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箫声
文/熊幽
云贵高原几亿年前从海里隆起,其中一脉拖泥带水朝东南蔓延,一路撒落数捧泥土,其中一捧稍南立玉屏,一捧稍东成凤凰。这些连片的厚土朝东南漫成斜坡,天地合力,坡面即生峡谷沟壑。峡谷溪流潺潺,沟壑泉水淙淙,翠竹、油茶、油桐、灌木见缝生长,沿坡岭沟谷顺势绵延,蓊郁葳蕤。这里聚居着以苗族、侗族、土家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勤劳智慧的他们将有限的溪谷、平地垦成稻田、梯土,将木屋、竹楼依地就势筑于崖边、谷畔、溪岸,让半座楼阁临空悬吊,青翠竹木映带着奇特的吊脚楼,美比图画。
人们好生安逸。安逸,长心思,酿民谣。
我打小偏爱吟唱的一首民谣跟玉屏有关:“玉屏的箫笛,印江的伞,铜仁的妹崽不用选。”彼时,虽不曾到过隔壁的贵州玉屏、印江和铜仁,但天晴下雨跟姐妹们打的油纸伞必是印江出产的。偶尔上凤凰古城,见两三个身材苗条、淡扫蛾眉、轻点朱唇的妹崽,十有八九来自铜仁。我生长的地方是个只有三四十户人家的小寨,坐落于从云贵高原延伸而来的观音岩大坡坡脚,油茶、油桐、山竹、枫树沿坡岭依次生长,竹木掩映的小寨,很是清寂。每当夜深人静时,总有动听的乐音从族叔四满的木楼传出。很小的我自然不明白四满所吹奏的是什么乐器,什么曲子,但感受得到好听的旋律里满是忧伤。四满父母过世早,靠祖母养大成人,家里穷,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成家,夜鸟似乎理解四满的忧愁,偶尔也调皮地亮几嗓子与四叔的乐音唱和,忧愁似乎在四满所奏的旋律里散淡开去。
年龄稍长后方知,四满吹奏的乐器,便是产于玉屏的洞箫。
我对美的启蒙和探寻,无疑来自四满吹奏的箫音。后来,有意无意总感觉有好听的箫声隐隐从南边传来,袅袅乐音,如柔柔南风轻轻拂过竹梢……想象着,那个发出如此动听旋律的地方,是如何美妙啊!
循着箫声,终于,我到了玉屏:天空湛蓝高远,空气清新甜润,一幅充满诗情伴着箫音的画轴在我的面前徐徐展开——
画面中,从黔地深处逶迤而来的舞阳河翠绿的身影弥漫着古意,水流清澈而恬静,水波叠翠涌玉。高铁、高速、火车等各种现代交通工具,在这里卸下或载上来玉屏旅游的外地客人,以及外出打拼或走亲访友的本地人,然后轻捷掠过,带着玉屏的独特气息奔向四面八方。簇拥着舞阳河的两岸青山秀美如屏,呈现着赤、橙、黄、绿、紫的美丽图案,那是人们以汗水为颜料,以大地为画板,辛勤绘就的丰收在望的画图。
侗家有言:“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玉屏,侗族占全县总人口80%以上,风雨桥与鼓楼当是最能体现侗族文化特色。近处、远处,城镇、乡村,现代建筑间,无不点缀着鼓楼和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的楼亭、楼阁层层向上,多重檐攒尖顶直刺云端,檐冀欲飞,集古代百越干栏式建筑和汉族宫殿式建筑为一体,把玉屏侗地装点得秀丽玲珑,古意盎然,如一位衣袂飘飘温文尔雅的才子举一管洞箫奏着曼妙的旋律。
画面里,走动着不少握一管箫笛的男女老少,他们身形轻巧,眼神清澈,淡定从容,他们是动态的城雕。画面深处,有几处凝固的小型雕塑很是引人注目:两三男女短笛横吹,洞箫引向唇边,作行走的姿态,有明朝诗人邱云霄所作诗《闻箫》的意境:
有客乘白云,引箫坐空翠。
吹罢竟不言,背人度山去。
在玉屏,第一次看到油茶果所塑石像,深绿的油茶叶片宝贝似的捧着饱满、油亮、果皮似开未开的茶果,阳光照过来,光线也变得油亮油亮的了。还有酒店、饭馆的大堂无不悬挂着一幅幅关于油茶花的摄影作品或画作,那银白的油茶花在艺术家手下是那么莹润、纯洁而无瑕。
想不到,玉屏把箫笛的生产制作和普及、传承、收藏做到全国有影响的地步,把油茶的产量做到全国第二。玉屏因此荣获两块国家级金字招牌:中国箫笛之乡,中国油茶之乡。
玉屏古为“黔楚襟喉”,今被称为“黔东门户”。无论“襟喉”还是“门户”,都是自湖南跨进贵州的头块地。从历史的纵深看,中国最早的文明从北向南辐射,某种意义上硝烟也是文明的推手之一,在北边一次次因战争化成焦土时,百姓作鸟兽散,无数代际,临近湘西偏远荒蛮的夜郎国成了避难的桃花源。人们各自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活技能,在这里筚路蓝缕,辛勤耕作,在寨前溪河架风雨桥,寨中筑鼓楼。风雨桥是寨子的灵魂,承载着交通、乘凉、唱歌集会、迎送客人,年轻人聚会恋爱等功能;而鼓楼,则是防御的哨所。
我想,在玉屏的时光剪影中,不管是执政者或是一介草民,十分看重自己对于“门户”的责任与义务,在历史与生活摊派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辛勤耕耘,清寂过,也安逸过,风雨桥和鼓楼的制作亦越发精巧秀美,层层飞阁垂檐上雕刻着山水、花卉、龙凤和古代英雄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
据传,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一位在玉屏逍遥自在自称“鹿皮大仙”的道士,将箫笛制作、吹奏的技艺传授给了赶集途中认识的一个郑姓侗人。理由是他们一见如故,性情投缘,加上玉屏那满山遍野的水竹竹节长、肉厚,是做箫笛的最佳材料。我猜想,这位道仙一定是对把风雨桥和鼓楼建筑得如此精妙的玉屏人充满赞赏和信任,道仙与郑氏或者更多的玉屏人一定有过眼神对视和心灵碰撞,友好与温暖的碰撞,然后,便有了一个“仙到玉屏留古调”的美丽传说。诗句伴着传说一直流传到今天,自小爱好音律的郑氏郑维潘开始制作和演奏箫笛,代代相传,世守其业,将玉屏箫笛做成了明清两朝皇室贡品,做进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佳境,被列入贵州三宝之一。
几十年过去,世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玉屏人顺应时代求发展,改造油茶低产林1.6万亩,新建1000亩油茶示范林,依托油茶基地所处的良好的自然条件,建立了拥有油茶基地、生态科技园、茶花园、湿地、水库、温泉、龙泉、古樟树群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现代农业观光园。2001年,原国家林业局再次授予玉屏“中国油茶之乡”称号。
离开玉屏的时候,忍不住回头又一次阅览历历在目的景象,眼前的玉屏古老而年轻,现代而传统,如一位衣袂飘飘温文尔雅的君子举一管洞箫吹奏着绝妙的旋律……
熊幽,湖南凤凰县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理事,作品见于《民族文学》《散文》《文学报》《湖南文学》《湘江文艺》等文学报刊,出版有散文集《湘西的凤凰与麻雀》《岩上光阴》,其中《岩上光阴》获第30届孙犁散文奖。
来源:红网
作者:熊幽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