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态文学丨魏佳敏:赶水

来源:红网 作者:魏佳敏 编辑:施文 2024-02-16 12:54:40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田文国4.jpg

田文国/摄

赶水

文/魏佳敏

走在云梯岭纵横交错的沟渠上,常会碰见一个人。他头戴斗笠,肩扛锄头,腰挎柴刀,走走停停,不时勾下身子,伸出锄头,往水里拨拉几下,不时又抽出柴刀,挥手朝沟渠两旁的草木树枝劈砍一番。

这个人,就是赶水人世根叔。

世根叔生肖属龙,今年刚好七十。他身板硬朗,声若洪钟,脸如刀削,棱角分明。二十多年前的一天,十五湾人集体推选赶水人。按老规矩,各生产队先挑出一人作为候选人,共推选出七人,世根叔是其中之一。七人来到晒谷场中央,排成一行,背靠一长凳,凳上摆有七只饭碗。全寨男女老少人人手持一粒稻谷,依次从七人背后经过,将手中稻谷放进自己认定的人背后的碗中。最后碗里稻谷粒数最多者为胜。那次选中的便是世根叔。人们之所以选中他,是看中他为人公道正派、做事勤快,生肖又是属龙,命相硬。还是按老规矩,每户人家每年支付给他60斤稻谷,算是工资。

所谓赶水,就是将从源头引下的山水,沿着沟渠引到各家各户的田里。沟渠粗细不一,有长有短,短的两三里,长的十几里。两三天就要巡视一次。“种田靠水,出门靠嘴。”面对密如蛛网的条条沟渠,要做到田田有水、户户满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还是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天不亮,世根叔就得起床动身,沿着每条沟渠一路巡视,为防草木杂物堵塞,一路还要不断清理,确保水能流到最低处的田块。上上下下,来来回回,每天行程至少有二三十里,一年到头,风雨无阻,常常忙到天黑才回家。

赶水二十多年,世根叔熟悉云梯岭上的每条沟渠,知道每条沟渠的粗细、路径,连通着哪些田块。还知道哪些田块需要灌水,哪些田块需要排水。他深知赶水人最重要的就是讲良心,不能因亲疏差别就分水不公。这可不是一碗水端平的事,而是关系到成百上千丘田块用水的大事。世根叔不善言辞,平时沉默惯了,不管谁和他搭话,他都只是嗯的一声,以示回应。但若谁想请他多分点水到自家田里,他总会严肃地回答道:“你莫管,我心里有杆秤的。”别人听了这话,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世根叔似乎天生就是赶水的命,对水有着一种近乎神性的亲近。云梯岭山顶树林里的洗月潭,圆如满月,水色清澄,正是水的总源头。从潭中涌出两脉水,形成米溪、糯溪两脉山泉,如同挂在山崖上的两条小白龙,一年四季长流不断。两溪之水首先流入寨子,七拐八弯,经由数条小渠,或是节节竹笕,流至家家户户,以供人们生活所需。然后,泉水才流入寨前约一亩见方的塘中。塘中莲叶田田,鱼虾群群。水在塘中打个转,这才流入条条沟渠。像血管似的条条沟渠再把水送入每丘田块。当然,所有的水流最终都会流入山谷的云母溪中,直至流入大江大河,百川归海。世根叔常说,水也是一种生灵,别只认为它只知道往低处流,不知往高处攀,其实水化成无形之气后,就会升上天,在天上变成云,化成雨,落下来,如生命轮回一样,又成了有形的水。源于对水的这份虔诚之心,世根叔每次进入山顶查看水源,必到洗月潭前烧香化纸,祭祀水神,以求得水神的保佑。他说,自己赶了这么多年的水,家里从来没有出过什么意外,正是蒙幸水神保佑。

依了习俗,寨子里谁家生了孩子,满百日那天,世根叔定会去沟渠里捉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送来,让主人煮成鱼汤,给孩子喝一匙开荤,祝福孩子日后像鱼儿那样清洁活泼,跳出龙门成龙成凤。寨子里某人去世,也定会请世根叔去洗月潭为亡人取水沐身,俗称“买水”。世根叔会一边手持瓜箪往一陶瓮舀水,一边嘴里轻声诵念:“箪箪清水舀入瓮,日精月华洗亡魂。人生原本露一颗,九曲云水尽归依。今日圣水洗亡身,洗去烦恼与疲惫。生生死死一轮回,干干净净登天庭。”世根叔身怀一副菩萨心肠,每每念着念着,定会流下悲伤的泪水。

好人终有好报。十几年前,世根叔在看水途中,救下被毒蛇咬伤的邻寨姑娘,这姑娘后来便嫁给了他儿子,还生下一儿一女,让他开心得像是天天吃了蜜糖。世根叔没有啥爱好,平日就是喜欢喝两杯米酒。因分水公道,受人尊敬,谁家来客,或遇喜事,都定会他请去喝上几盅。

赶水二十多年,苦累得腿肚上青筋暴凸,如同爬满了条条蚯蚓,腰也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可世根叔每每两杯酒下肚,就会把一切辛苦和忧愁立刻抛到九霄云外,心里全是满满的欣慰和快乐。只见他醉眼迷离间,端起酒盅,吆喝一声:“值了!干……”

(原载于鸭绿江文学)

魏佳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永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现供职于永州市文联,任文学杂志《潇湘》执行主编。出版长篇散文《怀素,一个醉僧的狂草人生》,散文集《云上的年轮》。

图片

来源:红网

作者:魏佳敏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846/98/1351711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