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岁的古茶树。作者供图
黄金河畔的茶香密码
文/肖远湘
在湘西保靖县葫芦镇,流淌着一条如诗如画的河流——黄金河。它悠悠地穿梭于苗寨之间,孕育出一片神奇的土地——黄金村。这里,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茶香,每一片茶叶都藏着古老而神秘的密码,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去解读。
保靖的黄金茶早已名声远扬,我一直想去探秘。时值乙巳年仲春的一天清晨,与朋友一同从吉首驱车30余公里来到了黄金村。这里茶山连绵,常年云雾缭绕,如茶园仙境。此时,恰逢第一缕曙光穿透薄雾,洒落在黄金河畔,整个村庄仿若从沉睡中缓缓苏醒,宛如一位蒙着面纱的少女,美得如梦似幻。
茶园一片葱茏,鲜嫩的茶芽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清晨的山雾还未散尽,采茶女身挎竹篓踏进茶园。她们的手指在茶丛间翻飞如蝶,拇指与食指精准地掐住嫩芽的第三叶节,轻轻一提,“啪”的脆响里青芽已落入掌心。动作娴熟而优雅,将那一抹抹新绿轻轻采下,欢声笑语在弥漫着茶香的空气中回荡 。我们从不同角度按下快门,留住这美丽的“春茶采摘图”。
尔后,我们沿着蜿蜒的青石板路拾级而上,便能看到苗族特有的“美人靠”木栏。老人们坐在那儿,晒着暖阳,品着清香的新茶。我们的到来,他们感到有些突兀。在作了自我介绍后,76岁的老支书向发友,热情地给我们沏茶。然后,他用带点苗乡口音的话语,讲述着黄金茶的发展历史和那个口口相传的关于黄金与茶叶的传说。他兴奋地说:“我们村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就有2057株,其中,有一株国宝级的‘茶树王’,至今已有418岁,这是经过权威机构检测的呢。”
我好奇地问老支书,为什么这里的河流、村寨、茶叶都有“黄金”二字?老支书品了一口茶,慢条斯理地说:“在苗语里,‘黄金’寓意着‘最好的地方’。很久以前,苗家人迁徙至此,发现这里的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尤其适合茶树生长。所以,就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与茶树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于黄金茶名字的由来还另有典故。”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湖广贵州都御史陆杰巡视兵防时,他的马队路过此地,不幸遭遇瘴气,人马纷纷病倒。就在众人绝望之际,一位苗家老阿婆用她采来的茶叶熬制成汤,让众人喝下。神奇的是,喝过茶汤后,众人的病症竟逐渐减轻,最终康复。陆杰欣喜,赏黄金一两,并将此茶奉为贡品。后人遂称该茶为“黄金茶”。从此,黄金茶的名声便不胫而走。
在交谈中,跟随老支书来到了那片古茶园,古茶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每棵茶树都佩戴着自己的“身份证”。粗壮的枝干犹如饱经沧桑的老人的手臂,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虽已“百岁”以上,但仍然枝繁叶茂。而那棵被视作珍宝的“茶树王”,更是气势非凡,它从根部分蘖出三个主枝干,分别向三个方向生长,树冠就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别看它已四百多岁,但枝丫上仍然吐出了新绿。枝干上寄生的苔藓植物,恰似大自然为它精心编织的绿毯,记录着四百多年来的风雨变迁。
我像敬畏祖先一样,给“茶树王”鞠了个躬!
目睹“茶树王”的真容后,我们穿过寨子中那座古朴的风雨桥,黄金河在脚下欢快地流淌。小鱼儿围绕一块紫红色的大鹅卵石互相追逐,好不惬意!这源源不断的黄金河水,与富含硒元素的土壤结合,在这独特的峡谷气候中,为黄金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出了黄金茶独有的醇厚滋味。经权威机构检测,黄金茶树产的茶叶,氨基酸含量高达7.47%,是同期一般绿茶品种的2倍。所以,跻身于全国名茶行列。
采茶季节,漫山遍野腰缠竹篓的茶农,穿梭在茶园间,手指如灵动的蝴蝶,熟练地采摘着鲜嫩的茶芽。在按捺不住的丰收喜悦里,茶农们哼起了苗歌——“春风吹,百花放,苗家姑娘采茶忙。小巧手,一双双,苗家姑娘采茶忙……”顿时,歌声与潺潺的流水声相互交织,在山谷间回荡,构成了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曲。
其实,黄金茶并非一直“受宠”。时光流转至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张湘生的到来,为黄金村带来了新的希望。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查阅地方志时发现了关于黄金茶的记载。出于对茶叶的热爱与敏锐的职业嗅觉,她毅然背着行囊,踏上了前往黄金村的探寻之路。当她第一次看到那古老而粗壮的茶叶树时,仿佛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击中,内心充满了震撼与惊喜。
向支书告诉我们,由于古茶树结籽很少,因此,黄金茶很难大面积推广。于是,张湘生大胆地设想,是否可以采用栽插红薯的方法,采取扦插技术,如果可行,就可达到大面积推广的目的。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她扎根寨子,吃住在村里,全身心投入到茶树扦插技术研究中。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不同温度、湿度等条件下的试验数据。多年下来,经过数十次的实践,终于在1999年取得了重大突破,扦插茶苗的成活率高达95%,这在当时的茶叶种植领域堪称奇迹,也为黄金茶的大面积推广扫清了障碍。
后来,又经过三次培育选优,茶的营养成分和口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功夫不负有心人,当黄金茶荣获“中国名茶”称号的消息传来,整个黄金村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村民们备受鼓舞,纷纷自发组织起来,在荒山上开垦茶园,积极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
如今的黄金村,已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茶旅融合”示范村。沿着青石板路蜿蜒而上,一座座现代化的茶厂在绿树的掩映下若隐若现。走进制茶车间,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杀青、初揉、提毫、干燥提香等八大制茶工序,全都由机械设备所替代。不停运转的炒茶机械完全替代了过去的人工炒茶,减少了人员,提高了效率,提升了茶的品质。
我们循着茶香,来到设在村部的快递公司,十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打包、装箱、装车,忙得不亦乐乎。你看,这运出绿叶盈筐翠,收获黄金满袋香。
除了茶叶种植,黄金村还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4年,黄金村成功入选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村民们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寨子里的吊脚楼群被精心修缮,焕发出新的生机。每到节假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他们穿梭在茶园中,体验采茶的乐趣;走进制茶车间,亲手感受制茶的过程;欣赏苗族姑娘们身着盛装、头戴银冠表演的茶舞;聆听小伙子们吹奏的悠扬芦笙曲。游客们围坐在广场四周,品着香醇的黄金茶,沉浸在这浓郁的苗族文化氛围中,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
暮色笼罩下的黄金村,别有一番韵味。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茶树上,为枝干镀上了一层金边。苗寨屋顶袅袅升起的炊烟,与茶香相互交融,让人心中涌起一股浓浓的温馨。晚饭后,村民们聚集在古茶树旁,听老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孩子们在青石板路上嬉笑玩耍,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在寨子上空回荡,为这个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活力。
黄金村的发展历程,宛如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史诗。从传说中的古茶树,到现代规模化的茶园;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到全国知名的特色村寨,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寄托着未来的希望。正如村口石碑上镌刻的那句话:“茶是黄金,亦是岁月的沉淀。”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茶香将永远延续下去,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坚韧纽带,引领着黄金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肖远湘,供职于湘西自治州审计局。湖南省作协生态文学分会会员,湘西州作家协会会员,湘西州摄影协会会员。
来源:红网
作者:肖远湘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