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吴茂盛:潇湘夜雨读书时

来源:红网 作者:吴茂盛 编辑:施文 2023-12-12 15:29:54
时刻新闻
—分享—

品论.jpeg

品论/摄

潇湘夜雨读书时

文/吴茂盛

古人读书是非常讲究的。讲究到什么程度呢?净手、焚香,甚者沐浴;灵净心性、了无尘秽;然后掩卷静读。为何如此繁琐?读书需要静心、精心和净心,展卷读书前去粗俗摒杂念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仪式,其实也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王義之曾书,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让我眼前总浮现这样的情景:夜深如水,月上纱窗,青灯黄卷,暗香浮动,心如古井,人若渊明,快哉乐哉!

此景虽好,但总觉得还缺了什么。

缺什么呢?此刻,我眼前又浮现了另一个挥之不去的画面:一小岛宛若一片白萍飘在江中,四面环水,草木郁葱,夜来雨声,风吹叶动,雨打芭蕉,一滴一声,激荡心灵,是山河的夜雨还是心灵的夜雨?是丹青的夜雨还是文人的夜雨?

原来,读书也是需要一处好去处的。这就是蘋洲书院,一个绝佳的读书所在,潇湘夜雨读书时。

蘋洲书院又名蘋岛、萍洲,坐落在永州市零陵区潇湘二水汇合处。《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薿,是为零陵。”零陵,由此得其美名。早在汉代时,朝廷就建立零陵郡,几经风雨,清朝时合并了几个州县,称永州府。永州多溪水河流,湖滨生长似藨草的白萍,蘋岛也不例外,白萍青青,芳香四溢,萍洲因此名扬。屈原《九歌·湘夫人》:登白蘋兮骋望,与佳人期兮夕张。

屈夫子所云“佳人”又是谁呢?这是有典故的。

湘妃寻夫

话说4000多年前,舜南巡,他把权力移交之后,站在帝都蒲板城池前,高举手臂,指着遥远的南方说,那里,有受难的子民,我要去看看!舜带上一干人马,快马加鞭,奔赴迢迢南国。在风陵渡,他们渡过了激流滚滚的黄河,然后进入黄沙漫天的潼关,经商洛,顺着丹江水道漂流到汉水,再取道荆州,过夷陵,横渡茫茫长江,来到八百里洞庭湖。舜匆匆安顿好家属,然后溯湘江之水逆流而上,经长沙,踏入韶山,登上衡山,再入湘江,复走通往永州的水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神往已久的此行目的地:苍梧之野。

可是,为了消除九嶷山的水旱灾害,为了解救百姓的艰难困苦,日夜操劳的舜终因年老体衰、积劳成疾,“崩于苍梧之野”,藏精于宁远大地。

娥皇和女英作为尧的女儿,乃舜之爱妃。她们听闻夫君崩驾,哭倒在地。

二妃心急如焚,即刻从君山出发,自洞庭湖沿湘江逆水而上。然而,到达潇湘二水汇合处——蘋岛时,夜色弥漫,漆黑一片,只闻水声哗哗,不分水天之别。而茫然无措的艄公一失手,不慎把小舟驶向了暗礁,在破舟欲沉之际,女英赶紧将一块碧罗巾抛向水中,水下的龙神见了,慌忙放出三只金鸭子,将暗滩托出水面。此后不管水涨多高,鸭子似的小岛总能水涨洲浮,因此此岛始终浮于水面,故名浮洲,又名萍洲。

而二妃,终究被激流狂浪打入水中,一瞬间香消玉殒。此刻,天地沧然,泪洒成斑竹。有多少水就有多少泪流,有多少泪流就有多少柔情,有多少柔情就有多少赤诚,唯有蘋岛仿佛南风永远吹不干的一滴眼泪,泪光里闪耀着二妃寻夫凄美的故事。

是的,蘋岛就是这样一处绝佳的读书之处。舜一生执政为民,体恤民情,颁布律令,统一法度,选贤任能,确立官职,治理水患,德行天下。而娥皇女英对爱情的忠贞,让后人无不动容和向往。难道这不正是书院要传承的文化内核?

柳子行吟

潇,潇水也;湘,湘水也;二水合二为一,雅称潇湘。建在蘋岛上的蘋洲书院距今不到300年的历史,为何与岳麓、石鼓、城南书院并称湖湘四大书院?不必说在湖南,就是在零陵,蘋洲书院论历史不算最悠久,论规模也并非最宏大。零陵曾有过许多书院,宋代有东丘书院、明代有宗濂书院、清代有濂溪书院、群玉书院等;然而,只有蘋洲书院独具生命力,它仿佛白萍一样生根发芽,野蛮生长。它从创建、重建、改制再到后来的重修,不断地改革创新,不断地发展壮大;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是永州乃至湖南近代教育的重要见证,更是永州文化无比重要的一张名片。那么,它的底气在哪里?首先,舜在苍梧大地留下的孝德文化,震古烁今,万世敬仰;其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下的《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千古奇文,独步天下;当然,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像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盛开不衰,更是散发着皎洁高贵的清香。

这应该就是蘋洲书院的底气所在。

说完舜文化,该说说柳子了。

公元805年寒冬的一天,柳宗元携家带口一路南下,一贬再贬,终于到达永州。这个年少成名、才华横溢的柳河东,因永贞革新失败,从礼部员外郎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贬为永州司马。

长安三万里,何时是归期?此刻,到达永州的柳司马望着荒芜的山川田野,又向西望了望长安,眼中荒芜,心里更是荒芜。半年后,母亲去世,又是沉重一击,心里更为悲凉。司马是哪门子官呢,在唐朝,司马是刺史手下的官,说白了就是一个毫不起眼打杂的官,领导给你权才有权,不给你就什么也不是,而且什么也干不了。一个字,闲。在这样的逆境里,在这样的折磨中,他无法自拔,但又不想自甘沉沦。毕竟,他是柳河东,他还肩负着重振家族的重担,他还有梦想,他还想着有朝一日,他宏伟的施政方略会得以实现。在纠结和叹息中,在孤独与寂寞中,也只能寄情永州山水了。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消沉一段时间后,柳河东这位行吟诗人,很快融入了这片热土,他在永州大地访民间之苦,叹民生之艰,抒胸中之感。永州十年,也是他最困厄、最孤寂、最愤懑的十年。然而也正是这千年一遇的十年,真正造就了一代大家的绝世风范。永州十年,都是文章,他一生留下浩浩诗文577余篇,而最精彩的310多篇都是在永州写就。

那时,蘋洲还没有书院。二妃寻夫遇难后,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在此修建了一座庙宇,名潇湘祠,后更名为湘口馆。一天,柳河东从愚溪草堂出发,划一叶扁舟,沿潇水顺流而下,在二水汇合处登上了蘋洲。面对远山如黛,静水深流,见浪涛一缓一急,蜿蜒而来,奔流而去,恰似一幅梦幻般的江流远景图,柳河东不禁感概万端文思泉涌,写下名诗《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

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

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怎一个愁字了得!本想在仙境美景前得以释放,哪想到二水相汇向北流,愁绪依然如江流般茫茫滔滔,千回百转。

柳河东还有一首山水诗《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也是登蓣洲而作,“纠结良可解,纡郁亦已伸。高歌返故里,自罔非所欲”。诗人愁夜不眠,凌雾登石,盼望黎明,日出之后,始见禽飞鱼游,江水奔腾,潭深迂回,而江中小岛与远山呼应,此刻想起往事、故人、功业与心境的省察,终于自得释然了。

一地落叶渲染了秋色,一江春水沧桑了流年。自舜、屈原、贾谊至李白、杜甫、元结、柳宗元和李商隐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写在潇湘大地上,到了宋代,大诗人欧阳修、陆游、杨万里、黄庭坚, 大画家宋迪,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清朝大诗人屈大均、程世绳、乔莱等文化名人亦纷至沓来,千年打卡地,此处是潇湘。

这正是: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毫无疑问,永州成就了柳宗元,柳宗元成就了永州。为了纪念这位名动天下的文学大家,永州人民在《小石潭记》原址愚溪旁修建了一座庙宇,曰:柳子庙。

理学之光

如果说舜把中原文明带到了南蛮之地,教化了苍梧子民;那么,柳子等文艺大儒才是真正把文化的种子种到了永州的岩石、山川、河流之上以及穷乡僻壤的每一个旮旯里;当然,最重要的是种进了永州人的心田。

作为唐代湖广第一状元李郃,还有南宋特科状元乐雷发,这两名状元郎来自同一个村——九嶷山下宁远县湾井镇下灌村。两宋湖南进士908人,永州地区371人,占39.6%,以县考取进士人数来排名,前三甲都被永州地区占据,祁阳进士93名位列第一,零陵进士73名第二,营道(今道县)进士63名第三,甚至创造过一届考取10名进士的科举奇迹。这难道不是仰潇湘山水之灵气,承舜德文化之教化吗?而柳宗元,作为永州读书人的偶像,他的粉丝何止万千!这又何尝不是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士人?!

在唐宋,蘋洲是否有书院,不可考,亦不得而知。即便有,经朝代更换风雨侵蚀,亦早已破败不堪、荒草稀蔬了。直至乾隆四年(1739年),一个叫眭文焕的零陵人、曾在江苏桃源(今泗阳)当过县令,他告老还乡后,在家乡建造府第,准备定居下来。一天,和儿子眭日培登上蘋洲,被眼前奇丽的风光震撼,进士出身的眭文焕觉得没有比这更好的读书之所,于是决定造福桑梓,顷其所有修建蘋洲书院,招本邑士子入学。可是,琅琅读书声只飘香了十几年,就嘎然而止了。某一天,山洪暴发,浊浪排空,以推枯拉朽之势把院舍房屋冲毁得七零八落,只留下书院短暂历史的背影在潇湘二水处黯然神伤。

浮光掠影,多少年过去了。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一个零陵人出现了,这个人不是读书人,而是武举出身的武将,他叫王德榜。王德榜是抗法名将,虽战功赫赫,地位显赫,但因胸无点墨屡让人嘲讽而苦不堪言,一次回乡暂居期间,登蘋岛时突然茅塞顿开:我读书少,何不在此办学,让子孙和乡亲多读书、读好书呢?于是尽数家财全力办学,但因其财力有限而左右为难。王德榜焦头烂额之际,突然想到亲家席宝田,何不邀他一起共举伟业?席宝田何许人也?也是零陵人,大名鼎鼎的湘军猛将。席宝田一听,抚掌大笑:妙哉!此乃千秋功业也。三个字,必须干!

两个行武出身的粗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这眼光这格局,把多少读书人甩了多少条街啊。

要办就办出特色,要办就办出档次!办书院没有好山长是不行的。请谁出任山长?这是个问题。

此时,王德榜和席宝田心照不宣想到了同一个人,谁?周崇傅。

周崇傅又是何许人也?牛人!乃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后裔。还是先说说周敦颐吧。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又名周元皓,字茂叔,原名周敦实,世称濂溪先生。他不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周子宦官沉浮三十年,一直把教育事业作为毕生的事业,在郴州任县令时,首倡办学,作《修学记》;到邵州任职建学馆,亲自主持开学典礼。而在他的故乡道州,“ 里中人言学,永、道间多亲炙其教”,担起了标杆之责。何况他一篇千古奇文《爱莲说》,就更不用说了,莲香四海,纵横文坛,天下皆知。后来,宋室南迁,文化中心南移,大批理学大儒进入湖南,建立书院,开坛授课,胡国安隐居衡山,创立碧泉书社,儿子胡宏继承父业,将碧泉书社扩建成碧泉书社,张栻建立城南书院,朱张会讲 成为千年佳话……而很多地方相继也修建了濂溪书院。再说说周崇傅吧,作为周子后人,进士出身,曾任翰林院编修,作为军需官随左宗棠进军天山南北、收复新疆、整饬盐纲,他饱读诗书、学识广博、德高望重、文武双全;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归隐家乡零陵。

重建蘋洲书院,于周崇傅而言早有此意;发扬光大先祖周子的理学之光,周崇傅做梦都想。当王、席二位将军策马叩门拜访时,周崇傅在富家桥周家大院大开中门,盛情迎接;他不仅爽快应允,还邀约本邑士绅黎宜轩、何子安等人一起顷囊相助。光绪十三年(1887年),蘋洲书院一经落成便通告八县考送生员入院讲习,每名生员均可获得生活津贴,为备科举考试,书院教学内容主要为攻读经史、研习时文。作为首任山长,周崇傅督学甚严,敦品励学,执教数年后,才德出群之人辈出。光绪十五年(1889年)湖南乡试,蘋洲书院有8人考取贡生,名动一时,传为佳话。自此,永州八县学子始有深造之所,文风亦为之一振。

是的,正是因为许多像周崇傅这般不慕功名利禄、有归隐出世之心的大儒们,才成就了蘋洲书院后来的兴盛。

清末民初,在废科举、兴学校的背景下,蘋洲书院改为蘋洲中学。如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著名中国文学史、思想史研究专家谭丕模,革命烈士蒋毓华、唐克、舒翼、唐鉴等曾求学于此,群星闪耀潇湘大地,蘋洲中学起着不可磨灭的起承转合的作用。

潇湘之源

30多年前,我曾求学于零陵西山。多少次,我曾寻访过柳子踪迹;多少次,我曾流连过霞客渡口;多少次,我曾登临过蘋洲书院。多少次,我曾感叹着历史的厚重,呼吸着文化的气息,惊叹着潇湘二水的深情相拥。

这次,我是陪着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2023中国(永州)山水散文节的一行文学大咖上岛的。我们从柳子街下的老码头黄叶古渡,登上一条小邮轮,沿潇水顺流而下,北行大约4公里水路,不到七八分钟光景就到了蘋洲书院。

上得岛来,满眼青翠里掩映着一处黛瓦白墙、古色古香的仿古院落。抬头可见山门匾额书有“潇湘”,楹联刻着南朝柳恽《江南曲》中的名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此联乃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所书,其笔风干枯,线条瘦硬,老辣奔放,自成一格。这是吟诵潇湘的优美诗句,昭示着书院与潇湘的相互润养以及深远的内涵。让我不禁想起岳麓书院的一幅名联来,那是清末文豪王闿运所作:“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从中可见,蘋洲书院与岳麓书院南北呼应,一衣带水,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从学术的本源和流派来俯视,以三江借喻,潇水支脉濂溪喻道州周敦颐,湘水喻湖湘学,长江喻理学,意谓理学皆发祥于周子。湖湘文化精神的大端,脉络尽现。如今,我终于找到创建只有284年历史的蘋洲书院为何能成为湖湘四大书院的原因了。

望向正门,上面高悬“蘋洲书院”匾额,字体苍劲有力,正大气象。两侧楹联“南风之熏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归清弦”,出自唐人小说所载张生梦舜抚琴的故事,彰显着舜文化对蘋洲书院的滋养。

进得门来,别有洞天,便是书法艺术长廊,名“永州印象”。这是当代书法碑林。石碑上的古诗词包括柳宗元的《江雪》,欧阳修的《咏零陵》等,都由当代书法家书写,再临摹到石碑上。这些石碑作品字体繁多,包括草书、楷书、行书、魏碑等,风格各异,气象万千。

天空还是千年的天空,潇湘还是唐宋的潇湘,重修的蘋洲书院依旧文风浩荡:祭祀、讲坛、教学。我们走在青石古砖铺就的路上,穿过迂回曲折的走廊,金桂仿佛依旧扑鼻,书声仿佛依旧琅琅。

此刻,烟雨中的蘋岛苑若清水芙蓉,又仿佛一个绝世的少女在一片轻轻摇曳的荷叶上翩翩起舞。北宋大画家宋迪画过一幅画,名叫《潇湘夜雨图》,后来成了“潇湘八景”之首。夜雨落在潇湘,每一滴都是诗情画意。只有这样的潇湘,才是独一无二的潇湘。这时的潇湘,不只是地理概念的潇湘,而是艺术的潇湘、文学的潇湘、哲学的潇湘。潇湘,甚至成为了美学的一种符号。

“潇湘文波连四海,就此能悟,道在两仪太极;浮岛秋月映万川,于斯便知,学须一理殊分”。当夜幕降临,我想起蘋洲书院这一名联时,似有所悟。就会想起萍洲春涨,风吹叶动,雨打芭蕉……我多想像古人一样沐浴更衣,着一身青衫,焚香悟道,手捧黄卷。潇湘夜雨读书时。

(原载于2023年10月20日《湖南日报-湘江周刊》封面头条、此为完整版。)

微信图片_20231008090459_副本.jpg

吴茂盛,湖南祁阳人,小说家、诗人、美术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永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永州市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东方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作品曾获潇湘文学奖、丁玲诗歌奖、全国青少年新诗奖、兰州军区《西北军事文学》首届优秀诗人奖等十多次奖项。著有诗集《无尘的歌唱》《独旅》《到达或者出发》和长篇小说《驻京办》《招生办》等10多部。

来源:红网

作者:吴茂盛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756/56/1334475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