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24年,湖南考古人的这些新发现诠释何以湖南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编辑:施文 2025-01-19 11:12:59
时刻新闻
—分享—

IMG_1935.JPG

1月18日,2024年度湖南考古汇报会在长沙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1月19日讯(记者 袁思蕾)“湖南考古人承担的是考古写史,用考古所得来构建湖南整个历史进程的重任。目前,湖南一万年的历史轨迹已经渐渐明朗起来,但是要探寻湖南百万年的人类史,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1月18日,2024年度湖南考古汇报会在长沙举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在做总结时如此说道。当天,省内考古工作者就15个项目逐一进行了汇报,现场公布多项2024年度湖南考古的最新成果,为人们带来了更多关于湖南历史的认识和想象。

澧阳平原古稻田探索有了新突破

被誉为“九州粮仓”“鱼米之乡”的湖南,是探寻中华稻作文明起源的重要据点。2024年,澧县李家岗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揭露了多种类型人类早期生活生产遗迹,其中,两处“古稻田”遗址的发现,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提早了近2000年,是澧阳平原古稻田探索的新突破,为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起源及早期稻作栽培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考古实证。

据了解,初步探明的古稻田位于南、北壕沟附近。目前,北部古稻田揭露的面积较大,在北壕沟的内、外两侧均有分布,主要利用岗地外缘地势相对较低的区域,可能存在大小不等的多个田块。其中揭示的较为清晰的田块、高埂、沟渠等结构显示先民稻作生产已有较为成熟的管理,也为早期稻田的形态特征提供了新的考古证据。

洪江高庙遗址新发现揭秘湖湘文化形成过程

2024年,位于洪江市岔头乡岩里村沅水左岸的高庙遗址,启动了第四次考古发掘,首次在高庙遗址下部堆积中发现了洞庭湖地区皂市下层文化和汤家岗文化典型陶器,并在上部堆积中发现较为丰富的大溪文化和堆子岭文化陶器,这说明高庙遗址有一个完整的连续发展过程,并无明显的年代断层。此外,还发现了高庙遗址不同文化时期的石器加工证据,而且石器生产活动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考古专家认为,这些发现体现了文化的交流性和连续性。通过这次发掘,一方面显示,当时,这是个以渔猎为生的人类聚落,有可能还是安江盆地这个区域的石器加工和陶器制作中心,或祭祀中心,或食物资源获取、储备和供应的中心。另一方面,联系到千家坪遗址的考古发现,可以大胆推测,在七千多年前,雪峰山两侧就已经开始形成一个文化交流区,并由此逐渐产生了一种文化共同体,成为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耒水流域深受多元文化影响

现场所汇报的项目中,涉及耒水流域的考古发掘,包括耒阳革命烈士陵园汉代墓、耒阳公平大山头墓群等。其中,在耒阳革命烈士陵园发掘出的汉代墓,在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上,既具有中原汉文化因素,又有岭南文化的因素,还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这为探讨湘南地区汉文化的形成和地方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新的线索。而在大山头发掘出的竖穴过洞式墓道,在耒阳市和湘南地区都较为少见,这类型墓道多见于西安、洛阳等地,说明墓主可能来自中原地区。

考古专家认为,在耒水流域发掘出土的历史遗存,十分明显地体现着多元文化共存的现象。今后,可以考虑将耒水流域作为一个地理单元来调查研究,以此进一步探寻湘南地区南岭通道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本次会议由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考古学会主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945/53/1464092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