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评丨刘翼平:生活在散文时光里

来源:红网 作者:刘翼平 编辑:施文 2024-11-04 12:23:52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微信图片_20241104102540.jpg

生活在散文时光里

——读黄秀春散文集《熬过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文/刘翼平

序言

秀春是我大学时的“发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俩以穷山沟农家孩子的身份,熬过十年寒窗,挤过高考独木桥,圆了家庭的大学梦,虽然是专科,但开的课程与本科相同,称得上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对穷山沟的农家而言,也是祖宗荫德,光宗耀祖了。三年的大学生活,我们都是徜徉在十足的小农经济的幸福感中度过的。我俩在班上个儿小,年龄更小,以至大二时,学校所在选区选人大代表,我俩因未满十八岁而没有选民资格,选举当天被放假半天,茫茫人生中的这个半天,结成了我们的“发少”情谊,且终生留念。毕业后,他很顺利并毫无怨言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出生于斯、学习于斯、成长于斯”的乡镇母校教书,十余年后,才被选进县城重点高中工作,成为一县名师。在改革开放、人才流动的火热年代,秀春成为全班屈指可数的“十大稳重青年”,扎根家乡的教育事业,常常被早已远走高飞、天各一方的同学们议论着、想念着。我为唯一的大学“发少”这种扎根家乡的定力而思考,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毕业三十年后的今天,他将自己写的六十多篇散文结集后一股脑儿发给我,让我读读并写几句,我才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走进他的散文时光。

(一)

散文的情怀是高尚的。

散文是“文体之母”,看起来人人皆可为,但正因受众广泛,才致高手云集,精品极品难得。也正因如此,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学在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取得了可歌可泣、翻天覆地的变化,唯独散文创作碰到了自己最大的困惑,始终没找到突破点,没迈上新台阶。中国是一个散文大国,古人为我们创作了丰厚辉煌的文言散文篇章,五四运动后,现代白话散文创作风起云涌,又创新高。新中国成立后的当代文学中,偶有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异军突起,却孤掌难鸣,未成大势。散文的文艺复兴,是散文大家们的担当,但散文创作的困境却丝毫未影响普通作者的创作热情,她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散文作者蜂拥云集。

这种魅力就在于散文能以一种博大的情怀让作者们海阔天空。散文就是一种味道,一种生活的味道、文字的味道,一种思想的味道、精神的味道。秀春就生活在这种味道里面,有了这种味道,看山山有情,读水水有味,思人人有义。在他的笔下,父亲执意要去开垦的那块荒地饱含了父亲对生活的理解和人生的思考;父亲给自己带有女性化的取名有那么多文化的寄托,就是姐姐小时候叫一声“秀春姐”都让自己一生暖意;小外甥一次偶尔的好吃骗餐让自己回味至今;自己逗过小孩又被孩子们逗过。在他对童年和少年平凡生活的回忆中,颇有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野趣。教书生涯中,单身教师时的“卑鄙”生活,与“吼叫派”学生的交锋,被学生叫作“春哥”的得意,参加工作的女学生的倾诉等,这些别人眼里看似一般平淡的东西,在他心底都变成了情浓浓意绵绵的文字,化成了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正能量。

真情是散文的生命,散文就是作家最真情的自我流露:人皆有真情,作为一名作家,就在于能将自己的真情高尚化。著名作家毛姆说过:“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秀春的散文中很好地表达和传导出这种“教养”和“斯文人的谈吐”。他将平凡的生活艺术化了,乡村教师的艰苦生活在他心里却有一股“甜”味,比如描述自己备课和生活在一间简陋窄仄的斗室里,夜里穿来穿去的老鼠变成了每天的生活伙伴,雨打接漏的桶盆变成了演奏的乐器,颇有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宽慰。他将普通的生活情感化了,几位单身汉为了改善生活,下河用石头砸鱼,进山用气枪打鸟;一次朋友相聚,几杯米酒下肚,因争论大打出手,酒醒后尴尬致歉。生活中瞬间的不雅细节变成了生命历程中的有趣回忆。秀春记录和描述自己的真实生活,用心去体验这种生活的原味,表达出一种平常生活中蕴含的不平常的精神世界,这就是“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诠释。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心放平,真诚对待生活,脱离低级趣味,做一个有“教养”和能“斯文谈吐”的高尚人。

(二)

散文的生活是舒展的。

散文是写自己的文学,最讲究个人的表达,即便是写历史、写精神的散文,文字和语言里也都站着一个高大的“自己”。你写散文,就像是跟朋友或邻居倾诉和聊天,朱光潜老先生这样描述过散文:最好的散文是写给自己的,其次是写给别人的,再次是写给大众的。他把写给自己的散文称为是最好的。作为散文作者,秀春完全遵照散文这一特点去写作,《熬过了时光,温柔了岁月》全都是写自己,是他最个人、最私密的话语。读了他的散文,你会知道散文原来就是这样写的:首先是“我手写我心”。散文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和自由心性,自由和真实是散文的核心价值,写作时最大的障碍就是思想的“解放”,散文作者首先要将自己的架子放下来,将姿态调低,尽力说自己熟悉的话,自己喜欢说的话。其次是“散漫地生活”。秀春说自己向来散漫惯了,一语道中散文的特征:散而漫之。散漫是作者的生活形态,也是散文的写作神态,就像一个人生活有自己的原则,散文就是形散而神不散。秀春散漫的生活中表达出自己的安逸和享受,他的散文也是跟着表达这种快乐,是一篇篇快乐散文。正如林语堂提倡的:“小品文即在人生途上小憩谈天,意本闲适,故亦容易谈出人生味道来。”秀春的生活散文中就有这种“人生味道”。

人生的味道在于能够舒展地生活,秀春在生活中寻味道,在文章中讲味道,他生活在自己的乡村,自己的小县城,安心、安逸、安定,日子过得肯定舒展、舒坦、舒畅,在秀春的文章里,我们很容易看到散文作者对幸福的获得感是最强的。

(三)

散文的乡愁是养人的。

秀春生活在评为“中国魅力县城”的江永县,这个一十多万人口的南方小县,拥有瑶族同胞生活和精神家园的千家峒,有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女书,有千年历史文化名村上甘棠和勾蓝瑶寨,特别是这块土地上出产的香柚、香米、香姜、香芋为中国之特有,在这片山清水秀、遍地文光、满口留香的土地上,有百姓的乡愁,更有文学的乡愁。

童年和故乡是作家写作的根据地,是作家私有的一笔巨大宝藏。格林说过:“作家在童年和青少年时观察世界,一辈子只有一次。而他整个写作生涯,就是努力用大家共有的庞大公共世界,来解说他的私人世界。”秀春在散文写作中将自己的私人世界告诉了大家,家乡那条上了县志的石板路、瑶族赶鸟节集市挤腰子的风俗、几十年后回家乡熟悉与陌生的反差等,让读者读出芬芳的地气和飘袅的炊烟。乡愁是作家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每个人心中的文学世界,是作家与读者的情感共鸣。秀春在散文中将自己快乐的乡愁端出来与大家分享,那份对故土的爱、对生活情流于笔端,让每个读者感受到了散文时光里的幸福快乐。读了秀春的散文,我对他的情感世界越来越清晰明了,是乡愁将秀春留在了故乡,是秀春将乡愁变成了文学。

秀春的散文揭示了散文写作的一般规律,在掌握了规律的日子里工作、生活、创作,做每一件事,生活的每一刻,都会是快乐的。秀春在快乐的散文时光中任性地生活着、写作着,他的作品给读者带来快乐,带来人生的思考,生活的享受,生命的追求,这就是散文的价值!

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五日于零陵古城

刘翼平

微信图片_20220311175452.jpg

刘翼平,1965年出生,湖南永州人。国家二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首批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人员。编著出版文化文学图书14册,长篇报告文学《脚手架》获首届永州文艺奖,长篇文化散文《周敦颐思想地图》获湖南省第八届优秀社科普及图书奖。

来源:红网

作者:刘翼平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855/96/1441978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