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海报。
周瑟瑟在介绍《中国诗歌田野调查》。
周瑟瑟与部分读者在湖南图书馆合影。
红网时刻新闻8月14日讯(记者 唐雨欣)8月13日上午,“周瑟瑟的诗歌发生学”讲座在湖南图书馆举办,这是湖南图书馆120周年馆庆活动“百廿湘图,数字书香”系列讲座之一。活动由湖南图书馆主办,中文在线协办。
当天在长沙市湖南图书馆阅览楼一楼多媒体演示厅,周瑟瑟的讲座分为三个部分,他从“中国诗歌田野调查”讲起,再到“当代诗歌语言启蒙”,最后讲到“从孩子眼里看当代生活”。
讲座伊始,周瑟瑟向湖南图书馆的开创者、守护者与建设者致敬,并表示,图书馆是文化的灯塔。
周瑟瑟曾担任百集人文纪录片《馆藏故事》的总导演,那是为中国国家图书馆100周年拍摄的,摄制组当时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分馆里办公。他说在那里他能感受到王国维、鲁迅、郑振铎那一代人的气息。来到湖南图书馆,他感受到,湖湘文化的气息聚集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文化气场。
周瑟瑟认为,诗歌是对世界的发现,诗人是那个发现世界的人,诗人的任务是不断地揭示诗歌的秘密。中国新诗107年了,人们认识新诗、写作当代诗歌的经验有很多,而他的经验是“田野调查”的方式。
2015年10月18日,中国诗人田野调查小组在桃花潭国际诗歌艺术节上成立,旨在通过田野调查来进行社会大众的诗歌普及、儿童诗歌教育、民谣采集、地方民俗文化、传统诗歌资源整理。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潭花桃古村落,中国诗人田野调查小组到当地学校、村民家里进行了调查问卷。9年来,他们在岳阳郭镇乡麻布村与磨刀村,湘阴栗山与柳庄,安乡县汤家岗稻作文化遗址、黄山头,横跨华容、南县、安乡三县环洞庭湖,汨罗江、屈原投江地河泊潭村,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十二背后,北京宋庄艺术区北寺村,南岳衡山,哥伦比亚麦德林,墨西哥奇瓦瓦等地开展诗人田野调查与驻地写作计划活动。
周瑟瑟著有《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当代诗歌语言启蒙》《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等专著,他回答了现场读者“什么是诗歌发生学”的提问。
“诗歌发生学”是周瑟瑟从40年诗歌写作经验里总结出的诗歌认识、写作与思考的方法论,这是通过田野调查、走向户外的写作,去发现诗歌真实存在的状态。他的诗歌田野调查方法体现在三个方向:一是诗人个案研究,对一个诗人的写作进行整体性的考察;二是文本细读,这是受陈超先生当年的先锋诗歌解读的影响,从一首诗里看一个诗人;三是诗歌写作现场。
周瑟瑟深入到当代诗歌的语言现场,归纳当代诗歌的语言发展特征,分析不同美学向度的诗人,在实现其写作观念时,语言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在他这里,诗歌是对未知经验的持续勘探。
周瑟瑟说,当代诗歌语言启蒙是一条漫长的路,他不过是那个不妥协的孤独的夜行人。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倾听孤独者内心发出的细微的声响。他在《当代诗歌语言启蒙》这本书里只做了一件事,考察当代诗歌语言在每一个写作者身上发生的细微的变化,诗歌语言与写作者的心灵之间发生了怎样密切的关系。
“儿童,尤其是低幼儿,他所看到的、无意识说的话、眼睛看到的可能都是诗。儿童的思维、观察、语言是诗最初的样子。”现场,周瑟瑟还说,作为一个成年诗人,我们需要去向儿童学习怎么写诗,而不是要去教儿童写诗,我们是通过儿童的思维方式、儿童的眼睛、儿童的表情,去从他们身上找到诗歌那种最原始、最干净、最纯粹的感觉。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孩子的眼睛看到的某一件事物和某一个场景,第一反应、脱口而出的话,可能就会出现诗。”周瑟瑟认为,成年人在现代教育的驯化之后,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事物的描述更多的是一套知识体系的反应。而幼儿,尤其是最早开始说话、三四岁的孩子,他们没有太多的知识储备,面对新鲜事物,只是将大脑的第一反应通过语音表达出来,这是最真实的感觉和反应,也是孩子最纯粹的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呈现。
周瑟瑟说,家长应尽可能地去引导孩子说诗,而不必一开始就写诗,写的行为过程是一个笔和纸的关系,而说的过程是一个舌头、牙齿、嘴唇的关系,是一个气流的关系,是一种语言的表达关系,往往更能反映出孩子最真实的情感。
来源:红网
作者:唐雨欣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