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铁血担当还原历史 用赤诚初心致敬和平
——观《志愿军:浴血和平》有感
文/刘文甲
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于9月30日在全国上映,这部抗美援朝三部曲的终章,不仅以“边打边谈”的双线叙事勾勒出和平的来之不易,更因真实军人的参演,为历史叙事注入了震撼人心的铁血质感。
在我看来,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系列的终章,电影在完成度、情感浓度和历史意义上均达到了新高。作为战争片,《志愿军》三部曲无疑是特别的,它以宏大架构全景式展现了抗美援朝作战的完整历程,其时间跨度和战线维度均是空前的,而《志愿军:浴血和平》在承袭前作厚重历史质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叙事的纵深和细节的真实性,在历史还原上实现了多维度突破。电影将叙事视野拓宽至谈判桌、中立区、作战后方等多条战线,除了广为人知的“边打边谈”主线,更展现了细菌战、铁道兵、坦克学校等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还原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英雄形象,极大丰富了战争片的叙事格局和内涵,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离不开每一条战线军民和每一个战士的努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的官兵们首次跨界银幕,平均一米九的挺拔身姿、铿锵划一的步伐、如炬的眼神,将军人的威严与担当具象化。他们并非专业演员,却用日复一日的队列训练积淀出的气场,精准还原了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风貌——那是刻在骨血里的纪律性,是面对使命时的无畏与坚毅,更是让英雄形象的鲜活刻画触动人心。这种“真实感”的价值远超表演本身。当这些军人在镜头前重现历史场景,我看到的不仅是角色,更是一段沉甸甸的集体记忆的具象化。他们用现役军人的身份,在光影中完成了一次与先辈的精神对话,让抗美援朝的铁血史诗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可感、可触的精神力量。
在我看来,《志愿军:浴血和平》的意义,便在这真实与艺术的交织中升华:它不仅是国产战争片的佳作,更是一本厚重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它让我们透过现役军人的赤诚演绎,回望志愿军战士的浴血牺牲,最终落足于对和平最虔诚的珍视——正因知道战争的残酷、军人的奉献,我们才更懂今日安稳的来之不易。
来源:红网
作者:刘文甲
编辑:石凌炜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