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河流
文/田玉芳
一
从山外回来,我会来到皮渡河,看看沿岸的景色,吸吮清新的空气,感受自然的馈赠,那让人心醉、沁人心脾的感觉,会让人置身其中,犹如在仙境中游览。
皮渡河,静静地流淌过乌龙山大峡谷,它发源于洛塔山脉,流经召市镇、桂塘镇,在湖北省来凤县百福司镇注入酉水。河水顺着山势一路奔向酉水,恣意而洒脱,千百年来承载着两岸淳朴山民的勤劳和智慧。
峡谷绵延几十华里,溶洞星罗棋布,洞洞有奇观,步步是美景。两岸悬崖高耸,树木葱茏,竹篁掩映,水雾弥漫。这里四季皆美,美得各有千秋,让我沉醉。
春天的皮渡河是柔嫩的。春雨过后,万木开始吐绿,河水慢慢上涨。树木吐出了新芽,杨毛竹不甘落后地破土、拔节、发叶,山花也竞相开放。鲜嫩的叶芽绿得那么苍翠、那么柔脆,举目望去,满山新绿,遍地野花,或浓或淡,或深或浅,焕发着勃勃生机。皮渡河从沉睡中醒来,开始活跃喧闹起来,鱼儿悠闲自由地游荡,河岸边鸟儿欢快地歌唱。河水开始丰盈上涨,清澈中夹杂着一丝淡淡绿色,漂浮着各色野花,带着一股泥土的清香,静静地在河里流淌。河水在斜阳照射下,闪烁着斑驳迷离的鳞光,如一条金色的带子,穿流在峡谷里,一直伸向远方。
夏天的皮渡河是狂野的。河水猛涨,水流湍急,奔腾出磅礴的气势。发大水时,洪水从召市泌水洞下泄,在火烧岩有大小两个出口。大出口尤为壮观,洪水喷涌而出,水声震耳欲聋,水花四处飞溅,犹如一股气势汹涌的井喷,一路咆哮着向下游滚滚流去。皮渡河也有温柔的一面,是避暑的好去处。在水势平缓时,河水清澈凉爽,河道的拐弯处就成了天然的水上乐园,孩子们像泥鳅一样在河潭里穿梭来往,上下翻腾,打闹嬉戏,河面上溅起朵朵浪花,欢笑声响彻河谷。皮渡河绿道两边树木葱茏,杨毛竹茂盛浓密,遮天蔽日,走在其间,顿感清新凉爽,燥热带来的烦闷会顿时消失。特别是在飞虎洞和风洞等出口,阵阵凉风袭来,清凉中甚至还有一丝寒意,似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过往行人都愿意在这里驻足歇凉,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秋天的皮渡河是多彩的。河水下降、树叶渐黄、野果成熟,一派成熟的景象。一阵秋风从林间吹过,扫荡着整个河谷,落叶随风飘飞,在林间飞舞,飘飘悠悠地落到地上,落到河面上。树上的野果子也不甘寂寞,随风掉落在地上,遍地硕果。偶尔看到小鸟和松鼠在林间上蹿下跳,贪婪地寻拾野果,为过冬储存粮食,它们繁忙而愉快。
冬天的皮渡河是恬静的。河水枯竭,河床裸露,皮渡河像一个沉睡的姑娘,文静而安详。河水在怪石嶙峋的河道里悄无声息地川流着,不仔细甚至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河边杂草变得稀疏起来,阔叶树也落光了叶子,只有杨毛竹依然十分茂盛,簇拥着,一簇挨着一簇地在河岸两边排列,守护着静静的皮渡河,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此时的皮渡河就如一幅水墨丹青画。但冬天的皮渡河也是丰硕的,水清而鱼肥,成群的鱼虾在河潭里自由自在地游玩着,真惹人喜爱。冬天捞鱼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此时鱼儿都藏在河床的石头下,我们去捞鱼势必用上“杀手锏”:大锤震石瓢舀鱼。其实很简单,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需两个人,一个人拿起大锤猛砸浅水潭边的石头,藏在石头下的小鱼立即被震晕,漂了出来,另一个人迅速拿起丝瓢将鱼儿舀起来,配合默契、动作敏捷,自然就有收获;倘若稍微迟缓一下,清醒过来的鱼就逃之夭夭了。河里的鱼种类很多,有岩花鱼、小鲫鱼、巴岩鱼、鲑鱼等等。鱼多的时候,一两个小时就能打到好几斤,着实让人充满成就感。
河的四季,时而欢快,时而孤单,时而宁静,时而喧哗,犹如人的一生。
二
皮渡河畔,浓郁的土家风格建筑群错落有致,凉亭桥、小学校、农人耕、鸡犬叫……将有着独特风韵的湘西乡村写实画卷传承千年,令人驻足沉思、浮想联翩。多少次幻想着,能长出翅膀,翱翔在皮渡河的上空。
我喜欢走在皮渡河边的归家路上,走在小道上总是那么愉悦,连风都是甜的,熟悉的乡音,那么亲切, 每一次归途都有惊喜,回家的意义就是让长大的我们再做回小孩。
回来后会迫不及待地投进皮渡河的怀里,漫步于皮渡河岸边的田埂上,看着丰收的忙碌和喜悦,体验轻风抚摸的舒爽,欣赏落日余晖的静美,聆听细细流水的清脆,感受如画如梦的诗意,我浮躁的心情得到了净化,失落的儿时记忆也一点点捡拾了回来。
烧柴火的年月,老百姓都不富裕,近边山上的柴几乎被砍光了,有劳力的人家都去远处砍柴。爸妈很是心疼孩子,从来都不让我们上山打柴、看牛,我们家基本上都是买柴烧。柴火天天需要,买多了妈就心疼钱了,她一贯节俭。一天清早,她和舅娘坐车去火岩摞柴,听人说那里山深林密,柴多着嘞。我爸担心得不得了,说现在封山了,砍柴违法啊!我妈说,我们不砍柴,就去捡些干柴。爸说带点吃的吧,妈忙说,不用,饿了就摘野果子吃,渴了就捧几口皮渡河水喝……说话间就出门了。放学了还不见妈妈回来,爸爸做好了晚饭,就带着我们在路边等着。
天黑好一阵了,妈妈和舅娘坐着哼哼唧唧的拖拉机才回来,疲惫不堪的样子很让人心疼。妈妈边抱柴边说,火岩封山啦,政府干部批评了我们,还要扣下我们的柴……后来是妈妈据理力争说明没有砍柴,又等到在火岩政府上班的表哥赶来才解了围。这之后,爸就再也不让妈去摞柴了,我们家用上了藕煤炉,生活方便多了。
从回忆里晃过神来,我弯腰拾起几片小石片,兴致勃勃地玩起打水漂,石片“噗噗”几声,在河面上掀起一阵阵涟漪,瞬间就很有成就感了。但我的好兴致很快被几只不自量力的鸭子所搅乱,它们雄赳赳地奔过来,完全无视我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于是,这些可怜的家伙成了我的“攻击”对象,一刹那间,它们四下乱窜,“嘎嘎嘎”地向河水倾诉自己的不满和恐慌,而我却被逗得哈哈大笑。
抬眼望去,几位勤劳的农妇提着换洗的衣物匆匆赶来,而后就听见“啪啪”的捶衣击水声此起彼伏了……皮渡河将她的灵动和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面走来了一对满面春风的父女,鸟儿一样欢快的女儿挽着爸爸的手臂,叽叽喳喳,温润如玉的父亲时不时摸着孩子的头,眼里满是浓浓的爱意。此情此景如此熟悉,童年的我不也正是这样挽着爸爸的手在这里玩耍吗?
那时,同样的秋天和河水,爸爸带我看病从城里回来,因为我晕车呕吐得厉害,痛苦难当,竟说起胡话来,直嚷嚷:我不坐车,我要走路啊!爸爸看我难受很是心疼,便背着我下了车,打算休息一会儿再回家。说来也怪,在河边洗个脸的我一下子就神清气爽了,喝几口山泉水,满眼的青翠目不暇接,一瞬间就忘记晕车这茬事了。爸爸还带我看了鲢鱼洞、风洞和飞虎洞,我开心得又蹦又跳。岩壁上有一朵漂亮的小花儿格外引人注目,我看着就移不开眼睛了,爸爸攀着青藤把它摘来戴在我头上,我开心极了。屋门口,妈妈和妹妹正在翘首盼望,妈妈的担心和妹妹看见城里带回的零食的小眼神,至今让我难忘,那场景温暖、美好、幸福。
“我笑青山颜不变,青山笑我已暮年”,不再年轻的我,少了天真烂漫,多了些沧桑和无奈。年轻时,有些事无法懂,懂得时,青春已不再。若有时光能回头,我愿永远都不长大。那么,妈妈就不会离世,爸爸就不会苍老,而我就还是一个有妈的孩子。
谷风缭绕,掬水扑面,微凉。凉凉润润的感觉让人清醒。往事虽历历在目,但已经不是原来的时光空间了,知道终无岁月可回头。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质感,即便同是河流,终是有分别吧。深爱如长风,若有来生,我还选择做爸爸妈妈的女儿。
三
落日余晖洒在皮渡河上,照耀着河水的层层涟漪,像一片片浮动着的金鳞,闪烁着迷离的光芒。阳光透过浓密的叶缝,洒落在绿道上,光晕斑驳迷离。一条被绿树和翠竹掩映的绿道在脚下延伸,显得朦胧而悠长。河雾起来了,在阳光的映衬下,皮渡河披上一层粉红如纱的薄薄水雾,远远看去,如烟如尘的河雾笼罩着整个河谷,幽静中透着神秘,美如仙境,一切都美得令人心醉,让人神往。
斜对面的钓鱼人,在我缓慢走来时,朝着黄绿的岸上甩上了几条不大的鲤鱼,他手脚不停忙碌,一脸满足,时间在他那边走得很快,在我想继续观赏他垂钓技术时,他已经收竿跨上摩托车,一溜烟地走了。平凡的生活里,无处不是浪漫与欢喜。乐观、知足、从容,这就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皮渡河不仅山水风光优美,地貌也复杂多变,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境内溶洞、鼓坑(深陷于地面,形如圆鼓的低洼地)星罗棋布。最著名的溶洞有惹迷洞、鲢鱼洞、飞虎洞、雪花洞和风洞等,洞内景观惹人着迷,石笋、石柱、石钟乳千姿百态,绮丽无比,是武陵山区最大最美的溶洞群。大小鼓坑无数,最有名的当数天坑鼓,它犹如一个镶嵌在皮渡河边大石桶,边缘口直径500多米,垂直高度250多米,面积15.9公顷,下底直径200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不已。
河畔,浓郁的土家风格建筑群错落有致,风雨桥、旧学校、农人耕、鸡犬叫……独特的湘西乡村风韵就依次出现在眼前,令人驻足沉思、浮想联翩。
“峡谷人家”土家特色民居群,位于乌龙山大峡谷内,两边青山环抱,树木葱茏,皮渡河从门前静静地流过。一座凉亭桥横跨河上,木柱青瓦,采用传统的土家族转角楼形式设计而成,柱上有书法名家题写的对联,古色古香,集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于一体。这种土家特色的民居有50余栋,黑柱白墙、青瓦翘檐,颇成规模,里面有学校卫生院各一所。民居外延有一条宽约2米的沿河走道,并建设有200余米沿河走廊,石柱上雕龙画凤,古朴又美观。土家特色民居、凉亭桥、石柱走廊、游道融为一体、自然和谐,成了皮渡河谷一道亮丽的风景。
皮渡河千百年来孕育着两岸的山民,给予了两岸土家人的淳朴与善良的本性。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走出了不少文化名人,如著名作家蔡测海、工艺美术大师王仕飞等。不仅如此,皮渡河岸的桂塘镇篮球文化氛围浓厚,并因篮球人才辈出蜚声于湘鄂渝黔边区。
河岸的山上是土家族苗族集聚地,淳朴的村民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保留着浓厚的民俗风情。敬灶神、哭嫁、扎门礼、吃社饭、唱山歌、熏腊肉、唱山歌等传统风俗在这里都能体会到。
“送哥送到阶沿脚,风也吹来雨也落,左手给哥打雨伞,右手给哥卷裤脚。”“迎妹迎到村巷头,太阳高照鹊又啾,上身帮妹整衣袖,下身帮妹理裙兜。”
山那边也传来了悠扬的男女对歌声,“要喝凉水上高坡,要吃鲤鱼下大河。要吃果子先栽树,要恋情妹先对歌。”“山上画眉叫一声,山下画眉接个音。两个画眉一齐叫,口对口来心对心。”
这一首首见证着土家儿女缠绵爱情的山歌,似乎划破了历史的天空,在土家儿女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回荡。
皮渡河,我心中的河。它守候一方净土,孕育无数生命,滋养了土家人的灵魂,见证了这里的山乡巨变。皮渡河蜿蜒穿流在大山深处,生生不息,她也永远在我心中流淌。
田玉芳,土家族,湖南龙山人,湖南省作协生态文学分会会员,现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作品散见于《长沙晚报》《新湖南》《团结报》等文学媒体。
来源:红网
作者:田玉芳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