前往九溪古寺附近的“唐韵茗铺”。中国茶文化,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盛唐。唐代称茶馆为“茗铺”,文人雅士常于茗铺品茗吟诗。唐韵茗铺用篱笆竹林、山石、茶花、桃树等元素,打造出富有禅意的雅境园林。置身其中,唐代长沙诗人钱起《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的诗情雅意油然而生。

唐韵茗铺里有“五福茶具”介绍:绿茶养生,宜用琉璃茶具;黑茶安神,宜用黑陶茶具;红茶养胃,宜用紫砂茶具;白茶增寿,宜用白瓷茶具;黄茶富贵,宜用青瓷茶具。茶道程序复杂,包括净手、煮水、赏具、烫杯、温壶、投茶、洗茶、冲泡、春风拂面、封壶、分杯、玉液回壶、分壶、奉茶、闻香、品茗共16个步骤。而每季每月饮茶又有讲究,正月孟春饮,二月花朝饮,三月桃月饮,四月怀夏饮,五月仲夏饮,六月荷月饮,七月上秋饮,八月清秋饮,九月桑落饮,十月霜华饮,十一月隆冬饮,腊月暮岁饮。

此值农历九月深秋,应是桑落饮之时。同行的金井镇人大主席袁潇是这里的常客,让茗铺服务人员为我们每人泡了一杯茶。按照桑落饮上标注的应泡白毫银针:涤烦子,白月光。披白袍,竟风霜。想隐藏,却欲盖弥彰,那清寒带不走的香。我不认识是否泡的白毫银针,只知道泡的绿茶。袁潇说,其实饮什么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饮茶时的心境,金井人饮茶,倡导“静、和、清、俭”,人生如茶,静心、和谐、清净、俭朴。

不由想起曾与朋友闲聊饮酒与品茶,认为饮酒喜欢热闹,推杯换盏,品茶需要安静,细饮慢品;饮酒很少独酌,往往你来我往,品茶讲究雅致,常常举杯为敬;饮酒时豪言壮语,直抒胸臆,品茶时轻言细语,感悟人生;饮酒后心情愉悦,溢于言表,品茶后心旷神怡,自得其乐。朋友总结,品茶讲究静、雅、悟、怡。斯言,妙哉。想想自己人生几十年,一直饮酒多,品茶少,至今不识茶中味,甚憾。以后得遇闲暇,或独坐书房,或邀三两知己茶室静坐,一杯清茶,一曲古音,品茗人生,悠哉乐哉。

茶的生产必然带来茶的贸易。古人傍山而居,依水而生,交通运输以水运优先。金井是长沙、浏阳、平江三地交通贸易交汇的重要驿站,金井古茶运码头应运而生,位于金井河与金脱河交汇处。站在金井河井溪桥上,古茶运码头、金龙坝清晰在望,古茶运码头直接连着金井古街。伫立古茶运码头麻石台阶上,看着汩汩流动的金井河水,仿佛听见古老商船的摇橹声在诉说着久远的茶运故事,真是“一座老街随日月,二河流水写春秋”……

有道是,饮酒好作文,品茶好读书。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传承,造就了金井地杰人灵,人才辈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尊阳郑氏诗书传家,于清嘉庆以来近百年间“一门八进士”。郑家的第一位进士郑世俊,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考取进士,官至思恩知府;郑家官职最高的进士郑敦瑾,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曾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

尊阳郑氏原籍江西,明嘉靖时宦居湖南平江,自二世祖楚泽公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自平江迁居金井,历经400多年。至六世祖仁轩公、啸峰公兄弟开枝散叶,发散到金井周边的高桥、白沙、路口、开慧、福临铺、双江、范林桥等地,创造出“郑家塅四十八花屋”的家族兴盛景象。

微信图片_20231120141447.jpg

郑家大屋。

我们来到郑家大屋。郑家大屋始建于清代,坐西朝东,原为三进五路整体一层的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属清末江南民居典型样式,由主院,南、北厢房,南、北附院五部分组成,共有大小房间100余间。抗日战争时期,郑家大屋遭日军飞机轰炸,损毁严重,此后几经损毁,仅2间厢房遗存。现存的郑家大屋是2021年在原址基础上复建的其中一部分。中共重要领导人张闻天同志的夫人刘英1905年出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时期。郑家大屋内有《郑氏文化陈列》和《刘英生平事迹陈列》。

刘英(1905—2002年),原名郑杰,派名郑家慧,早年就读于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受徐特立等影响投身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大革命洗礼,是参加长征的30名女红军之一。刘英献身革命70余载,担任党政军多个领导职务,离休前曾任中纪委委员、全国政协常委。1995年、1996年刘英两次回到家乡,并到金井茶厂调研。

金井茶厂建于上世纪60年代,现更名为金井茶业有限公司,是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优质品牌茶出口基地、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龙头企业。“金井”牌金茶毛尖、绿茶、红碎茶系列产品,色香味形俱佳,多次荣获全国大奖和名牌产品称号,是湖南省茶叶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毛致用为此亲笔题词“绿色金茶,香飘四海”。经过多年发展,在茶界形成“浙有龙井、湘有金井”的绿茶品牌。

金井茶的种植与发展,得益于金井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金井镇镇长刘威介绍,金井山多水沛,降雨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0.3%,金井河纵观全境,十里金井湖烟波浩渺,全镇水域面积达1.2万余亩,居长沙县首位;金井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1570毫米以上,年均气温约17.2℃,水秀山青,负氧离子比长沙市区高几倍。有专家指出,如此山水环境、气候条件适宜茶叶种植。金井人没有辜负大自然的赐予与厚爱。

微信图片_20231120141450.jpg

“我在这里等你”。

来到金井茶乡,热情好客的金井人会向游客推荐“金井美丽宜居村庄一日游”行程路线:金井古井—金井茶运码头—唐韵茗铺—井溪水乡美丽村庄—金井茶园自然茶馆。

井溪水乡美丽村庄紧扣“古”“井”“茶”“溪”四大元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企、校、村、农”五位一体发展模式,以“井溪一脉、茶禅一味、河清一源、花海一色”发展理念,开展古法制茶、农耕体验、茶旅研学、户外聚会等活动,实现茶禅文化、非遗文化与农耕文化的高度契合,兼具古村的底蕴与水乡的秀美,得到游客赞美和好评成为长沙市县新晋的网红打卡点,2023年五一当天人流量达到5000余人次。

金井茶园自然茶馆位于金井绿茶核心产区,一栋玻璃房安然恬静的坐落在茶园的中心半山坡上。沿着实木栈道攀登,临近茶馆大门前面玻璃桥,一座绿白相间的拱门过道上方写着“爱情如茶”,两边分别是“茶浓一生/情浓一世”“金井金茶/为爱守护”。心想,如果年轻情侣来到此地,一定陡增“你浓我浓”的情愫,坚守“一生一世”的信念。

来到二楼露台茶座,四面是被各种树木间隔、环绕的茶园,绿是主色调,已经修剪过的茶树长出了翠绿的新叶,还没有修剪的茶树依然老叶苍翠,银杏的金黄点缀其间,充满了诗情画意。袁潇介绍,这里是金井茶园打卡拍照的最佳取景地,湖南卫视“天天兄弟”曾来此处拍摄。好雨知时节,在濛濛秋雨中看远山如黛,雾气缭绕,微风拂面,空气里弥漫着茶香,一边品茗休憩,一边细嚼慢咽本地特色零食,别有一番惬意。

离别茶馆时,忽然发现一棵桂花树静静伫立在茶园中,仿佛在告诉我们:欢迎再来,我就在这里等你……

(文中图片皆为作者提供)

蒋集政,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红网

作者:蒋集政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755/64/1327631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