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那些事
文/张运和
家乡有条河,有首民歌是这样刻画这条河的,“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这条流淌在岁月长河中的碧波清流,它不仅以蜿蜒的身姿滋养了一方水土,更因一曲悠扬的歌声而闻名遐迩,成了无数人心中温柔而深远的记忆。
河边散步,春风拂过,河面泛起层层细腻的涟漪,波光粼粼,宛如无数颗璀璨的宝石在轻轻跳跃,偶尔,几只水鸟掠过水面,留下一串串悠长的鸣叫声,它们的影子在水中快速游走,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
喝浏阳河水长大的我,深深感受到这条名扬四海的河流,除了供给我们生活用水外,还为防洪、灌溉、养殖、旅游、调节气候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划经济年代,河上时有竹排航运经过,竹排上装载着木材、山货、农产品等,排工们站在竹排上,手持撑篙,熟练地操控着竹排的方向。他们时而用力撑篙,使竹排加速前进,时而轻轻调整篙的角度,以保持竹排的平衡。
从而立之年到古稀今日,持续关注、守护这条河流,是因为母亲河是一条注入我们血液的蓝色缎带,它从历史的深处流淌而来,滋养着我们的灵魂,见证着我们的成长。
1985年,从保护野生动物开始,后来又持续关注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走上这条环保公益路之后,经常利用节假日和下乡工作的机会,东瞧瞧西看看,发现农业水源污染日趋严重,生活污水四处横流,畜禽养殖污染泛滥,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更为严重的是“十五小”企业雨后春笋般出现,部分企业排污管理缺失,调查过程中真可谓“一步一叹气,心里干着急”。
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作为口口声声爱母亲河的自己,虽然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不能只动嘴不动手,更不能视而不见,自己暗下决心,为了母亲河的“健康”,尽力而为做个有担当的义工“河长”,此后,对生态环境关注的重点转向“巡河”上。我做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一直在办公室待得好好的,却毅然向主管领导提出换岗位的请求,调整到经常有下乡机会的科室。
虽然当时官方还没有河长这一说法,但我心里清楚,唯有通过实际践行,常去“巡河”才能解开某些环境污染的谜团。1991年,一次为期三天的浏阳河徒步溯源调研,观察比较大围山源头水与下游水质后,对“好水”与“坏水”的认知,在心里就更明朗了,浑浊中带有异味的“坏水”都是人为所致,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后来随着下乡次数多起来,在完成分内工后,总是能“见缝插针”去观察、访问、记录一些生态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的情况。
有一次,下乡配合做水稻高产示范点测产,在一干流的二级支流处,有村民反映,该溪流已经几年见不到河里的鱼了,连虾米也失去了踪影。结束当天工作,我特意跑到河边零距离观察了一番,溪流的水并不浑浊,也无异味,但河里确实难找到鱼、虾、泥鳅、螃蟹那些小精灵了,溪流河水确实遭受污染。为了搞清楚真相,我自告奋勇留下做“测产”的扫尾工作,借着晚上住宿在村民家的机会,走访了多户村民,得知上游约30公里处有个竹器加工厂时,我准备前往一探究竟。
第二天早饭后,与约好的向导兼司机罗大哥骑摩托出发了,简易公路上,车轮滚滚,带起了一片金黄色的尘土。接着驶入一条更窄的路,不知是路面较平,还是向导的车技熟练,车速反而加快了,随着车速的提升,我的心跳也随之加速,一种难以言喻的快感涌遍全身。
到达竹器加工厂,眼前的情景不是想象中的“工厂”,这里除了堆放不少楠竹和几个小工棚外,是两山夹持下的狭长平地,根本没有规模工厂迹象,除一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作坊外,到处是茂密的竹林,青翠的楠竹在轻风中摇曳,茂盛得宛如绿色的屏障,令人叹为观止。一打听,这是一个不到10人的“工厂”,2人是雇来的,剩下的是“一家班”,这家外地人迁到该村近10年了,“当家”的凭自己是个“老篾匠”,几年前办起这个“三无”竹器加工厂,砍伐的楠竹待产品出货结了账,按每根竹子几角钱返回给山主。“工厂”的重要产品是一次性竹筷子和花炮竹扦,根据货商的要求,要让产品增白、防虫、防霉,就须经过含化学药剂的水池作浸泡处理。
虽然没对这些废弃水做测试分析,但是这些直排的废弃化学药水流进水沟再进入溪流,很大可能正是毒害鱼虾的元凶。我将情况写成书面报告,建议乡政府与村上协商处理,尽快取缔这家“竹器加工厂”,还下游村民“鱼虾活跃”的溪流,更重要的是确保下游村民饮水安全。
退休前这段时间的“巡河”,已成了我的“中心工作”之一,节假日和八小时外,我密切关注溪流、江河及水库塘坝,这几乎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哪怕是外出旅游,看到水域就有“一往情深”的感觉。
2017年,一家六口前往贵州镇远古城旅游,入住舞阳河畔一民宿,那天太阳正大,阳光照在河面上,那波光粼粼的样子就像无数金币在水上漂浮,河两岸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直观河水感觉水质良好,心里却犯嘀咕。
如此一处近河流的著名旅游景点,游客如潮涌,河岸民宿、旅馆、餐饮,小吃摊众多,无疑是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很难抵挡的“源头”,此河流段水体遭受一些污染是在所难免的事,可这里河水清澈见底,鱼虾嬉戏,一眼能看得真真切切,与远离人为污染区域的流域段比较并无差异,此处有什么先进的“治水”方法?人家的妙招又是什么呢?
带着疑惑,下午我少去了一个景点游览,除在附近走访,还设法索要了一个职能部门的电话,几经了解,得知这里出台了一条“地方土政策”,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凡申请在规定区域开展经营性活动,需有“四证”,其中涉及有可能排污的,必须有排污基础设施验收证才能营业。
政府分行业制定有关设施规范要求,既可以自行按要求施工,也可以申请派工程人员完成,污水必须进入专用的统一管道,否则开展经营活动一切免谈。看来,在贵州镇远,这个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解决得蛮好,既积极引导发展旅游业,又保证了高标准、严要求、重把关地统一收集生活污水。明了这一做法后,我深受启发,为此写了一篇题为《景区治水有新招》的文稿,发表在“环保那些事”公众号上。
“八小时”外做了30年兼职河长工作的我,2014年退休移居长沙,终于实现了做专职志愿者的愿望,2015年我被岳麓区聘为第一批民间河长,有了官方给予的“名分”后,河长的工作更不敢松懈半点,在2015年-2022年这8年中,不管酷暑严寒,每天不是巡湘江就看龙王港,不是查靳江河就是在桃子湖等湿地转悠。
40年的环保公益路累计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长沙一江三河、浏阳三条水系都用脚步丈量过,巡河累计近90000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了两圈。回想起这段时光,以及许多的故事,我写了一段顺口溜,来说说自己的“河长那些事”:
我是民间一河长
顺口溜式把话讲
美丽中国我行动
巡河护水尽责任
非雨晴天流水浊
沿河跟进细巡河
亲眼目睹污染源
及时汇报向上传
水面有物在漂浮
究其何物莫糊涂
若是固体污染源
切断源头下游延
水体闻到有异味
污染引起可能会
巡河细查其真相
堵住来源做的棒
江河遇上电击鱼
严厉制止不可迟
长江保护施国策
落实执行不可缺
发现有人在放生
科普责任也不轻
巴西乌龟放入河
生态之灾难奈何
江河发现僵尸船
职能部门把话传
铁锈漏油流下游
鱼虾生物也犯愁
巡河发现死畜禽
立马报告相关人
打捞上岸才作罢
专业焚烧无害化
近水出现污染源
查实处置严上严
应对力量兵不收
不截源头不罢休
相遇河边垂钓手
自产垃圾需带走
文明劝导语气和
给力保护母亲河
河岸发现有垃圾
报告属地快处理
垃圾渗水流入河
污染水体酿成错
近河周边禁种菜
间接会把污染带
农药肥料败菜叶
必和水源隔开来
河岸绿化风光带
加倍巡护不损坏
护河保堤作用大
巡河责任心中挂
河堤水土有流失
及时修复不宜迟
护堤植被培管好
有损迹象发现早
一二三级河支流
都是巡河其范畴
湖库塘坝照常巡
整个湿地巡不停
张运和,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会员。绿色潇湘生态文明首席讲师、长沙市“五老”金牌讲师团讲师,全国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全国“绿色生活达人”。
来源:红网
作者:张运和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