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周彦蕊:千年以前的“月亮”

来源:红网 作者:周彦蕊 编辑:施文 2024-09-05 12:37:37
时刻新闻
—分享—

????_20180625094326.jpg

JKE100021S_副本.jpg

千年以前的“月亮”

文/周彦蕊

翻开书,我读着古人写下的月亮。浓烈了思绪,酝酿着一枚月亮。李白写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杜甫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维写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薄薄几页纸,短短几句诗,好似令我跨越千年,触摸到岁月,恍然抬头,我好像看见了他们眼中的那轮明月。这月,是天上月,也是心中情,凝聚成时光的琥珀——诗歌。

诗歌让我品味到语言的美,提高了审美能力。当我读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眼前就会浮现白雪轻轻压在枝头,大地穿上银装的苍茫雄奇的美;当我读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眼前就会浮现雨滴落在池塘泛起层层涟漪的画面,听到蛙鸣阵阵的回响,美在这份意境;当我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眼前就会浮现狼烟直冲云霄、鲜红的落日下沉的画面,美在雄壮辽阔……

诗歌让我感受到情感的丰富与共鸣,培养了同理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字字句句流露出对战争的厌恶,传递出对家人浓烈的思念;“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字字句句寄托着对朋友的劝勉和鼓励,对未来的期盼;“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字字句句表达了对恋人的眷恋,对团聚的向往,像烟雾一样环绕心间的思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字字句句诠释着对国家的赤诚,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歌让我感受中文的魅力,增强了我们这一代的文化自信。一字一行间,将文字如艺术品一般展现于眼前,那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它的魅力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底,成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成了我们DNA里的默契,成了中式美学的存在,这是中华文化中不断凝结的精华,犹如千锤百炼、大浪淘沙后的精雕细琢的奇珍异宝,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关上书,空中一轮明月静静地悬挂,它不仅仅是月,更是千古不变的情思,是无数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千年前,他们所见的月,与我眼前的月,缓缓重合、交叠,静谧的夜晚,那是千古以来的共鸣,我们的思绪在此刻“天涯共此时”。

微信图片_20240905113323.jpg

周彦蕊,爱好文学,酷爱阅读,热爱生活与写作,偶有文字见诸报刊及网络媒体平台。

来源:红网

作者:周彦蕊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843/97/1424126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