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随笔丨付淑华:做与游客共情的博物馆

来源:红网 作者:付淑华 编辑:史凌松 2025-08-25 22:51:36
时刻新闻
—分享—

图一 岳阳楼博物馆大门_副本.jpg

岳阳楼博物馆。本文图片均由作者供图

做与游客共情的博物馆

——策展人眼中的岳阳楼博物馆

文/付淑华

在岳阳楼景区内有一座小而精的博物馆,面积仅1700平方米,却在有限的空间合理布置了《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历史文化陈列》《君山度曲——潇湘琴史暨岳阳琴韵展》《梦入岳阳楼》沉浸式体验三个展陈空间。自今年5月第四届湖南旅发大会期间开馆以来,深受广大游客欢迎。

于岳阳楼而言,这座博物馆设立的意义非凡。历经三国烽烟、盛唐气象、诗词乾坤、古建匠心精彩演绎的岳阳楼,至今已有1800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丹青妙手登临于斯、游宴于斯、赋诗于斯、书画于斯,留下了众多赏心悦目的诗词书画宏篇佳构。

在此之前,岳阳楼景区没有专业的博物馆来阐释岳阳楼的前世今生,以及忧乐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游客来岳阳楼参观,如果没有专业讲解,只看到一座高不及黄鹤楼、滕王阁的三层楼阁,有些游客大失所望,甚至发出“原来岳阳楼这么矮、这么小”的感叹。“五一”“十一”“春节”等黄金旅游期,大批游客排队登楼,也是上下走一圈,然后挤在二楼围栏、三楼临窗处拍照打卡,证明“我来过”,至于“忧乐精神”“家国情怀”则无处安放。

岳阳市委、市政府因时而动,因势而为,以第四届湖南旅发大会在岳阳举办为契机,决定在岳阳楼景区内建设一座反映岳阳楼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并将其纳入第四届湖南旅发大会重点观摩项目和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建设范畴。因岳阳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建馆舍难度大,只能利用现有建筑改造,将原办公楼和职工食堂按博物馆要求划分所需空间,建设岳阳楼博物馆。

图二 基本陈列序厅_副本.jpg

《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历史文化陈列》序厅。

名楼文化立体呈现

位于二、三楼的基本陈列《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历史文化陈列》,围绕岳阳楼如何从军事用途的阅军楼到用于吟诗作赋的观赏楼、天下闻名的名胜楼、最终发展成为岳阳地标文化楼的功能演变过程,以“(汉晋)肇始阅军楼”“(唐宋)重修观赏楼”“(明清)天下名胜楼”“(近现代)地标文化楼”四个单元,通过历史文献、书画、诗歌、文物,结合投影、3D演示、沙盘、互动装置等辅助手段,打造出集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于一体的岳阳楼历史文化陈列。

在这座博物馆内,您也许看不到很多重量级文物,但大部分文物、图表、视频都是对展陈内容的精准表达,能与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产生强烈共鸣。如序厅的大型唯美视频呈现岳阳楼春夏秋冬四季景象,以历代名人对岳阳楼的歌咏诗句,把“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这一文化名片诠释得淋漓尽致,一入展厅就牢牢吸引了游客目光。不少人感叹“原来岳阳楼这么美呀!我这次来只看到了夏天的岳阳楼,其他三个季节也有这么漂亮,下次还要找机会来看看!”游客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机全程录屏,把岳阳楼四季变换记录下来,与家人朋友分享。

图三 赤壁之战后荆州形势图_副本.jpg

赤壁之战后荆州形势图。

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为大家所热爱和追捧,《三国演义》因其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被后人津津乐道,其中“刘备借荆州”是为人熟悉的历史典故之一。展览第一部分“肇始阅军楼”用一张“赤壁之战后荆州形势图”把这段历史做了一个很好的交代,廓清了古荆州地理概念及阅军楼肇基之因:三国时期的荆州范围包括今湖南、湖北全境及河南南部地区;当时的荆州有七郡,刘备借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郡(南郡);借荆州的目的是孙(权)、刘(备)联盟一起抵御曹操的权宜之计;战争一触即发,巴丘(今岳阳)军事要塞的地位益发明显,鲁肃镇守巴丘修筑阅兵台操练水军是形势所迫。

图四 宋画院《岳阳楼图》_副本.jpg

宋院画《岳阳楼图》。

对岳阳楼历代形制的变化,展览通过流传至今的3张宋画、明代谢时臣的《岳阳楼图》及大量地方文献呈现,岳阳楼从最初简易的阅兵台走来,发展过程中时而二层、时而三层,但均遵循当时的建筑风格,是各个时代建筑艺术的典范之作。游客可以从展示的图画和文献中窥见它昔日风采,可以从历代修楼的官吏、工匠、士民的坚守中发现它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历经千年至今屹立的历史脉络。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座具象的楼,它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历史见证,是“先忧后乐”精神的载体。

图五 明代祝枝山草书《岳阳楼记》局部_副本.jpg

明代祝枝山草书《岳阳楼记》局部。

让文物回到“精神原乡”

以物证史,以物释史,链接古今。岳阳楼博物馆展出的明代祝枝山草书《岳阳楼记》,谢时臣《岳阳楼图》轴,清代平江儒将李元度的《岳阳楼记》四条屏,清代岳阳楼“留仙亭”铜壶、青花“岳阳楼吕祖阁座前”龙纹香炉,近现代醴陵窑“岳阳楼”系列瓷器,分别来自湖南博物院、武汉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岳阳市博物馆、醴陵市博物馆。

这些文物第一次回到其创作的“精神原乡”展出,其意义非同一般,正如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叙良所言:“文物与景区环境的天然联系,使文物的价值得到最大释放,游客参观后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是其他任何地方展览都无法替代的展示效果”。武汉博物馆馆长任晓飞也表示:“游客参观完岳阳楼博物馆,再登上岳阳楼,能直观感受‘画中景即眼前楼’的奇妙呼应。此画作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与岳阳楼跨越时空的联系。它使长江两岸的武汉与岳阳,因一幅画、一座楼,展开了跨越时间的文化对话。”

图六 宝顶拆除照片_副本.jpg

宝顶拆除。

为明天而收藏今天

为明天而收藏今天,是岳阳楼博物馆文物征集的宗旨。岳阳楼博物馆大部份文物是近现代甚至当代藏品,但其价值不亚于重量级的青铜器。在馆内您可以看到40年前落架大修时的“岳阳楼拆件位置堆放图”、照片、手稿、报纸,以及资料汇编等,真实再现了岳阳楼纯木结构的建筑特色和举全国之力修葺岳阳楼的激情岁月。在这些文物前,您可近距离观看1983-1984年岳阳楼落架大修时,文物工作者是如何把一座岌岌可危、摇摇欲坠的危楼,按“修旧如旧”的文物修缮原则一步步地拆卸、分类、修复、组装的全过程,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神奇魅力。

图七 岳阳楼景区门票展柜_副本.jpg

岳阳楼景区门票展柜。

从1984年5月岳阳楼落架大修后的壹角到现在70元的岳阳楼景区门票,不仅反映了岳阳楼文化价值的提升和旅游品牌的提质,也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岳阳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很多带孩子来馆参观的游客对此非常感兴趣,围在展柜前指着那些门票向孩子们回忆自己哪一年和谁一起参观了岳阳楼,购买的是哪种门票。

图八 中学《语文》课本展柜_副本.jpg

中学《语文》课本展柜。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文经典之作,被收录在各省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并在众多考卷、练习题上频频露面,引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取向,成为华夏儿女根植于心的精神之源。岳阳楼博物馆内有一个专门的展柜,展示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不同省份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可见《岳阳楼记》穿越千年时空,赢得了历代读者的热爱与推崇,它昭示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人的价值都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至此,岳阳楼和《岳阳楼记》的价值得以全面升华,展览的意义也在此得到完美阐释。

图九 古琴序厅_副本.jpg

古琴展厅。

古琴邂逅岳阳楼

岳阳楼博物馆一楼《君山度曲——潇湘琴史暨岳阳琴韵展》是从湖南博物院引进的特展。与其他特展不同的是,本次展览与岳阳“中国古琴曲题材之都”紧密相扣,无论是古琴、琴谱等文物的挑选还是展览文本的撰写,都体现出岳阳地方特色。展览通过“楚韵——古琴的起源与历史”“湘音——湖湘士人与古琴”“忧乐——洞庭湖畔的琴韵”“教化——礼乐中的古琴”四个篇章,展出自西汉至明清的19床珍贵古琴及湖湘琴曲、潇湘琴人、古琴制作与演奏等内容。

序厅中,明代沈周的《君山度曲图》与展标《君山度曲——潇湘琴史暨岳阳琴韵展》相互响应,配以轻缓的古琴曲和动态投影,游客的代入感立马拉满。展厅中的各式古琴,在柔和温馨的灯光下,述说着古代文人雅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心路历程。《离骚》《岳阳三醉》《湘妃怨》《洞庭秋思》等与岳阳有关的古琴曲以及左宗棠、余韶等著名琴人,都在展览中得到体现。特别是《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至死不改凛如冰雪的高尚品格,将音乐修养融入治国理念,一生只弹一曲《履霜操》,通过琴声自警自省,传递清正廉洁、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让人感触颇深。

古人以琴音叩击治世理想,今人于展览中重拾文化根脉。在八百里洞庭湖畔,悠悠琴声与古琴展览交相辉映,共飨一场礼乐文明的盛宴。

图十 数智岳阳楼展厅_副本.png

数智岳阳楼展厅。

数字赋能博物馆新体验

数智岳阳楼项目依托国家级算力引擎(国家超算中心),以沉浸式XR大空间技术为核心,融入岳阳“名水、名人、名文、名楼”文化基因,采用实景互动演绎+虚拟现实的形式,以范仲淹和其好友滕子京的视角,向游客展示一个原创沉浸式数字IP故事《梦入岳阳楼》。

在沉浸式体验过程中,岳阳楼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被一一复刻,纤毫毕现。游客置身其中,不仅可以在“春和景明”的洞庭湖畔看“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感受皓月千里下的“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还能与范、滕二公共同写下千古雄文《岳阳楼记》,对学生时代背诵过的《岳阳楼记》来一个全新解锁,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剧情将以每半年更新30%-50%的速度持续更新迭代,为观众提供视、听、触多维沉浸式感官。在岳阳楼博物馆有限的空间内,数智岳阳楼的加入无疑是对岳阳楼历史文化的最好解读,为岳阳楼博物馆注入了新的活力。

岳阳楼博物馆的规模及展出文物级别与大型博物馆无法媲美,但三个展陈空间的划分却与当代博物馆多元化的要求高度契合,馆内的每件文物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各个展览主题,且能与游客同频共振,在寸土寸金的景区内,这样“小而精”的博物馆不啻为一个成功的典范。

作者:付淑华,岳阳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

来源:红网

作者:付淑华

编辑:史凌松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942/69/1522731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