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丨周凌志:潇水动力流淌的还乡

来源:红网 作者:周凌志 编辑:施文 2024-04-26 17:53:32
时刻新闻
—分享—

????_20180625094326.jpg

图片1.png

《潇水流深》,何田昌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

潇水动力流淌的还乡

——何田昌散文集《潇水流深》读札

文/周凌志

与田昌君同生活在潇水岸汀,对潇水有着浓厚而真挚的情感。感知潇水流域“有庳故国,美好双牌”厚重的历史底蕴,看到了潇水悬浮着羽翼,流淌着不竭的动力。他先是以潇水为题出版《潇水清清永水流》《潇水涟漪》两本散文集,近日又出版新散文集《潇水流深》,构成以潇水为母题的散文三部曲,令人钦佩。

借助客观存在的物象——潇水,来展示自我主观世界的认知,作者在自然而然之中,找到一种平衡和归宿,并提供诗意的输出。那么,潜在的自我就浮现在某个喻体之上。荷尔德林曾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文人更是。其实,人在离开家乡之后,总会出现一种莫名的还乡情愫。还乡的方式,自有多种。作者以文学方式,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以达到精神归家的状态。

潇水的每一滴水,见太阳,知冷暖,见春色。作者向水而歌,在内心,在不经意间,迎着春光而书,气韵生动、从容、淡定、安详,潇水流域的历史人物故事、童年旧事、乡情记忆、沉思感悟、自然风景等坐孰光阴。

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我们的心境,是否也可以把它经营得雅洁一些呢?写作就是从经营心境这一表现角度叙事。作者有时停下脚步,找潇水流域某些山美水美人美风俗美的地方修整心情。一支清瘦的笔伸进潇水内心,汲取雅澈之水,蘸取事物灵性,润色美好时光,留下岁月痕迹。

文以其诚,苦心经营,一股清流如影随形

读《潇水流深》,贯穿始终的是一股清流,有一种《文心雕龙》所言的典雅、风格和气质。他文风亲和,平实而准确地书写着。在勾勒出故土的景象并发掘其精神内涵之后,故乡的“真”与“美”得以展示。作者重视挖掘故乡特征,并善于呈现丰富的景观和意象,营造时空确定性,溢美之词引发人们更深广的共鸣与深思,眼光独到,视野开阔。一篇文章,作者要表现的不仅是读者心境的经营,还包括对自我心境的经营。他善于找到一个新颖的切入点,点亮文眼,经营一种美好的心境。读田昌君散文集《潇水深流》,一种雅洁的似水柔情豁然开阔。

潇水承载着作者的精神溯源,内心的温热和光亮,以及波动的善良和执著,才会让他写作的灵性从潇水的一片水域,生动地回归到潇水的另一片水域。潇水是象征作者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他以自我的微薄之力,寻找一个与阔大世界的精神对峙空间,便选择了潇水。他时常把自己置身于故土的自然地理、风俗人情之中,由特殊性延伸至普遍性,那些值得关照的事物,都会一一尽显。《方圆井记》中“水的格局,其实很高。她低走高回,会化作水汽,升腾到云端,借一阵思念之风,来到井的上空,再化作雨滴,或雪花,飘落而下,掉入井里,回归到‘家’。”借助这真挚的描写,“去寄情一个深藏于心的故乡”。《在茶人悦舍》中“一阵风起,(桂花)馨香飘入茶舍,沁人心脾。茶、花与人各自香浓,让人真切地感受着秋声秋色的韵味。”“想想有了这‘茶人悦舍’后,大多数时间身安其中,哪怕独自一人端坐整日,亦不觉得孤寂无聊……每日就着一壶茶,静下心来读几页自己喜欢的书,或乘兴涂鸦几句,不仅翻读的书浸入了醇醇的茶香,似乎自己涂鸦的文字里也掺进了郁郁茶香。”

作者如风吹拂的文字记录着时代的精神烙印,飘飞于心海的梦想于水之境地浑然天成,余音袅袅。《阅读鸦山》中“遥想当年,一群充满朝气的青春少年,在一众满腹经纶的老师带领下,除却端坐文昌阁中吟诵诗书,畅谈国是,有时也散于村野探山探水,给村里带来另类气象。”《在飞檐翘角的光影下徜徉》中“每一株古树,一圈圈年轮,都铭记着经年的故事,每一堵残垣,一道道墙缝,都塞进了岁月记忆。历史的沧桑,凝重了回望者的情思,不免让人觉得心有戚戚。”《青山依旧》中“放眼环视青山里村……古村新意,相得益彰……满脸幸福感的乡民们,在大棚间进出劳作,好一派诗意田园新气象。映入我眼帘的,分明就是一幅幅大美乡村的清新画卷呢。”《良村荷香》中“良田植荷,良田依依,‘接天莲叶无穷碧’。荷花一众,从淤泥中出,不仅不染,还不独傲,犹喜群芳,这碧叶连天,清风习习,拂面清心,自然是大美天下了。原来,在良村人心里,是盛开着一朵朵善良之莲的。”田昌君这样的书写文字,书中比比皆是。让你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蠕动,让人富有一种生机勃勃的青春活力。

心音如水,张驰有度,情感收放自如

文学创作有两个基本特征:外向维度的景观抒写和内向维度的原乡情结。正是基于故乡基于这一感知的协奏,形成了自觉、成熟且典型的叙事和真实性与审美性并重的想象。文字既服从自然而然的表现,又超然自然修整心情。器以藏礼,物以载道。潇水不仅是道之载体,亦为己之养心之源,君子当以物以观己,用心领略其中之美,方可于物外得道,于己内养心,得以达至崇高之境。《潇水深流》的文字既服从于自然而然地表现,又超然于自然的客观表达,展现生命意识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思维方式与审美情怀相融合,因而使文章意象清晰,语言生动,表达技巧多样。

“有时,我跟朋友们打趣说,文学圈是个坑。或者说,是文友们帮我挖了一个坑……重要的是,读书,以及向协会、学会的师友们学习写作,渐渐成了日常。”(《在茶人悦舍》)我们游走在他的文字之中,犹如穿梭在由水而演变的云、雨与水汽之间一样,虽然用文体来阐释情怀意象显得多余而苍白无力,却可以向观者的视野涌来一种强势的气场,演绎出一番景象。甚至可以触动鲜活的喜怒、七情、六欲,可以听见充满活力的心跳声和呼吸声。《方圆井记》中“这些涓涓细流,汇入两里之外的潇水,汇入百里之下的湘江和千里之遥的长江,一路遭遇白云、烟岚、樵歌、渔歌、浪花、传说……就像自己,以及诸多如己一般的游子,在温情与纷争交替的磨砺中成长,登上全新的人生舞台。同时,也有了这大半辈子的‘背井离乡’……人‘背井’离开家乡时,会时不时扭头望一眼,身后是父亲或母亲目送挥手……”

《那些鹭鸟翩翩》中“相传,当年舜帝南巡,到了他同父异母弟弟象的封地‘有庳’……而百姓口中的神话传说,多半充满喜感,所传递的那份朴拙但真挚的爱恨情怀,自然是显而易见的”“小城的早晨,也是被鹭鸟的欢唱唤醒的,与浮洲岛隔河同在的市民广场上,三三两两早起的健美达人,一批又一批聚拢过来,和着阵阵舒缓的轻音乐翩然起舞,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惬意自适与幸福安详。我知道,白鹭是快乐的,小城里的人同样是快乐的。”由此,可以品味田昌君从内心而外散发出的精神向度。

诗性仰望,境入事理,让岁月与历史互动

田昌君善写人文散文。世事纷繁复杂。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又往往会得出差别甚大的社会效果。老子说,有无相生,无中生有……虚而不屈,动而欲出。庄子论道也提出“有无论”——有是有形的,实在的天地万物,无是无形的,虚无的精神世界。有无即虚无关系;虚比实重要,虚常被忽视,虚才是意境,才是穿越物象而达到意象的精神力量,才是万物的本源。作者手随心到,因心生境,展示出老道简约,超脱而虚无的心境。

他因心因事生境,穿越物象达到意象的精神力量。他的“历史想象力”使得清澈的潇水照亮社会的生命意识,对历史人物记录下他的精神透视。他摹写历史人物时,重返旧事风俗现场,能动的“精神再造”。

一是“形散神聚”。从其文中,读者可读到很多有人文气息的历史事件。其文如流水,显形也能反映出一个人内心世界的轻重缓急。比如写杨万里,柳宗元,韩愈,周敦颐以及何绍基,都是以文化现象、文化事件、文化理论、文化人物等为描述、分析的切入点,由此引发思考和探索,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其笔下的周敦颐和何绍基,充盈人文气息与赤子深情。

二是借历史事件拓展叙事性。从细节到细节,事实到事实,叙事到叙事,作者借助想象和联想,融情于景、寄景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情实感。通过一些合理的联想来进行“无尽的弹奏”,作者让叙事注入诗意,调动读者情感,触动读者心灵,构成一个强大的文化磁场。

图片1.png

周凌志,笔名士心,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永州市评论学会理事,双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双牌县摄影家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于各报刊和新媒体,出版散文集《访尧古村》。

来源:红网

作者:周凌志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848/60/1377489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