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儿童展览总是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作品、兴奋的家长和孩子们,构成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现场。然而,湖南美术馆并没有满足于这种“熟悉配方”,试图打破传统模式,探索儿童美育的全新可能。
6月28日,湖南美术馆推出“种子派对·童年艺术计划”,分为“湘土之壤”“玩乐之壤”“心灵之壤”“家育之壤”四大板块,汇集55个美育案例,将整个美术馆一层打造成开放式的“种子派对”现场。
突破:展览与公教结合的试验场
每个展厅被十余个美育案例充实得满满当当。比观看相比,观众显然对如何参与其中更感兴趣。而“种子派对”将互动体验和再创造贯穿始终。
“种子派对”现场
1号展厅“湘土之壤”中,《本土采集・泥土不凡》项目展出了100多幅岩彩绘画作品,孩子们通过采集泥土、制作颜料,亲手创作岩彩绘画,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展览现场,孩子们排起长队报名参加岩彩体验,这种互动体验不仅让孩子们学习到自然科普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2号展厅“玩乐之壤”中,《你,就是那颗改变世界的种子》项目将儿童的创作与观众的互动融为一体,将鞋子脱在场地之外,光脚骑着三轮车的小朋友,快乐地在由砂子塘新世界小学400多位小学生创作的涂鸦装置之上,留下了一道道车辙,完成了与作品互动的同时,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本土采集・泥土不凡》现场
《你,就是那颗改变世界的种子》现场
除了55个美育案例,湖南美术馆还将在展期内以周为单位推出“种子手作研究所”“种子成长驿站”“种子圆桌派”等多个以“种子”命名的系列工作坊。
自7月1日起,“种子派对”现场几乎每天都会举办多个工作坊。在首周,共计举办了24场工作坊,此外还有3场导览活动和1场研学活动。这些工作坊聚焦于蓝晒、蜡染、女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以及诗歌、绘画、绘本等艺术形式,具体活动包括“岩彩同梦·石色生花”“青出于‘蓝’”“女书凝智·纤笔绘真”“诗画共生·童绘唐韵”“绘本奇遇·创想工坊”等。在第二周即将举办的工作坊中,《山里娃的时间叙事》项目将开展一场名为“凳子的新衣”的活动,届时将有50多名来自农村的孩子来到湖南美术馆参加此次活动。同时,“湘江新区美术教师培训”工作坊将邀请众多一线美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儿童美育的创新与实践。
“种子派对”工作坊现场
如何看待这场派对?湖南美术馆馆长田绍登指出,“种子派对”并非一场简单的展览,而是一个将展览与公共教育完美结合的实验场。它突破了传统展览的模式,不再仅仅是作品的简单悬挂与展示,而是处处强调互动性、体验感和再创造。此外,“种子派对”并非被动地组稿和挑选作品,而是充分体现了展览的策划性,实现了全员参与和策划。
在田绍登看来,在全国都在推出少儿艺术展的当下,仅仅墨守成规、为了做展览而做展览已经没有太多意义。如何通过展览传达湖南美术馆的立场和观点,以及凸显湖南美术馆在美育方面的优势,是更为重要的事情,突破势在必行。
策划:让每一个案例都完整呈现
早在4月的征稿函中,湖南美术馆就明确预告了今年儿童主题艺术展要全面升级:将以美育探索的形式,打破传统展览的静态展示模式,强调参与性与互动性,共创一个充满快乐、童趣、体验式的艺术现场。实现的过程中,策划的重要性凸显。
湖南美术馆副馆长孙婵介绍,而在征稿发布之前,展览的策划工作早在年初的时候已经展开。打破传统儿童艺术展览的模式、不再用罗列和堆砌的方式做儿童艺术展,是湖南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与往届项目多依赖专家作为主导不同,此次展览是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由湖南美术馆团队经过多次讨论和梳理后精心策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对每个项目进行跟踪、指导、打磨。
工作坊现场
策划无处不在。以孙婵作为项目总策划,湖南美术馆公共教育与宣传推广部负责人何灿辉担任项目统筹,由公共教育与宣传推广部的工作人员蒋梦璇、刘梦、朱晓琴、黄文旭分别担任各个板块负责人。从筛选案例到作品打磨,再到展厅落实,每一个细节都是美术馆与学校、老师、家长无数次沟通的结果,沟通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作品的材料选择、案例的展陈方式、与观众互动的模式以及公教活动的开展频率等等。而沟通的结果,则是让每一个美育案例的发起人、负责人与参与者,包括孩子和家长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
在孙婵看来,作为重要的策划内容之一,是让每一个美育案例都有完整的发展脉络与时间线。
在《你看得见我在长大吗?》展区,“明亮的对话”现场
来自“家育之壤”的案例《你看得见我在长大吗?》展示了一个班级的孩子从童年到青春期的情感轨迹,从听筒里“爸爸我想对你说”的童年录音开始,以一个向未来投寄的邮筒作为结束,那些随着时间生长的诗歌、绘画、毕业纪念册等等成为孩子成长的痕迹。故事沿着展厅的展线展开,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完美的闭环。开展一周后,这个已小学毕业的班级孩子、家长、老师受邀一起来到湖南美术馆,在项目现场进行了一场“明亮的对话”,是童年与青春期的对话,也是孩子和家长的对话,更是过去与未来的对话。作为活动的结束,孩子们把“写给未来的自己”投进了代表未来的邮筒。至此,美育案例“你看见我在长大吗?”完整而圆满,也为今后预留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期待。
不管是在展览筹备期间,还是展览开幕以后,孙婵都收到了大量来自不同人群的反馈,其中有不少学校的老师表示,通过深度参与启发了他们对美育的新思考。这些来自教育一线的声音和认知,他们将给美育带来哪些新的可能,值得期待。
拓展:作品只是表达的媒介
作品只是媒介,背后是湖南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延续,以及对美育思考的拓展。
湖南美术馆“缤纷的种子”系列公共教育项目现场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种子。湖南美术馆一直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多元化的美育土壤。美术馆希望通过不同的美育路径,为这些种子提供成长的养分。连续三年在每年暑假推出少儿艺术展探讨美育问题的同时,湖南美术馆诞生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公教品牌,如“湘土之美”“卉木萋萋”“缤纷的种子”等。这些品牌项目不仅挖掘和推广了湖南本土的民间美术资源,还通过与乡村学校合作、举办艺术工作坊和亲子活动等形式,激发了青少年对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关注特殊儿童。
与去年特别设置“山里娃”创作板块展示乡村孩子的美术、诗歌、摄影作品相比,今年对于乡村美育的思考更为深刻,几乎在每一个板块都能找到相关案例。
《虫洞、泥土与云端》项目现场,观众排队体验
1号厅的《泥、石、叶的童话》案例展示了湖南美术馆赴湘西开展的“缤纷的种子”系列公共教育项目的成果,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教室,以山间的花草、泥土为材料,将想象力与创造力融入其中;3号厅展出的《山里娃的时间叙事》以诗歌和绘画为表现形式,以“记忆、此刻、未来”为线索,通过多材料创作展现山里娃眼中的世界,呈现一场充满野趣与想象力的时间之旅;同样在3号厅展出的《虫洞、泥土与云端》项目,聚焦于白箬铺镇儿童的美育成长轨迹,将乡村儿童的泥土记忆、云端想象与科技美学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儿童视角下自然与创新的共生力量。
《熊孩子和伢老子》案例中的10组家庭合影
在持续关注学校美育与乡村美育的同时,“种子派对”首次将家庭美育纳入视野。《你好,城市里的小诗人》项目通过妈妈们带领孩子读诗、写诗以及为诗作画,将艺术的种子播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熊孩子和伢老子》邀请湖南本土的10位艺术家爸爸与他们的孩子共同进行创作,每一组家庭都拥有独立的展出空间。
从现场可以看到,与激发相比,家庭美育更多的是情感的陪伴和链接,这种自由的创作方式使得孩子们的作品呈现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是项目希望倡导的一种理念:不以作品效果为目标,而是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在家庭教育理念层出不穷的当下,比理论课程更重要的是,感受纯真表达带来的震撼与共鸣、传递家庭美育新范式的实践价值更具启示意义。
结语:
在艺术的土壤中,每一颗种子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种子派对・童年艺术计划”不是一次简单的展览,而是一次关于美育的深刻反思和创新尝试。它通过丰富的互动体验和多元化的展示形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和表达的空间,也为美育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湖南美术馆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引导更多家庭和教育机构关注孩子的自由表达,为他们提供更宽松的创作环境,让艺术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朵。
来源:艺术头条
作者:江静
编辑:唐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