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迷宫或游戏的主人——傩面具艺术体验展”展览现场。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在地神话与当代想象
文/张未末
近期,湖南美术馆的“面具、迷宫或游戏的主人——傩面具艺术体验展”,以200余件湘西、贵州等地的傩面具为载体,通过游戏化、迷宫化的展览设计,构建了一个多重主体对话的场域。在主体间性视域下,展览不仅呈现了傩这一古老民俗的符号体系,更通过当代策展逻辑激活了其文化基因,从神话原型、策展叙事、馆际联动等向度,让傩文化成为连接古今、城乡、学者与公众的精神容器。
傩面具的神话原型与象征主义
傩文化作为中国古老的祭祀仪式,其核心物质符号载体“傩面具”,承载着先民对神灵世界的集体想象。荣格的原型理论指出,原始意象沉淀于集体无意识中,傩面具正是此类“古老回声”的物质化呈现。
傩是神灵人格化的媒介,在傩戏中“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绘有不同神灵的傩戏面具都承载着其角色所对应的超能神力,这揭示了面具作为人神转换的阈限工具的象征本质。展览中湖南地区傩面具怒目獠牙的造型,与贵州地区嬉笑的傩面形成对比,共同构成驱邪与纳福的二元原型结构。
神话的象征意义总是大于教育意义,在傩戏中常演绎的《目连救母》等生死叙事,傩面具成为跨越阴阳的通行证。展览中关于生死的互动思考引导观众用面具符号解构死亡焦虑,正是对法国象征人类学家和神话学家吉尔伯特·杜兰视神话为一种“象征、原型、基模的动态体系,一种在基模的驱动下努力构成叙文的动态体系”的实践呼应。当然,这一主题也体现在湖南省重点文艺项目舞剧《二十四时舞》中的秋公秋婆形象上,凸显了生死主题的仪式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策展人引入赛博格美学重构傩面,巧妙实现集体无意识的现代转译。如互动装置将传统纹样与电子荧光色结合,这种再造并非消解神圣性,而是通过科技与巫傩的符号并置,唤醒都市人群对“陌生”“神性”的感知力。当观众为空白面具赋予“赛博龙王”“数据钟馗”等新名时,实质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原型编码实验。
傩面具从祭祀法器到艺术符号的嬗变,印证了列维·斯特劳斯所言:“如果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将它构想为神话的一种延续而绝非与神话完全分离的历史,那么,在我们心智之中萦回不去的‘神话’与‘历史’之间的鸿沟,还是有可能被冲破的”。在神话与历史的这种结构中,傩面具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连接着神话与历史的关系,展览通过原型激活,找到具有原创性的介质与嵌合点,使傩文化从民俗标本升华为可对话的精神母体。
公共空间的策展叙事与公众美学接受
湖南美术馆此次展览的革新性,在于其构建了一个多向度对话的公共场域。通过游戏化叙事打破传统“观看-被看”的单向话语权力结构,实现了策展人、观众、展品的主体间性互动。
一方面,是游戏化叙事重塑观展逻辑。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首先用游戏这一概念来表示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在1974年萨尔茨堡演讲中他再次以“游戏”为主题,对艺术作品的存在状态做了进一步描述。展览抛弃线性展陈模式,将空间转化为迷宫式游戏场。观众手持“法器”地图,在五大任务中解锁文化密码:“抓住情绪小妖”通过视觉追踪技术将傩面情绪具象化;“染·傩”区域提供面具彩绘体验,使观众从“观看者”变为“激活者”。这种设计暗合伽达默尔的论断——当观众为傩面具命名并投射自身情绪时,傩文化在主客交融中完成意义再生。
另一方面,是美学接受的代际弥合。传统傩面具的狰狞造型常使儿童产生审美隔阂。展览从各年龄阶层观众友好角度考虑,以萌化的设计降低认知门槛,同时保留“开山神”等经典形象的原始张力。这种分层叙事策略,使孩童这一主体能与人类学者在同一空间获得差异化的有效接受,实现公教功能的普适化。
此外,是主体间性的空间生成。策展旨在通过互动建立深度对话。在“傩的精神分析·‘自我’与‘他者’”部分,观众作为存在个体回答“你是谁”,此时面具既是他者身份的象征,又是自我投射的屏幕。这种设计迫使观众在“本我”和“超我”的映射中重新定位身份,呼应了拉康“主体通过他者视角构建自我认知”的哲学命题。
展览通过叙事革新,使湖南美术馆从文化展示空间升华为意义生产场域,公众在此不仅是审美接受者,更是地方知识的共创者。
“省市联动”的又一实践 从溪上博物馆到湖南美术馆
展览背后的馆际合作模式,既是博物馆“省市联动”的层级深化探索,又为我们揭示了“文艺赋美乡村振兴——省级展示平台转化”的新路径。
首先是溪上博物馆的乡土守护。常德澧县溪上博物馆是湖南首批39家“乡村博物馆”之一,作为深藏于民间的乡村自发自觉文化机构,长期收集散落民间的傩戏面具、神图、法器等,其藏品承载着湘北乃至湘南湘中至贵州周边的傩祭完整记忆链。与溪上创始人雷鸣的交流中他认为:“傩面具是解锁先民宇宙观的钥匙”。但受限于基层的传播力,这些文化密码长期处于“沉睡”状态。
其次是省级场馆的平台构建。湖南美术馆通过三大策略助力文化传播,一来通过省级场域空间赋能,以省级大馆力量,破解了乡村博物馆缺乏强势公共文化空间的短板;二来提供学术加持,联合民俗学者梳理傩文化从“驱邪工具”到“精神分析媒介”的学理脉络,让专业阐释丰富单纯的感官体验;三来依托现代技术激活传统文化,引入AR视觉追踪、数字投影等技术,使静态面具获得动态叙事能力。
再者是政策联动的创新价值。此次合作是湖南美术馆与民间基层文化馆所对“省市联动”模式的另一维度探索范例,即基层馆所从内容上反哺省级院馆,印证了省级场馆作为“文化转换器”的效能。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文化保护的闭环生态,那便是乡村博物馆保存基因、城市美术馆培育新种,最终建构地方文化自信。这种层级联动模式,为破解“乡村文化空心化”提供了湖南方案。
作为文化再生孵化器的公共空间
基于此次展览的范式突破,以傩面具为例的地域文化当代转化已显现明显趋势。一是数字孪生与活态传承并进,如《土家族傩文化数字化传承研究》一书提出的“静态保护-活态传承”双轨模式,未来可通过建立相关三维数据库,结合全息投影复现傩面具实物乃至傩戏场景;二是跨界融合重构文化边界,上海M50“傩NUO——向神跳舞,傩出好戏”非遗复兴艺术展,向我们示范了音乐、潮鞋、咖啡与傩元素的融合。本次展览则证明“科技+民俗”的潜力。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傩文化+心理疗愈”“傩舞+现代舞”等路径,使传统符号融入日常生活美学;三是公共文化机构在此进程中扮演着核心枢纽角色,美术馆通过策展叙事将边缘文化推向主流视域,博物馆通过学术研究守护文化基因,而数字平台则成为无界传播的血管。三者合力,方使傩这般古老的地方性知识,在当代精神图景中获得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在湖南美术馆的迷宫中,傩面具已从祭祀法器蜕变为联通多重主体性的精神容器。它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也映照着今人对身份的追问;它凝聚着溪上博物馆的乡土坚守,也彰显着省级场馆的创造性转化。傩文化的新生证明,地方性知识要在全球化时代存续,既需坚守文化基因的“本真性”,更要通过公共空间的重塑,使其成为多元主体对话的活态场域。
当孩童为亲手绘制的“赛博傩面”命名时,当青年在情绪捕捉屏前与“怒目金刚”对视时,傩文化便在这一瞬间完成了从古老神话到当代想象的华丽转身。而公共文化机构的价值,正在于缔造无数这样的瞬间——在主体间的对话中,让传统活在当下,让未来听见远古的回响。正所谓:
面具之后,人神共舞。
迷宫之中,古今同游。
来源:红网
作者:张未末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