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随笔丨洪樱:发自己的光

来源:红网 作者:洪樱 编辑:施文 2025-07-29 10:45:43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千库网_日出阳光下的秋意草丛_摄影图编号20600694_副本.png

发自己的光

文/洪樱

晨光微醺时,立于窗前,看城市在朦胧中苏醒。楼宇间的灯火渐次隐去,而东方的天际却悄然铺开一片鱼肚白。这光影交错的刹那,总让我想起那些在尘世中默默发亮的人,他们如暗夜萤火,不争日月之辉,却以微弱而恒久的光芒,温柔地勾勒出自己的生命轮廓。

近来,刘宇宁的歌声常从手机屏幕里流淌而出。某个深冬子夜,一段他早年直播影像蓦然攫住我的目光:辽东的寒夜透过出租屋的窗缝渗入,而那个抱着吉他唱歌直播的年轻人,眼底却跃动着不熄的火焰。

这令我想起敦煌洞窟里那些无名画匠。在摇曳的烛光下,他们以矿物研磨的颜料,在幽暗岩壁上描绘飞天的衣袂。千年风沙过后,那些混合着骆驼乳与胶质的色彩,仍在沙漠深处流转生辉。原来真正的光芒从不依附于舞台的华美,而是源自心灵淬炼出的透亮。

“只要你坚持做这件事,时间一定会给你答案!”

光的魅力在于其涟漪般的传递。医院走廊里,曾在医院遇见一位康复中的女孩,她说在最痛苦的时候,是听着刘宇宁的《黑夜一束光》熬过来的。“他的歌声让我相信,再长的夜也有天亮的时候。”说这话时,她眼中有泪光闪动。还有位创业失败的年轻人,因为刘宇宁“十年坚持终见曙光”的故事而重振旗鼓,现在已小有成就。这些无意间点燃的火苗,让我想起古希腊那个著名的悖论:最明亮的光源,往往诞生于最深邃的黑暗。

在这个被人造光源淹没的时代,我们追逐着明星的璀璨、财富的炫目、权力的辉煌。却忘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晨光,李白醉卧扁舟里的月光,还有无数普通人如豆的灯火——老师深夜备课的台灯,匠人反复打磨作品的射灯,护林员巡视山路的头灯。光的价值从不在于亮度单位,而在于能否照见灵魂的质地。

暮色四合时,路过琴行看见习琴少年。夕阳为他镀上毛茸茸的金边,错音的练习曲里藏着笨拙的赤诚。这场景令人莞尔:梦想原是颗包着硬壳的种子,唯有持续用热情浇灌,才能听见它顶破泥土的脆响。

华灯初上时分,整座城市化作星盘。每扇亮着的窗后,都有人在书写光的寓言:程序员屏幕的蓝光映着彻夜代码、教师案头的灯光抚过作业本上的批注、烧瓷师傅守着窑炉里跳跃的火光。这些细碎的光芒汇聚起来,便是银河倾泻在人间的模样。

生命原是逆旅,有人追光而行,终成别人的影子;有人燃心为烛,将自己活成了光源。窗台绿萝在台灯下舒展叶脉,它不羡牡丹倾国,只安静地完成一株植物对光的信仰。这世间,有人是正午骄阳,有人是子夜星辰,但所有发自本心的光亮,都值得被珍重地对待。

或许存在之意义,不过是以自己的频率振动,让这点光芒既温暖自己的掌纹,也偶然照亮某个路人的眼睛。毕竟,真正的光明不是被看见的闪耀,而是成为光本身的勇气。

图片1.png

洪樱,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散文学会会员,文学创作三级。湖南散文学会理事、湖南金融文联副秘书长、湖南金融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湘潭市女作协第一任副主席。毛泽东文学院作家班第六期学员。著有个人散文集《樱雨飞花》。曾获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铜奖、湖南省报纸副刊作品金奖、湖南省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来源:红网

作者:洪樱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941/63/1516292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