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徐书僮:一场没做的《阅读苏州》

来源:红网 作者:徐书僮 编辑:施文 2025-08-23 12:10:03
时刻新闻
—分享—

e2515fd1-cce8-4b2c-a1d8-6397b135811a.jpg

千库网_室内阳光盆栽绿植摄影照片_摄影图编号20650284_副本.jpg

一场没做的《阅读苏州》

——记百年书店守望者江爷爷

文/徐书僮

窗外的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六月的苏州,总被氤氲的水汽笼罩着。原定要在《阅读苏州》节目里,架起直播镜头、铺好木质讲台,邀请江爷爷讲讲文学山房的故事,讲讲那些藏在古籍里的岁月。可谁能想到,这场精心筹备的文化对话,终究成了永远悬在直播间后台的金色名牌。

江爷爷和他的文学山房,是钮家巷最温暖的存在。那间不过二十来平方米的书店,装满了三个世纪的故事。1899年,江爷爷的祖父创办了书店,16岁的江爷爷便一头扎进了书海,从此,这方天地成了他毕生的坚守。记忆里的江爷爷,总爱坐在书店门口的老藤椅上,阳光透过门楣洒在他身上,为他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哪怕年事已高,坐着轮椅,他也坚持每天九点“上岗”,风雨无阻。书店的卷帘门升起,就像拉开了一场关于旧书与时光的大幕。

他对书的痴迷,旁人难以企及。战争年代,跟着祖父和父亲“跑码头”,躲避战火的同时,还不忘四处搜罗古籍。飞机在头顶轰鸣,炮弹在不远处炸开,可他怀里死死护着的,永远是那些珍贵的线装书。后来,他成了古籍修复和鉴定的行家,从废纸堆、旧货摊里,抢救出无数濒临失传的善本。有人打趣他是“书痴”,他却笑着说:“这些书,都是有生命的,我得护着它们。”

我们曾反复打磨节目脚本:让江爷爷布满老茧的手抚过直播间的镜头,展示修复古籍的银针;让他带着吴侬软语腔调的普通话,透过麦克风,讲述文学山房的前世今生;甚至设想过,把直播间搬到书店里,让镜头扫过泛黄的书页与斑驳的书架。可如今,舞台的追光灯还亮着,故事却少了最动人的讲述者。

江爷爷走了,文学山房的老藤椅空了,可书店里的墨香依旧。他的子女继承了他的遗愿,继续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这场没做成的《阅读苏州》,或许正是江爷爷一生的缩影——他把自己活成了一本厚重的书,无需刻意宣讲,那字里行间的坚守与热爱,早已镌刻在苏州的文化脉络里,成为永恒的风景。而我们,只能在细雨绵绵的日子里,望着直播间的倒计时牌,遥想那场未能成行的对话,缅怀这位永远的百年书店守望者。

写于2025年6月12日烟雨苏州

徐书僮(徐萍),苏州人。诗人、媒体人,策展人。曾荣获2019第三届中国·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全民诗歌创作大赛诗歌奖、2020第四届中国·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诗歌奖。诗坛壹周诗刊副社长、《阅读苏州》品牌活动总策划、苏州工业园区蓝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香文艺社创始人。

来源:红网

作者:徐书僮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942/67/1522250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