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见万年丨岳阳找“鱼”记③:到了洞庭湖,要听什么歌?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编辑:史凌松 2025-04-16 20:07:06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416105222_副本.jpg

渔歌的旋律,早已在洞庭湖上飘荡了千年。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袁思蕾 岳阳报道

再读《岳阳楼记》,终于发现,这篇流传近千年的传世名作,不光能引人入画,还自带环绕立体声,能引人入境。

范仲淹写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那是春夜的洞庭湖上,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水面金光浮动,月影如同沉入水中的玉璧,归来的渔夫们唱起歌,你唱我和,歌声此起彼伏……

与洞庭湖朝夕相处,打渔,曾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维持生计的手段。出湖捕鱼,见景生情、即兴抒怀,渔歌的旋律,就这样在洞庭湖上飘荡了千年。

渔民证。(岳阳市博物馆 供图)

《隋书·地理志》“荆州风俗篇”中记载,洞庭渔歌起源于战国时期,经历了两汉、三国时期的“作歌而行”,盛唐时期的“排筏号子”“船工号子”等形态,至宋代形成独具风格的渔歌对唱和拉网小调,逐步走向完整。南宋杨幺起义失败后,大批渔民上岸安置,喏喏咚和渔鼓筒子从水上渔歌析离出来,成为单独表演的品种。渔歌后期吸收花鼓戏、巴陵戏的舞蹈形式,具有亦歌亦舞的表演形式。

微信图片_20250416105305_副本.jpg

万鸟来栖,大美洞庭。

晨曦初露,洞庭湖畔的渔港早已苏醒,渔民们踏着露水登船,桨声欸乃间,一曲曲悠远的渔歌随波荡漾;晚霞晕染天边,大大小小的船只满载而归,率先登岸的渔人,向归船上的渔人开嗓,音调高亢、婉转,随之一唱众和,好不热闹……

洞庭渔歌是历代洞庭湖流域渔民所唱歌谣的总称,因其随时随地张口就唱的特点,被俗称为“丫口调”,以巴陵土语“真声”随口编唱。其表现形式有哼唱、齐唱、领和式齐唱、吹奏、对唱、歌舞、纯自然和声演唱、弹唱;主要内容有劳动类渔歌、生活类渔歌、爱情类渔歌、送别类渔歌、祭祀类渔歌、弘道类渔歌等。

捕鱼工具。(岳阳市博物馆 供图)

“深挖的月缺浅水流,

鲫鱼子傍哒鲤鱼游。

你看鲤鱼迎水(它)是把头摆

鲫鱼子迎水(它)把翅筛。

郎是想姐口难开。”

洞庭湖边的渔民,把生活编进歌词,将情思融入旋律,迎着晨光,沐浴月光,借着摇晃的渔船,开启了一场又一场湖上露天“演唱会”。他们用歌声指挥劳动、传授经验、追求幸福、倾诉苦难,留下了《湖风吹老少年郎》《养女莫嫁驾船郎》《河水哪有我眼泪多》《阳雀子唤醒打鱼人》《郎想姐来口难开》等三百余首代表作。可以说,洞庭渔歌,就是“洞庭渔民的百科全书”。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到了洞庭湖,若不听一听洞庭渔歌,就算是白来了。

尽管近些年,生态保护成为主线,渔民退捕上岸,但洞庭渔歌未绝。2014年,渔歌(洞庭渔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人们对它的保护和传承从未停止。

微信图片_20250416164952.jpg

岳阳市博物馆。

目前,湖南正在开展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建设暨“湘见万年”文博特展矩阵项目,在此背景下,岳阳市博物馆将于5月焕新而来,“上新”《川迥洞庭开——岳阳历史文化陈列》等展览,并将以沉浸式场景、数字化互动、珍贵文物集群展示的方式呈现洞庭渔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届时,你会感受到,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洞庭渔歌都将承载着湖区人民的记忆和乡愁世代相传。

更多阅读:

湘见万年丨岳阳找“鱼”记①:青铜器上的千年CP

湘见万年丨岳阳找“鱼”记②:新石器时代,洞庭湖边的人都吃什么鱼?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编辑:史凌松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948/50/1487738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