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态文学丨邓清泉:湿地景观艾比湖

来源:红网 作者:邓清泉 编辑:施文 2024-02-18 12:41:39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new-zealand-2315449_1280.jpg

湿地景观艾比湖

文/邓清泉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湖泊,也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蒙古语“艾比”,为“向阳”之意,艾比湖即向阳之湖。博尔塔拉河、精河、奎屯河,分别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注入艾比湖,成为湖水的主要来源。一路向东流淌的艾比湖,沿岸蒹葭苍苍,芦花瑟瑟。鸟类天堂,天光、云影、河滩、草色、胡杨、水态交相辉映的美景悄然定格在博尔塔拉一隅的天地间,卓异静美,但不孤绝,是一种深沉的美。

春天,冰雪覆盖的艾比湖逐渐消融,艾比湖湿地雪的白色、冰的蓝绿色、芦苇荡的金黄五彩斑斓。天鹅、大雁、鸭、雀等多种候鸟陆续迁徙至此,演奏着春天的交响曲。湖岸各种芳草、野花,给艾比湖带来了斑斓的春色。湖边湿地草甸,山坡上毡房错落,牛羊成群,林下浅草平铺,野菇丛生,给人以一种难以言说的静谧之美。这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灵动画卷,也是素有“青色草原”之称博州春日里别样的风景,令人心神俱醉,流连忘返。

夏日,艾比湖一碧万顷,波连天际。清晨,湖面上散布着一片金色的霞光,微风一吹,浮光跃金,像一匹巨大的金色的锦缎,景象梦幻迷人。这里栖息着野鸭、大雁、银鸥等水鸟。它们有的在啄食鱼虾,有的在梳洗羽毛。两岸茂密的芦苇,绿意正浓,翻起绿色波浪,湖面上戏游的水鸟欢快啼叫。岸边成片的白桦、榆树和胡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众鸟翻飞,百鸟啁啾。傍晚,夕阳下的艾比湖,湖水浮现出一片金黄的颜色,连同岸边的芦苇、红柳,岸上的树木仿佛也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色,流光溢彩,好一个多彩的水天世界。人们在湖边的浅滩上或漫步或嬉戏,尽情感受水波和细沙带来的舒适与惬意。

金秋,艾比湖呈现一片清爽的蔚蓝,是一种恬静的蓝,一种醉人的蓝。湖面上,天鹅在悠闲地游弋,鸬鹚在欢快地戏水,白鹭在从容地觅食。岸边树林中,胡杨、白桦则被秋风染成了一片金黄色,芦苇、红柳在水中映出的白、红等颜色的倒影,犹如一幅绚丽的水粉画,给艾比湖平添了几分美丽。众多灌木结出一串串红的、紫的、黄的,像枸杞、像小茄子、像小葫芦的浆果,美不胜收。湖面碧水长天,静谧如镜。微风拂过湖面,泛起了浪花,清清的波纹,给幽静的艾比湖增添一种独特的风韵。触动人们内心深处一种似曾相识的情愫,感悟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深意。

初冬,艾比湖亦是人间盛景。俯瞰艾比湖,河流蜿蜒纵横汇入湖面,簇簇丛丛、深深浅浅的芦苇荡,被阳光切割成多棱万花筒,绚丽多彩。守护艾比湖的“童话小屋”,河流纵横交错的“生命脉络”,野生鸟类栖息乐园的“鸟岛”,搁浅湖边的小舟……无不令人过目难忘。积雪覆盖着的群山,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一道道若隐若现的光芒。在山、水和天相融的尽头,湛蓝的湖水将起伏、洁白的天山紧紧相拥,一切是那样的恬静,那样的和谐和美丽,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平静与恬适。

在湖畔的戈壁滩上,还零零星星地散布着一些漂亮的小石子,有的像红、蓝宝石,有的像祖母绿,有的像猫眼石……这就是有名的“艾比湖彩石”。岸上树林中还时不时地能看到鹿、麝、野羊、野兔等动物的身影。湖光闪烁斑驳,切碎一段段阳光。水鸟掠过湖面,我努力地去倾听,想听懂它们的声色,寻找它们为什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极尽炫目张扬的答案。

风吹艾比湖,压弯了腰的芦苇瘦成一弯明月,落在水中,吐露芳华,吐露温情。堆积的盐滩,也积蓄力量,苦恋戈壁之上飞翔的鹰,构造出独特的湿地湖泊自然景观,令我叹服。特别是湖岸千年不倒的胡杨林更令我惊叹,我在赞叹它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同时也引发神往的遐想。

艾比湖一望无际的湖面,深深浅浅的水色,给人无限的遐想。说它如同一位神秘而多情的少女,用美丽丰富着人们的想象和梦境,一点也不为过。艾比湖湖水颜色多变:背对太阳看它,湖水蓝中泛白,秀逸美丽;面对太阳看它,水面会呈浅玫瑰红色,宛若一樽美酒,令人心醉。水面那细细的波纹、时时泛起的波浪,仿佛在向人们诉说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天空缥缈的白云,点缀在绿草丛中,给神奇的艾比湖增添一种独特的风韵。细读它那清清的波纹,几乎是超越尘寰的美。我静静地坐在湖边的草丛上,看着一群飞鸟悠闲地在湖上空飞翔。此时,我突然感悟到了陶渊明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深意。

湖心水草,泛着秋色眷顾的金黄,错觉那是绝好的阳光打在上边。对岸远山,徘徊着天光云影的斑痕,错觉那是幻彩的背景。两岸的树木,沿湖排列着优美弧度,错觉是自己莽撞误入了画中。湖畔四周,蜿蜒至水戛然而止,错觉那是一段遐思潜行入湖水。美丽的艾比湖就像天使遗失在苍茫的戈壁中的一面镜子,在鲜明的对比中显得异常隽秀。湖区东部和南部是方圆百里的野生林区,巨大的胡杨、粗壮的梭梭和俊俏的红柳等荒漠中的强者,执着地营造着这片宝贵的绿洲。其中白梭梭保存面积居全球之首。茫茫戈壁中的艾比湖,给人以超乎尘外、忘身化中之感。也正是因为有了艾比湖湛蓝的碧波荡漾的清泉,才有了茫茫天山戈壁的血液,才使得青色草原有了生命的物种,才使得博尔塔拉悄然绽放着“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的独特之美。

走进艾比湖,远离喧嚣,使我多日颇不宁静而困顿的身子一下子注入了某种活力,有一种想高声呐喊的冲动。但我没有发出大得足以让所有经过的人都发呆的声音。我只是轻轻地吸了一支烟,缓缓地吐出一个表示圆满的烟圈。风从我面颊吹过,心香荷风,轻柔抚面,如姑娘撩起长长的秀发,在我心底有韵有味地晃动。我看到不远处天空上的蓝天白云,心想这里不需要梦,不需要憧憬,只需要凝视,只需要融入,只需要忘身于世外。宽厚的情感一次次鼓动我的心膜,让我为眼前的绿波激动。

湖边的石块被冲刷了千万年,刻下了岁月沧桑的痕迹。我坐在上面仰望湛蓝的天空,遥望皑皑的雪山,远处的黄草地欢快地和群山相连,和碧水相接,拥抱着山峦,守望着湖水,孕育着牛羊。牛羊安详地吃着湖边的小草,畅漾在波涛阵阵的黄花丛中,又仿佛是在黄油油的天空中点缀着的朵朵白云。蓝天映着湖面,白云衬着水地,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湖水不时地变换着迷人的色彩,由远而近呈现出深蓝色、碧绿色、浅蓝色、淡绿色和淡黄色,像一条条多彩的绸缎在飘动。随着阵阵轻风,湖面荡起无数涟漪,远处的层层山峦,天上的白云翩翩起舞,有的在山头浮动,有的落到了山腰,像给青峰翠岭围上了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绿色的草地、金黄色的野花,白色的羊群和飞奔的骏马,充满了诗情画意,构成一幅天籁之音的湖光山色美丽画卷。此时的我,心如蓝天、雪山和湖水宁静、淡泊而超然;情如草原、清风和牧跳跃、舞动而飞扬。静谧的艾比湖使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心里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将要遗忘的记忆似的东西,触动了我心灵深处一种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缘,在卓异的暖色中慰藉内心孤寂的清梦,在卓异的影幻中牵引内心无边的顾盼。

艾比湖,守非守,望非望,想非想,梦亦非梦。我静静地游走湖边,慢慢调理呼吸,细细想了一回心事。艾比湖,把我带至愉悦的巅峰和波谷,心情在追光逐影,担心乍现的阳光不再出现。可光影还真顽皮得跟孩子似的躲闪于云间。直到眼前镜开一面湖水,一路阴晴不定的天色才被明净的水色淹没并融消。当薄光透过云层打在远山间隙中的草甸上时,我甚至相信,艾比湖后的天山是透明的。透过它,我似乎看到自己内心渴望的净土和憩园就在天山后。尽管有湖水阻挡了我进伐践梦的步子,但艾比湖湿地的水草承接着想象幻觉和渴念。我一时也说不出艾比湖最令我守望的是什么。一朵云伞过去,又一朵云伞飘过来,我没有追上去的冲动。一个长发的背影飘过,又一个长发的背影飘来,我也没有追上去的力量。如果她们是明天的全部,如果她们是梦想的全部,如果她们是人生的真谛,我在此空守多少生动的情怀与伫望,那也是白费。

我漫步湖边,仰视远山外的云天,及至云天外的幻境,我好像进入了蓬莱仙境,有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直到朋友大声呼叫,我才从沉醉中清醒过来,跟随他们来到位于艾比湖北岸科克巴斯陶林区的胡杨林滩。这里有占地面积9860亩的天然准原始胡杨林组成的古木树群。胡杨树是这里古木树群最奇特的景观,它如同一个历经磨难、饱经沧桑的老人,向世人述说着沧海桑田的变迁。“枯木逢春”的沙生、盐生树种,再现劫后余生的顽强生命力;艾比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胡杨树抗击自然、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顽强品格,赢得了三千年圣木的美誉: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它那“千年不死不倒不朽”的苍劲,更表现出它与自然抗争的品格。我面对着一棵棵枯死却依然挺立的胡杨,它们如同一位远古的老者在与我进行着有关生命与人生的对话;又像是一个个跳动着的音符,以其沧桑不屈的躯体舞动着、谱写着一首首生命的乐章,展示着生命的永恒、灵魂的永存、精神的不朽!

在干旱少雨的大西北,能有这么一个静谧湿地湖泊,那是大自然带给博州人民的福音。当那些工作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种种烦恼,像沙尘暴般将我们心海中种种宁静的真善美都荡涤一空,心海几乎都要干枯成无滋润的沙漠时,走进艾比湖,那婆娑的树影,冰清玉洁的湖水,和“千年不倒”的胡杨等自然奇观,几乎是超越尘寰的美,会使我们黄沙般干枯的心中咕咕浸出活水来,还我们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邓清泉,湖南人,新疆兵团作家协会会员,兵团文联首批签约作家,第五师双河市作家协会理事,毛泽东文学院新疆作家班第六期学员,中学高级教师,现退休回湖南定居。作品散见于《芙蓉》《湘江文艺》《湖南散文》《滇池》《边疆文学》《伊犁河》《西部》《绿洲》《绿风》《中国校园文学》等刊;曾获兵团新疆第五师首届“五个一工程”文学类散文奖;出版有诗集《岁月有痕》、散文集《岁月风铃》。

图片

来源:红网

作者:邓清泉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846/52/1353815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