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张珑辉:日子好了,那股子韧劲不能丢

来源:红网 作者:张珑辉 编辑:施文 2025-07-19 21:43:18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千库网_秋天古寺黄叶_摄影图编号20585256_副本.png

日子好了,那股子韧劲不能丢

文/张珑辉

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乡下,记忆里的日子总裹着层粗粝的苦。那时候搞大集体,天不亮就得起,生产队的哨声跟鸡叫似的准,一听见就得扛着锄头往地里赶。夏天的日头毒得像火烤,人在田里弯腰薅草,脊梁骨晒得发烫,汗珠砸在泥土里“滋啦”一声就没了影。更别说有什么防晒装备,顶多用树叶编顶草帽子,有的干脆光着头晒。实在扛不住了,就扎堆躲到老槐树下歇口气,谁也不喊苦,抽袋烟的工夫又闷头接着干。收工回家,脊梁晒得通红,夜里躺下能疼醒,第二天照样爬起来出工。

如今办公室里都装着空调,年轻人穿着短袖还嚷嚷热。有回我路过一办公大楼,听见小姑娘抱怨空调风力不够,心里直犯嘀咕:这要是搁在当年的田埂上,怕是站不住三分钟就败下阵来。不是说现在的日子不该舒坦,只是那份对艰苦的耐受,好像被空调吹得越来越淡软了。

日子变化快,脚下的路最能说明白。早先在城里打转,靠的是马车,一两块钱能从老晃城颠到新晃城,好几里路远呢。车棚里挤三五个人,你一言我一语,颠簸着就到了地方。后来有了摩托车,走东串西两三块钱就可送,也比较快。再往后是三轮车、的士、公交车……

前阵子我试着去农贸市场买点菜,不足一里地远,买了菜还想买个瓜,有点吃力。于是,回来时花了几块钱叫了辆车。坐上去还没回过神就到家了,这让我想起当年挑公粮的光景。七八十斤的担子压在肩上,走十几里山路去公社粮站,天不亮动身,太阳正午时才到,中途就在街上啃几个油炸粑垫垫,硬是不觉得累。现在拎个菜篮子都嫌沉,到底是日子好了不用使劲,还是人真的没了吃苦的本事?

夜里的光也在变。最开始照明是点枞膏,就是枞树破皮后凝的油块,劈下这块,晚上点燃了就能照亮半间屋,只是黑烟呛得人直咳嗽,两个鼻孔黢黑。后来换成桐油灯、煤油灯,玻璃罩子一罩成了马灯,走夜路稳当多了。再后来有了手电筒,现在村寨都装了路灯,屋里屋外的电灯一按就亮。可前阵子小区停电,我摸黑找蜡烛,手都在抖——当年举着火把走夜路的胆量,早被电灯的光泡软了。

连我家喂了六年的金毛狗都变了性子。以前给点剩菜剩饭就摇尾巴,现在饭里没肉拌狗粮绝不动嘴。夏天只要听见空调“滴”的一声响,哧溜就从它的房间钻进来,怎么赶都不走。动物尚且如此,人就更不用说了。

想起以前的三伏天,正是抢收抢种的时节。天蒙蒙亮就下田,镰刀割稻穗的声音沙沙响,正午的太阳把田埂晒得能烙饼,谁也没想过躲。老话说“插秧莫躲雨,打谷不歇凉”,越是恶劣天气越得跟老天爷抢时间。现在呢?三伏天街头都少见人影,微信里全是“天太热别出门”的叮嘱。那种跟天斗跟地斗的劲头,好像随着收割机的轰鸣慢慢淡了。

其实日子变好是正经事。马车换的士、煤油灯换电灯、板桶打谷换成机械收割、客车变高铁,这些都是好日子的佐证。我打心眼儿里高兴,谁不想舒坦过日子呢?

可得到些什么,就容易丢掉些什么。那些藏在艰苦里的东西:大太阳底下不吭声的韧劲、挑着担子走山路的耐力、嚼着杂粮饭也能笑出声的豁达,还有省下一个铜板都要算计着过日子的勤俭,好像慢慢被安逸磨淡了。

前阵子回老家,见着堂哥在翻修老屋,墙角堆着些旧农具。他指着那把用了三十年的锄头说:“现在种地都用机器了,可这锄头不能扔,摸着它就知道,咱庄稼人过日子,得有股子咬劲。”

这话在理。新鲜事物该追得追,空调该吹得吹,私家车该开得开,但老祖宗传下来的那点精气神,得像揣着暖手炉似的护着。天冷时能焐热人心,日子顺了,也别轻易放下。毕竟日子是变甜了,但把苦日子过甜的本事,才是最该留住的念想。日子好了,那股子韧劲可不能丢啊。

图片5.png

张珑辉,侗族,爱好写作。怀化市作协委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新晃县文联副秘书长、县作协秘书长、新晃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汉口分会理事。曾在《人民日报》《湖南日报》《中国乡村杂志》《湖湘文学》《大上海文化》《南国文学》《上海文坛》《文萃报》《天津散文》《贵州文学》《首都文学》《四川文学》《天府散文》《军旅原创文学》《新时代文学》《青年文学》《西部风微刊》《心灵驿站》等平台发表作品1000余篇,多篇作品获奖。

来源:红网

作者:张珑辉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941/53/1514017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