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报告文学丨尹红芳:人生如彩虹

来源:红网 作者:尹红芳 编辑:施文 2023-12-25 14:32:20
时刻新闻
—分享—

????_20180625094326.jpg

微信图片_20231225104613.jpg

人生如彩虹

文/尹红芳

应念造物多情,翻腾变化,腐草还成物。

——元·许有壬《念奴娇 赋萤》

雨越下越大,肖聪成心无旁骛地劈着竹子,他没有停下手中的劈竹刀,反而越来越用劲起来。他不时抬起头,用手一把抹开眼睛和额头的水,他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雨水还是汗水。将身旁的竹子劈完,肖聪成才走进旁边的一个小屋里躲雨。这个小屋,是他师傅、国家级非遗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人梁成富的工作坊。这些竹子,是肖聪成要亲自造纸的原材料。

而后,他又从包里拿出一包外包装印着醒目的“蔡伦故里纸业”六个字的没有撕开袋的纸,打开,拿出一张,擦了擦打湿的额头。肖聪成发现,纸已经湿透了,可是,它的韧性和质感依然那么好。他再拿出一张,将它撕开两半,心里念叨着:不掉屑,不掉粉,还是这纸好啊!

这一幕,发生在2023年的夏天。

几年前,因为一个机缘,更因为思乡情切,他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蔡伦故里耒阳,开始了自己全新的创业生涯。在他的坚守和创新中,一种“纯天然竹纤维”的本色纸,在业界刮起一场生活用纸的绿色革命风暴;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蔡伦的故里耒阳,也结束了长期“纸都”无纸的尴尬局面。

在肖聪成看来,这是他回乡创业的意义所在。想到这些,内心有些纠结的肖聪成释然了,他相信,面临的危机和困难,只是暂时的,可自己开创的“蔡伦故里纸业”,必将在历史的沉淀和未来的憧憬中,熠熠生辉。

“纸都”无纸,心中有梦——

肖聪成从家乡人的期盼中,

看到了那个年少的自己,

看到了那片葱翠茂密的竹林

肖聪成回到耒阳,彼时他正意气风发。终于还是回来了,他带着数千万的资产,以及对故土的一片深情,回来了。肖聪成说,这片深情,是一片落叶对大地的情意,是一只倦鸟对巢窝的渴盼,是一位游子对故土的眷恋。

那是2013年的秋天,耒阳市政府到经济发达的广州招商引资。他们找到时任广州湖南耒阳商会的常务副会长肖聪成,希望他介绍耒阳籍成功人士支持家乡。一听到这个想法,肖聪成首先心动了。他沉思了一番,斩钉截铁地对相关工作人员说:我可以报名。

就这样,肖聪成成了第一个报名回家乡投资立业的人。几天后,肖聪成把公司的事处理好,打理好行囊,坐上了开往家乡的高铁。

肖聪成看到,飞疾的列车从茫茫山川边驶过,从片片田野边驶过,从或宽或窄的河边驶过,他的心,也离家乡越来越近了。

这些天,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回到家乡,做什么呢?

他首先想到了一个人——蔡伦,他知道,这是故乡耒阳的最著名的人物;想到蔡伦,他不由得又想起那片以蔡伦命名的竹海,这可是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竹海。

他还想起了有一年去陕西西安一个叫灞桥的地方,那时他煤炭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当地一个造纸厂的员工问他哪里人,他有些自豪地介绍说:我是“纸都”蔡伦故里的。他以为他们会高看他一眼,可没想到,对方说:原来你是来自纸都耒阳的,可是,你们纸都都无纸。这一席话,让肖聪成汗颜不已。也正是曾经埋下的这个心结,让肖聪成很快下定了决心。

肖聪成知道,其实,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鼻祖蔡伦的故里——耒阳,古法造纸曾盛极一时。清朝时期,传统造纸作坊遍布耒阳境内10余个乡镇,由耒阳外售的纸张最多达2万多担。

新中国成立后,耒阳手工造纸作坊进一步发展,1953年,耒阳造纸厂建成投产,经数代人励精图治,产业发展蒸蒸日上,1982年更名为蔡伦造纸厂;同年,新市、灶市两个镇办造纸厂陆续建立,当时,耒阳纸业风靡一时,耒阳城也被称为“纸都”。然而,历经改革开放的洗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经营不善,加上环保因素,耒阳造纸厂倒闭,耒阳造纸业日渐式微,以至出现了人们常说的“‘纸都’无纸”的局面。

公元105年,身为中常侍兼尚方令的蔡伦,“闭门绝宾,暴体田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琢磨出了一整套造纸术,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批用废麻和树皮做原料的植物纤维纸。“蔡侯纸”以其轻薄、光滑、洁白、便宜易得、便于挥毫的优势,轻而易举地将流行了千百年的竹简木牍缣帛送进了历史的记忆。这场史无前例的纸业革新,极大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学者苏赫曼在《造纸学》一书中指出:中国蔡伦在一千八百年前发明了纸,其他任何发明对文化发展的促进,都不能和纸相提并论。

众望所归,无论官方还是民众,都希望耒阳能有一张纸,高举蔡伦之名,撑起“纸都”之实。

一心想为家乡做一番事业的肖聪成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勉励自己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他决定,以一己之呼,集前辈之智,聚众人之力,重现纸都荣光。

要做纸,要在耒阳做纸,其核心当然采用的是蔡伦古法造纸技术,这一点,毋庸置疑。

肖聪成回家乡的第一件事,便是走进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蔡伦竹海。层层叠叠的绿海中,清风徐来,他望着眼前摇曳着曼妙身姿的绿竹,一种欣喜和亲切之情油然而生。小时候,他的老家导子乡横塘村,也有小片小片的竹林,肖聪成记得,放学时和小伙伴穿梭在竹林中嬉戏打闹的时光,是一生中最为温暖的记忆。如今,他可以经常漫步于这片茂盛的竹海中,为家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肖聪成想着想着,胸中不由得荡起一种幸福感和自豪感。

逡巡于竹林里的一条条小路,在一个转角处,他找到了要寻的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人梁瑞洪老人。老人年逾古稀,已不能独力手工操作技艺,被肖聪成一片赤诚之心打动,决定让同为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人的儿子梁成富教授其技艺。就这样,冬去春来,一年时间里,肖聪成住在梁家,吃在梁家,每天跟着梁成富,选嫩竹料,砍料,漂浆,浸泡取料,洗涤,碎料,舂捣,抄纸入帘,压榨,覆帘压纸,透火焙干……他将蔡伦古法造纸技艺的每一道工序,反复学习锤炼,从自己能单独造一张张纸来,到手法拿捏得炉火纯青。

用什么材料呢?当然是竹子。耒阳连片的楠竹,是最合适的资源。树木长大要十年,可竹子一年一长,用竹资源,可以减少对树木的砍伐。最关键的,竹子里含有一个物质:竹琨。这种物质,对抑菌、防螨、防臭具有特殊功效,从健康环保角度来看,这是造纸最好的材料,并且,竹琨的生长周期短。

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肖聪成明白,要做实业,首先得有好名字,树立好品牌。为此,肖聪成不惜血本向多家咨询公司、策划公司请教,并走进不同省市市场调研。

可还是深深的家乡情结给了他最好的启发。经过四年的筹划努力,终于,在2017年12月,肖聪成终于在家乡耒阳成立了公司,并命名“湖南蔡伦故里纸业”,并注册“蔡伦竹海”商标。这是他内心最期待、最朴素的故园情怀。

肖聪成将“蔡伦竹海”定位于“100%本色竹纤维纸”,相关专家称,这是一项革新的产业,完全利用原生态纯天然的竹类资源,采用“纯竹本色浆纸技术”生产,生产过程不使用漂白剂和增白剂。整个生产工艺,最大限度保留和改进竹纤维的天然柔韧特性。加上蔡伦古法工艺,保持了纯天然竹纤维的原始色彩和质感。

更让肖聪成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生产的竹纤维纸,因为含有这种叫“竹琨”的抗菌物质,当同样数量的细菌在其他纸品中大量繁衍时,而在这种竹纤维制品上24小时即可消灭80%,它的抗菌能力,是其他纸无法比拟的。

业内媒体评价道:此本色纸的横空出世,是国内造纸业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可每一种绚烂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付出。

大家看到,这一张张品质上乘的绿色竹纤维纸,标记着权威部门的“欧美食品级”标准检测,蕴含着沉淀近两千年时光的蔡伦古法造纸技艺,根植着肖聪成的“做惠及世界的竹纤维健康生活用纸”的远大梦想,可大家不知道,它的成本付出,比其他同类产品足足高了一成以上。

为何这么高成本也要坚持,很多人问过肖聪成,他凝重地说道:我们蔡伦工坊做纸,更重要的是传承蔡伦文化,服务社会,造福百姓,这是耒阳人千百年的追求,也是我的梦想。

可梦想之路,并不总是顺畅的。当时抱着“大投入,大产出”心态的肖聪成,在斥资数千万元,在全国各地超市铺设展销柜和广告牌,意图将“蔡伦故里纸业”品牌和他的竹纤维纸推向全国,却猝不及防地遭遇了“滑铁卢”,随之而来的疫情冲击,更让公司生产经营陷入窘境。

频过多少千秋意,感慨依依望断云。

大浪淘沙里锤炼后的肖聪成,

在危机中找到了希望之光,

那是苦难的力量。

在梁成富工作坊的走廊上,肖聪成用力地拧着衣角的雨水,他全身湿透了。雨依然没有停歇,肖聪成冷不丁打了个寒颤。站在一旁的梁成富给他递了支烟,眼神中交织着体恤和敬佩,对肖聪成笑道:来一支,暖暖身。

肖聪成连忙谢过师傅,接过香烟,点燃后猛吸一口,这才仿佛缓过劲来。良久,他才喃喃道:我准备变卖外地多处产业,要想尽一切办法维持“蔡伦竹海”的运营。

他想起了自己创业时最为低迷的一年。那一年,他领着一支小小的维修施工队在市场大潮中艰难打拼。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们的窘境:一位台湾富商做工厂移交,移交前,请了肖聪成负责的维修施工队进行维修,工期结束拿到钱后,富商还想在某一处加固,肖聪成二话没说,带着员工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无偿帮助富商完成加固。两年后,富商找到他,指定由他的公司承包新厂装修,那一次,肖聪成赚了三百多万,走出了创业的低谷。

肖聪成相信,以他的坚守和诚信,一定会迎来新的转机。

何况,他是吃过苦的,这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起起伏伏,让他明白,人生没有坦途,苦难经历,也是人生的财富。

微信图片_20231225105359.jpg

1973年出生的肖聪成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因为贫穷,父亲没进过学校,母亲也只有小学学历。在肖聪成的记忆里,养猪卖猪,成了维持一家人生活的所有经济来源。

从小,肖聪成便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自立自强。

小学四年级,肖聪成在全乡镇的数学比赛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被奖励八块钱。肖聪成拿到奖金的当天,就跑到集市,给母亲买了双鞋子,他想起了母亲生冻疮溃烂的双脚。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肖聪成每天凌晨五点起来,跑到路灯下看书。到初一时,成了班里少有的近视眼。后来也因为近视,让肖聪成无法报考中专。

肖聪成在家排名老四,上面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沉重的负担,把家中的父母亲压得愁眉苦脸,也把懂事的肖聪成的学业之梦,压得支离破碎。

初三毕业那年,为了减轻家中负担,肖聪成走上了打工之路。

多年来,肖聪成一直记得那个寒冷的晚上。他穿着单薄的衣服,朝着几十里路之外的亮源乡桐木村奔去。一路上,山里呼呼的风声和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让16岁的肖聪成有些毛骨悚然。小时候,他就听老人们说着这路上发生的“妖魔鬼怪”的离奇故事,虽然他不相信这是真的,但夜半阒无一人的寂静,让他内心难免惊慌。他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在狭窄的山路上奔跑,实在跑不动了,才渐渐放慢脚步。他一边抑制着内心的恐慌,一边给自己打气鼓劲:“只要能走出这片大山,就能改变自己命运。这点困难,算什么呢!”他安慰着自己,心里多了一丝亮光。肖聪成要去的地方,是堂哥郑菊华家,他听说郑哥哥从广东打工回来了,既然自己不读书了,就想跟着表哥,去奔个前程。

堂哥一家被肖聪成的坚定决心所打动,答应带他去广东谋个生计。肖聪成的父亲对年少的儿子有些不舍,电话里听说了这事,连夜里赶到亮源乡,给他带去几件厚厚的衣服。接过衣服的肖聪成心里暗暗发誓:若不出人头地,绝不回乡。

第二天,肖聪成跟着表哥踏上了在他记忆里如“猪笼子”的绿皮火车。一路上没有座位不说,“挤得脚落不了地,人都挤蠢”,多年后,肖聪成回忆当初这一幕,依然哭笑不得。

可是真正的磨难,还没有到来。接下来的遭遇,让肖聪成明白,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挫折和苦难总要必不可少的。

肖聪成的第一份工作,是卸水泥。上班第一天,肖聪成就接到任务,同组的七个人去船上卸下120吨重的水泥,装到翻斗车中,然后,将其一包包搬下来,堆进仓库。从上午十点,忙活到晚上十一点。为了加快速度,工友们一边搬一边扔,期间,偶尔有水泥袋破损,水泥灰朝四面八方飞溅,水泥袋上的灰尘更是随处飞扬。当时,水泥工还没有习惯也没有条件戴口罩防护,飞溅的水泥灰,毫不留情地溅进工友们的头发、眼睛、鼻子。眼睛里进水泥的工友,被伤得忍不住嚎啕大叫。更有甚者,大家鼻子里的水泥灰都凝固了,成了水泥块。最痛苦的,是每天晚上收工回宿舍,浸了一天水泥的脚板,疼得着不了地。

苦苦干了一年,肖聪成带着1460块钱回家。那是1991年,对于家境贫寒的肖聪成来说,俨然是一笔巨款。“兴奋得两个晚上没睡着。”每次和人介绍自己赚的第一桶金,肖聪成都有些兴奋。

1992年,被传闻很能吃苦的肖聪成被一好友盛情邀请,换到轧钢厂工作。据说因为工作量太大,当地人都吃不了苦,老板便派人专门去找家境贫寒能吃苦的年轻人。因为待遇比水泥工高,肖聪成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在轧钢厂工作,被烫伤是常有的事。最严重的一次,轧钢沿着道口轨道跑偏了,沿着肖聪成的脖子,一直扎进大腿根,深达一厘米左右。为此,肖聪成在医院治疗一个多月,仍不见好转,后来,轧钢厂的老板四处求医,在农村找到土法膏药,才治好了烫伤。

后来,肖聪成又陆续做过车工、焊工、油漆工,搞过运输,做过多年木匠。因土木手艺精良而闻名遐迩,加上多年的积累,2008年,肖聪成创办了广州聪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因为经营诚信,做事踏实,为人老实,肖聪成在业界有口皆碑,正因为如此,许多经营大型工程的老板慕名找到他,主动联系业务。“鲁班奖”是国内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广东正升建筑”作为多次获得鲁班奖的企业,将肖聪成创立的广州聪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特地指定为长期合作伙伴。

曾经一位找过肖聪成装修房子的客户,因为觉得他做事踏实,将自己的亲戚朋友的装修业务都介绍给他。还有一次,肖聪成的资金周转不过来,找好友林姓老板借款150万,因为对他的信任,都不需要打借条。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肖聪成以诚信和踏实,终是将自己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可一路走来,肖聪成的奋斗之路并不顺畅。

1994年,肖聪成所在的工厂老板因车祸出事,工厂被迫解散,肖聪成骤然失业,衣食无着。做运输时,肖聪成尝尽了生活的辛酸:常年在外,饥一餐饱一餐、开夜班车更是家常便饭。曾在治安不好的地方遭地痞敲诈,甚至连加油吃饭的钱都拿不出。1997年,因欠别人钱被逼走投无路,只得把车变卖,最终血本无归。那一次,他把自己关在家中,第一次嚎啕大哭。

可这些血泪凝成的奋斗史,让肖聪成更加明白生命的真谛:人生的起起伏伏,对于弱者而言,是灾难,对于强者来说,却是经验和财富。

肖聪成抽完一支烟,将往事回味了一次,他的心里,又暖了。

爱是永恒。

当你向空谷喊话,

需要等一会儿,才会听见绵长的回音。

你需要拿出耐心,等一等。

作为第73代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人,肖聪成不仅想把自己的“蔡伦竹海”纸业做得有声有色,从而振兴耒阳的纸业,而且,他内心一直想做的,还有对蔡伦古法造纸技艺的传承。

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冲击,加上电商平台、大型商超进驻、户外广告等推广领域两千余万的大投入,让肖聪成有些缓不过气来。烦恼和纠结肯定是有的,但是,他的内心始终是坚定的。一路走来,颠颠簸簸,沉沉浮浮,早已让他看淡了名利得失。

他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初衷。他回乡的目的,便是重振家乡的纸业,当然,他知道,只有强劲的经济实力,才足以支撑这个他看来美妙无比的梦想。

他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为何不建立一个蔡伦研学基地,将我们的古法造纸技术及精神,在研学中传承?为何不将我们的蔡伦纸业文化品牌建设,融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之中?

蔡伦故里耒阳,拥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耒阳蔡侯祠、蔡伦竹海,蔡伦造纸博物馆、发明家广场等这些标志性的地点,其实都是对蔡伦文化的弘扬,那么,如果建一个蔡伦研学基地,就能不止让大众,更让学生们、尤其是小学生,在他们的成长生涯中,就深深将蔡伦文化植根在心中。

肖聪成认为,“纸圣”蔡伦的奋斗人生,亦是很励志的。他历经多次失败,用心锤炼,才发明了新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肖聪成更推崇的,是蔡伦的实践精神。在一次次“蔡伦竹海”纸的展销中,他多次介绍道:耒阳民间传说,蔡伦看到老百姓漂絮的残留物,想到了新型书写品的形态;看到倒伏于溪水中的树木腐变的情状,萌动了以树皮做原料造纸的愿望;从老百姓沤麻绩布中,得到了使造纸原料变柔和脱去杂质的启示;从老百姓蒸面皮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框帘浇浆”法;从老百姓舂米磨面中,萌生了造纸“制浆”的想法;从猪拱鸡啄作坊纸叠的现象中,悟出了揭分湿纸的窍门。蔡伦发明创造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亦来源于实践。

肖聪成计划在广袤的竹海中,建立面积达30余亩之广的蔡伦研学基地,一方面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游学中,实践体验蔡伦古法造纸,熟悉古法造纸的每一道工序;一方面,让学生在蔡伦古法造的书法纸上,写字练字,将中华传统文化刻入心中。

在他看来,这是自身振兴实业、传承蔡伦精神的责任,更是根植在自己内心多年的爱的集中呈现。

肖聪成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爱,才是永恒的。

也正因为此,从开始事业做得稍有起色时,肖聪成便开始了慈善公益行动。他常去敬老院为老人献爱心,带头为村里修路,赞助孩子们上学,疫情爆发时自建口罩厂生产口罩支援抗疫前线及环卫工人。

那些农村的留守孩子,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夏天。当时,肖聪成同部分在广州市的耒阳籍热心企业家抱团取暖,组建了广州市湖南耒阳商会,为在广州打拼的同乡提供服务。作为常务副会长的他,把目光关注父母在广州打工的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他想起了童年的自己,希望这些留守儿童能走出大山。2014年、2015年暑假期间,他以公司的名义带头捐款,发起了关爱留守儿童“去爸爸那儿”爱心活动,每次组织120名留守儿童走进广州大学城,让孩子们感受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肖聪成和师傅梁成富聊着自己即将践行的研学基地建设计划,不知不觉,发现已雨过天晴。肖聪成抬起头,向前望去,只见连绵起伏的竹海,在雨水的滋润中,显得更加青翠而曼妙多姿。天边的彩虹,弯曲却绚丽多彩,像极了人生的路。

微信图片_20231225105411.jpg

尹红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人才。在《中国作家》《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湖南文学》《湖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评论100余万字。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并多次获文学奖项。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杜鹃红》《凤舞寿岳》《公安英模·官同生》《教育之光》等多部作品。2020年底,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

来源:红网

作者:尹红芳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756/69/1338688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