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纪实报告丨刘晓平:迎春曲

来源:红网 作者:刘晓平 编辑:施文 2024-11-15 18:05:08
时刻新闻
—分享—

5f5472add5cd1_副本.jpg

迎春曲(纪实报告)

文/刘晓平

“你伴我迎接灿烂的曙光,迎接崭新的黎明;是你给我无穷的力量,勇敢的向前行……(《早安隆回》歌词)

——题记

张家铺村

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我回到家乡隆回,想以文学赋能,帮助老家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首先写哪个村好呢?我想到了《早安隆回》的词曲作者、演唱者袁树雄,决定向他请教哪个村的文化振兴做得好。见面后我说明来意,他深有感慨地说:我是名群众文化工作者,隆回是块文化的土壤,村民热爱文化,每年村一级“春晚”很普遍,尤其是张家铺村年年主办村里的“春晚”,现已主办了十三届。我的《早安隆回》到张家铺村的“春晚”上唱了多年,年年改,年年唱,直到2022年,《早安隆回》传遍了线上线下,可以说它是我县文化振兴乡村的成果。我建议您去张家铺村,年轻的村支书张安兵很有想法,您会有所收获的。

于是,我驱车来到了张家铺村,找到了年轻的村支书张安兵,向他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和村里文化振兴的情况。他以一种军人的爽朗介绍说:张家铺村位于隆回县六都寨镇西南部,距镇政府10公里,距隆回县城25公里,它东依辰河水,西靠大东山,南接荷香桥天马山,北抵飞蛾潭。地域为U型丘陵地貌,东低南高,为双象抢宝地形,辰河由西向东贯穿全村。古为新化至武冈的必经之路,因张姓开店铺而得名为“张家铺村”,丁洞公路自北向南沿村域经过。村子虽然依靠大山,但全村地势平坦,农田保护完整,村庄“多规合一”且规划已经完成。该村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村级文化在全国闻名,特色群众文化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村民组织的“和乐团”和张家铺村的“村晚”是该村的两张名片。

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院落,668户共2216人。人口中有刘、周、边、张等10个主要姓氏。也有畲族、侗族、回族、壮族、瑶族、仡佬族、土家族、苗族等8个少数民族。村民常住人口多于流动人口,以务农、务工、经商为主。

听完简介,我就想,张家铺村条件一般, 尤其是它的交通条件较差, 但为什么村级文化全国闻名呢?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陪我去村里走走。我们走在村里的小道上,就有种不一样的感觉,田野翻着稻浪,树荫美丽农家,房前屋后,耕耘农事的人比别的村庄明显多一些,有几处畲田还有村民集体在收获百合,人声鼎沸,一种丰收的情景。走在村里的小街上,依稀可见村里以前作为“铺”的影子。村中心是几个组依次相联的,走了村中心的几个组后,我们来到了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家中,门前是葡萄园和菜园,葡萄园的藤蔓顺着架子上了三层楼顶,顶楼是水泥预制而成,也扎着棚架,上面爬满了葡萄,一串串葡萄吊挂着,刹是诱人。

是的,张家铺村自然条件并没有多少优势,要说有优势那就是爬山有优势,村背后就是大东山,它说得上是大山脚下的自然村。它在大东山的脚下,大东山是雪峰山主峰的一部分。因此,它所处的地方偏僻而交通阻塞,唯有一条县道走村旁经过,说它是大山里的张家铺村一点都不为过。

“尖刀先锋”

大山里的张家铺村除了背靠大山,村里自然资源也十分匮乏,因而以前村里有文化、有技术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经商,以前在村里只能看见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有的甚至过年也不回家,已有的亲情也被距离所冲淡。寂寞的乡村没有任何文化活动,村民回村了也经常扎堆打牌、闲聊,时不时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矛盾纠纷不断,村里治安治理成了当时村支两委头疼的事。

这一切被一个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就是现在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安兵。张安兵从小热爱音乐,大学音乐专业毕业后,服役于南京军区某部警卫侦察连,任侦察班班长,获得过集团军崖壁攀登第一名、侦察专业全能第一名、一级侦察能手等。2007年12月退伍回到家乡,他发现心心想念的家乡是如此落后冷清,村民的精神面貌离自己心中所想象的相差太远。他一时难以接受,便生了去外务工的念头。他到了广州现代管理学院工作。然而,每当他回家看到家乡的情况时,他就在心里难过,为家乡心疼。他有心改变,但怯于无力回天!

一个很偶然的爬山运动,坚定了他回乡扎根、彻底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2010年,回家闲着无聊,他便独自爬上了大东山。一路无人,唯独在山中禅院外遇到了一位护林老人。他便问:“大爷,天天面对着山林,您难道没想过改变?”老人笑了笑,说:“想啊!山也想改变,树也想改变,但山改变了就不是山了,树若改变就得离开自己生根的土地,它离开自己的土地就没有了自己的空间了。”他想不到老人说了一番如此的话。于是,自己便在上山下山的路上想,回到家,便在自己的日记本上记下了自己若有所悟的一句话:“山是山,无论高矮,它都应有山的模样;树是树,无论是否成材,它都应根植于自己的土地,拥有自己的天空……”

写下后,他心里便豁然开朗,问自己:“我不就是那树吗?”有了自己的土地,才有自己的天空。于是,他决心留下来,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去改变自己的天地。他辞去了广州管理学院的工作,回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决心改变属于自己乡村的天地。

2011年6月,张安兵当选为张家铺村党支部委员,他仿佛觉得自己才真正意义上以一个部队“先锋”的身份,退伍回到了自己的乡村。他以自身擅长的群文活动为切入点,在不断提升村民素质的过程中,全面改变全村村民的精神面貌。自己既是“先锋”,就一定得带领村民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探索之路!

组织村民“和乐团”

任何人、任何一支队伍精神面貌的改变,都不是一时一刻就可以做到的,村民中许多不文明、落后的现象,也不是立下规矩就可以迎刃而改的。它需要一种素质为基础,而素质的提高需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张安兵深知这一点,2007—2010年这几年,他已有过亲身的体验。他决定从文化入手,组建一支农民“和乐团”。初心一定,他便挨家挨户做工作,他父亲成了他的第一名乐团队员。2010年10月,和乐团的第一批团员16名庄稼汉,站在了乐团的旗帜下。张安兵面对16名队员,没有说规划、谈理想、立治队规矩,而是向队员做承诺:不计报酬、不收学费,包所有队员学会,把乐团拉入社会、推入市场。他带头示范,坚持把团队的仪容仪态、行为举止、团队精神,作为训练队伍的基础,从简单的识谱到能看谱演奏,从简单的乐曲演奏到世界名曲的演奏,每一个环节都认真细致地训练。13年来的训练路程没有白费,最初16人的农民“和乐团”,如今已发展到40余人。乐团名声远播,影响越加深远,周围乡村,只要听说农民“和乐团”来演出了,家家户户便倾巢而出,农民“和乐团”的演出,从县里到省里,从县电视台到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乃至中央电视台,都留下有他们演出的身影和演奏的旋律。《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都给予了报道。

农民“和乐团”的一群庄稼汉,谁也没想到:自己能走上央视的大舞台。2015年圆梦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栏目已是十里八乡的大新闻,没想2016年,“和乐团”携“村晚”人员又走上了央视一台的《欢乐中国人》。这对于一个偏僻的乡村来说,那是难以企及的经历,张家铺村由此名声大噪。全体村民也由此一下醒悟:我们代表的是中国人,中国人就要有中国人的样子。仿佛一夜之间,那些打牌等乡村不文明的行为,便消失了。村里有什么号召,村民们开始积极响应。张安兵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通过村干部、党员们多年的坚持,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自觉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乐手和表演者,对于一群思想涣散的村民来说,其教育意义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在农民“和乐团”的影响下,村里还组建了舞龙舞狮队、腰鼓队、民乐队等近十支群众文化演出队伍,还扩大了早前成立的群众文化演出服务志愿者队伍,村民的精神面貌大有改变。

筹办“村晚”

“村晚”是群众文化的盛宴,更是提升群众素质和改变全村村民精神面貌最有效的方式。

党支部有了这层共识,便在2011年11月,张家铺村两委召开了第一届“村晚”筹备会议,当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周乐军为总策划,张安兵担任导演。当时最难的是没有设备、没有演员,村民都不敢上台。为了把第一届“村晚”办好,张安兵动员全家出动,父亲表演小品,妹妹表演书法,弟弟、弟媳唱歌跳舞,全场节目从排练到灯光、音响、主持等,都由张安兵一人完成。没有音响就借音响,没有经费就组织村民赞助,近三个月没日没夜的排练、筹备等工作,虽然非常辛苦,但看到村民都能聚在一起,坚持看到晚会的最后,他觉得举办“村晚”是正确的,是一个凝聚村民向心力的成功举措。为了“村晚” 质量水平上台阶,他还请来县文化馆的袁树雄老师作指导,演出队伍水平快速提高。袁树雄老师为了“村晚”, 就特意写作了《早安隆回》,反复演唱,反复修改,深受村民喜欢。

“村晚”一届比一届节目多,演员也一场比一场多,节目最多的50多个,演员最多的达到400多人,现场观众把广场挤得水泄不通,网上观看直播的观众达到10多万人。有的村民为了上“村晚”,足足准备了一年,有的为了参加“村晚”,推迟外出务工的行程,有的甚至为了参加村里的活动,便决定不外出了。村民们越来越看重村里的“村晚”,大家把它看作是村里最大的喜事。这也是张安兵坚持下来办“村晚”的动力,更是他最愿看到的情景:它将乡村村民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乡村村民的凝聚力、向心力聚集在一起。这就是他心中久久盼望的,它就是彻底改变乡村村民精神面貌的驱动力。年年办“村晚”,年年盼“村晚”,一年办一次,“村晚”办了十三年。如今村民不再把村里的大小事看作是别人的事,大家视村里的大小事为关乎自己的荣辱大事。

“你伴我迎接灿烂的曙光,迎接崭新的黎明;是你给我无穷的力量,勇敢的向前行……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陪伴我一路前行;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早安我的隆回……”在“村晚”中磨炼的这首歌, 带火了一座名不见经传的隆回小城 ,游客从四面八方涌来了,县里成立了专门接待组; 这首歌,点击量达到了两亿多,撼动了世界数亿人的心灵。袁树雄的《早安隆回》诞生于这块土壤,是与这块土地的文化底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与隆回的乡村“村晚”分不开的。这首歌,最早唱响于隆回的乡村“村晚”,最后流行于世界; 这首歌,成了隆回人改变家乡和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无论是农民“和乐团”的创建,还是村民盼望的“村晚”喜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和乐团”“村晚”在村民心目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得以显现,它既检验了两支两委为代表的广大党员的先进性和影响力,“和乐团”成员中的骨干力量都是党员,“村晚”捐款最多的也是党员。与此同时,它也培育了我们的未来,在两大主力活动的影响下,村里专为青少年而特设的“少儿晚会”“我的梦中国梦”“成长日记”“跟党走”等系列活动也开展起来。通过两大主题活动的带动,村民成了名星,农民“和乐团”和“村晚”40名村民,于2015年登上了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的大舞台,后来又多次上了湖南卫视和央视的多频道。

这系列变化,张家铺小山村如今成了名村,农民“和乐团”、“村晚”的事迹多次上了中央级报刊和央视,“村晚”还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标志性活动,并入选湖南省公共文化服务典型案例。张家铺村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文明村”“邵阳市生态文明村”“邵阳市美丽乡村”“邵阳市精神文明示范村”“隆回县集体经济综合十强村”等。

村民都懂得了:什么土壤适宜种什么庄稼,农村工作只要你找准了切入点,就百事通畅。一段时期来,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荒漠化,在隆回已引起高度重视,并大有改观。只有当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才会有更多人与人才乐于扎根农村,为乡村振兴奉献光与热。

乡村振兴有希望

隆回的乡村文化现象,有效促进了乡村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果展示平台,也有效促进了文旅融合。张家铺村也开始搞起了旅游,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于乡村文化本身。

张家铺村,一个本来偏僻闭塞的小乡村,在历届村支两委的努力下,一些不文明、较落后的乡风习俗,在逐渐得以改变;公共集体的公益事业,在以前村民的心目中,常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今是广播一喊,村民们都赶拢来,有智的出智谋,有力的出力气,有钱的出钱,在大家的努力下没有难事。如此情景,是张安兵最希望看到的,他觉得自己近些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历届村支两委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这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有了精神上的准备。

2021年1月,张安兵在广大村民的掌声中就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他充分认识到文化的力量,决心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赋能为亮点,以生态环保为基础,以村容村貌为重点,以建设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张家铺村为目标,勇往前行、积极作为。他决心继续将文化活动做大做强,以特色文旅带动经济发展,以庭院经济等六大产业的发展,带动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把生态、产业、文化有机结合中,转换为发展动能,走一条文旅农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实现党指引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次村支两委的班子中,张安兵实现了一大愿望,那就是班子的年轻化,体现了“知识就是力量”。班子五人中,除一人是高中文化,四人都是大学学历。张安兵经常在想一个问题,该怎样把村里有文化、有思想、有眼界的知识青年留下来,在自己的土地上扎根。目前,村里青少年中高学历的有180人左右,能留在村里工作的大概60人左右,这部分人对于村里的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村,共同富裕,就至关重要。“知识就是力量”,现在的村支两委班子中基本都是高学历,他们形成了一种共识:要重视高学历的年轻一代回归故里,共举乡村振兴大旗,带领村民共同富裕。要让未来的年轻人都明白:树,都应根植于自己的土地,才会真正拥有自己的天空!乡村振兴,人是第一位的,首先必须是留得住人才。

张安兵告诉我:村党支部副书记袁建仁,是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在产业兴村上有切身体会,他负责抓庭院经济建设等产业,既有切身体会,也有专业知识,村民都信服他。若村里再有一批有知识的年轻人加入,产业兴村就不会是一句空话。村民共同致富,乡村振兴就有希望。

张安兵还告诉我,党的乡村振兴之策,为广大乡村指明了一条阳光大道。他将团结村支两委,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等不靠,发挥主观能动性,闯出一条乡村振兴的路子来。“我仍然会抓住文化振兴的带动力,团结一切力量,充分调动村支两委的力量,做好年轻一代扎根乡村的工作,擦亮属于自己的天空。”

爱一片土地,需要一种情怀,更需要一种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这是张家铺村村民如今都懂得的道理。在张家铺村的当天晚上,我仿佛看到张家铺村乃至整个隆回,乡村振兴的春天到了,禁不住灵感的涌动,提笔写了一首题为《迎春曲》的诗,用以赠给张家铺村的全体村民乃至祖国所有的乡村:

在严冬里我感觉春天来了

大地已留下春之神的讯息

枝丫间都是含苞的花蕾

草尖都闪亮着月亮亲吻过后的晶莹


田野上飘拂着大地回暖的情意

花香已撒满了春意

小溪的叮咚之流水

抒发了大地胸膛溶化冰霜的激动


小草吐放微小的呼吸

让大地多了温暖的气息

我们用激情的血浆和汗水

凝成一壶甘美的醇液


紫绿色的蓓蕾蕴育着多彩

胚胎的颗粒为我们贮藏着希望

大自然的奇迹就这样创造

像爱护春蚕宝宝一样珍爱一切


昆仑之雪融化后汇入长江黄河

浩瀚的春波流荡着新时代之光

高山峡谷的咆哮是大地的回响

日夜奔腾是向往大海


大地演变得葱葱郁郁

那无边的草地平原

那森林绿染的山涯

生命扮演着角色拼劲地繁衍


我们作为大地的儿子

记得母亲乳汁的甘甜

千万不要误了大好的时光

唱好大地之歌、时代之歌……

微信图片_20220627160102.jpg

刘晓平,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文化旅游诗歌工作委员会、中华文学旅游诗歌委员会主席,湖南省散文学会原副会长、湖南省诗歌学会荣誉副会长、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协会主席,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主要创始人。现有文学著作15部,散文作品《奇山异水张家界》,于2000年入选全国新编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三课(科教版);诗歌作品《远村的诗意》(组诗)被《中学诗歌阅读》教材编审组选入出版。获全国文学奖三十余次,先后获全国“十佳实力诗人奖、全国第二届土家族文学奖、紫荆花诗歌奖、苏杭杯阿克苏诗歌奖、季羡林生态散文奖、国际诗酒文化奖、全国乡村振兴散文奖”等。湖南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张家界市人民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奖的获得者。

来源:红网

作者:刘晓平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855/59/1445719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