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之眼,照见环保赤诚
——读《环保之眼》有感
文/易庆安
作为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深耕14年的我,曾深度参与中心各类重大事项,亲历行业关键发展节点,也见证了诸多优秀环保工作者的突出事迹。然而,回首过往,我意识到自己对环保工作的认知仍有局限,对监测领域先进典型的挖掘与成果凝练也存在不足。幸运的是,《环保之眼》这部作品的问世,恰似一盏明灯,填补了这一空白,令我深受触动。
故事中的坚守,叩击心灵的感动
《环保之眼》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曲环保工作者的赞歌,一面映照初心的明镜。书中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情感的闸门。这部作品以湖南省张家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为创作原型,通过十九个篇章,细腻勾勒出基层环保监测工作者平凡而伟大的奋斗轨迹。
书中主人公胡家忠15年坚守环境监测岗位,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吴文晖“带着流动实验室”奔赴采样现场;邱帅、黄斌、李中文、李文霞等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情节,书中对这些情节具象化的细节描写,将环境监测这份看似“冰冷”的职业,还原为有温度的生命叙事。他们凭借专业的技能、坚韧的毅力与无私的奉献,在空气监测、土壤分析、水质检测等工作中精益求精,成为守护生态环境的“前沿哨兵”。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责任;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却以年复一年的付出书写热爱。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让我深刻感受到基层环保工作者的赤诚初心,他们就是新时代当之无愧的无名英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作品的力量,架起沟通的桥梁
《环保之眼》不仅是对个体事迹的记录,更是一部具有深远社会价值的佳作。它像一座坚固的桥梁,连通了普通公众与环保工作者两个世界。而张家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正是万千环保人的缩影,他们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构筑起生态保护的坚实屏障。
作品通过生动的文字、真实的案例,为社会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环保工作的窗口。读者得以窥见环境监测人员在荒郊野外攀爬取样的艰难,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分析数据的专注。这种具象化的呈现,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眼睛”,是精准治污的前提。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这部作品便实现了它更大的社会意义——推动形成全民环保的良好氛围,凝聚起守护绿水青山的强大合力。
创作的热忱,点亮精神的灯塔
作者古雪女士的创作精神同样令人钦佩。面对陌生的环境监测领域,她没有选择浅尝辄止,而是迎难而上,深入环保工作一线开展调研。她跟随监测人员翻山越岭采集样本,在实验室学习专业仪器操作,与基层工作者促膝长谈,记录下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了确保作品的专业性,她潜心钻研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等专业知识,将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
这种不畏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不仅是对环保事业的致敬,更是对每一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投身生态文学创作的启示。它不仅能够记录时代发展中环保人的奋斗历程,更能通过文学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推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古雪女士的实践证明,只要怀揣对文学与环保事业的热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能创作出兼具专业性与文学性的优秀作品,为生态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掩卷之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谨以一阕《念奴娇·读古雪〈环保之眼〉》抒怀记之,并致敬这份跨越文学与科学的赤诚:
澧江奔涌,望天门拥翠,岁华如掷。际会风云多俊杰,赤胆何曾移易?卅载巡河,三更伏案,誓把尘霾涤。沧桑阅罢,凭高漫思奇迹。
且试椽笔凌云,丹青泼墨,著就鸿篇册。踏遍荒原霜染鬓,数据摊开星密。萤火燃曦,溪流汇海,终见沧浪碧。千秋同仰,澄寰共守朝夕。
易庆安,笔名绿缘,湖南宁乡人。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副主席,湖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湖南省诗词协会儒商学会会长。著有个人诗集《绿园小梦》。
来源:红网
作者:易庆安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