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博物馆。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袁思蕾 综合整理报道
岳阳,怀抱洞庭湖,水系发达,拥有大大小小上百个湖泊,其中,南湖便是由洞庭湖派生出来的自然湖泊。来此游玩,欣赏山水风景自不必说,但若说此处人文风光最盛处,当属岳阳市博物馆。
位于南湖之畔的岳阳市博物馆,坐东朝西,大门前面就是国际龙舟赛场,视野十分开阔。从外观看,岳阳市博物馆建筑庄重、大气,风格上取向于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互补,建筑外墙用花岗岩自然面装饰,表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大门两傍有直径1.5米、高9.2米的石柱,雕刻着象征中华古文化的图腾和纹饰。
岳阳市博物馆是地方综合类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现有馆藏文物6499件,国家一级文物26件(套),是湖南省馆藏文物较为丰富的地市级博物馆之一。
目前,岳阳市博物馆正在实施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建设暨 “湘见万年”文博特展矩阵项目,对馆内空间布局与展陈进行全面提质改造,将于5月焕新而来。
届时,上千件珍贵馆藏都将出现在“川迥洞庭开——岳阳历史文化陈列”等展览中,相约与你见面。今天,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岳阳市博物馆馆藏的部分颇具特色的国家一级文物吧!
(学术指导:张迎冰)
鱼纹铜罍。(岳阳市博物馆 供图)
鱼纹铜罍
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1982年岳阳县荣家湾公社鲂鱼山出土
长江流域青铜器中,鼎、爵、斝、觚等组合并不多见,以尊、罍等为代表的铜容器则在长江中上游地区较为流行,表明以尊、罍等为代表的器类得到了长江流域人群的青睐。该罍肩腹转折处饰四牺首,肩部牺首间饰四只扁身凤鸟。腹部及圈足上各有四道扉棱。腹部主纹为四组雄健的饕餮纹,饕餮纹上部为圆涡纹间云雷纹,下部有四组共12条鱼纹。
爬虫纹铜铙。(岳阳市博物馆 供图)
爬虫纹铜铙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1990年岳阳县荆州乡出土
乐器。一般有两个音,侧鼓和正鼓,多单独演奏,也可能成套使用。使用时,口朝上,合瓦状的内腔,相当于一个共鸣箱。一般认为南方铜铙大都是祭祀山川湖泊时的礼乐器。
“愠儿”铜盏。(岳阳市博物馆 供图)
“愠儿”铜盏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986 年岳阳凤形嘴山1号墓出土
盛食器,《仪礼·士昏礼》记载房中置豆和“黍稷四敦”。盏与敦相似,自铭为盏,是楚文化特有的器物,与鼎、壶等成一套组合礼器。此盏盖中部有环形透空捉手,由三根圆柱为一组的四组圆柱承托着由四组形态相同而对称的盘蛇组成二层立体透空结构,器身有两个由曲蛇盘绕组成的透空兽形耳,足由两条小蛇盘绕而成透空的兽形足。据研究,此器使用了失蜡法、陶范法和分铸铸接工艺,立体透空结构的部位为失蜡法铸造,后由陶范法浇铸成器,是楚国使用失蜡法工艺制作的代表性器物。盖内和器内壁有铭文2行8字:“愠儿自乍铸其盏盂。”
上为铜匜,下为铜盘。(岳阳市博物馆 供图)
铜盘、铜匜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986年岳阳凤形嘴山1号墓出土
古代贵族们在祭祀、宴饮等场合,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之礼”中的“沃”即是以匜浇水于手,“盥”则是洗手、洗脸,盘则用来承接弃水。它们是古代贵族们行“沃盥之礼”的重要器皿。
青瓷舞女伎乐俑群。
青瓷舞女伎乐俑群
唐代(618年—907年)
1994年岳阳桃花山唐墓出土
该组乐舞俑为八乐伎跽坐奏乐,头顶梳双髻,内穿长袖紧身衣服,外罩对襟或圆领袒胸襦,腰系长褶裙,双手演奏乐器。一人独舞,头梳双髻,身着窄长袖交领襦裙,双手隐于袖内,腰间束带,裙长髻足,挥袖起舞。场面生动逼真,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乐伎所持乐器有鸡娄鼓、筝、排箫、曲颈琵琶、筚篥、琵琶、竖箜篌和笙,它概括了唐代大部分乐器种类。这组乐舞俑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真实写照或追求的境界,是一支具有燕乐风格的官府乐队的缩影。
青瓷牛车。(岳阳市博物馆 供图)
青瓷牛车
唐代(618年—907年)
1994年岳阳桃花山唐墓出土
车篷、厢、轮、辕、辐保存完整。卷棚式车篷,前后两端上翘,长方形车厢,两侧有直棂窗各2个,车门开在车厢后的右侧,轮有11条辐。在唐代,牛车又称为“犊车”,官员和贵族妇女都会乘坐,车厢上往往“饰以金翠,间以珠玉,一车之费,不下数十万贯”,极尽奢华。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编辑:史凌松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