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作品
花鼓戏《蔡坤山耕田》
10月11-17日晚,湖南戏曲演出中心内掌声与欢笑声不断,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在此连演六场,让家乡戏迷先睹为快,扣人心弦的演出点燃了观众对这部地方戏曲佳作的热情。
从确定《蔡坤山耕田》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参评剧目以来,剧院便全力以赴投入备战中国艺术节的紧张修排中,在导演韩剑英的统筹协调下,按照各自的专业领域为该剧注入新的创作灵感,突出剧种特色,凸显喜剧风格。从剧本的紧凑,音乐的配器,舞蹈的风格化,舞美设计的修整,灯光的铺垫,服装的细化,音响的调试以及演员的调整等各个方面有条不紊地展开修改提升工作,将每一个细节落实到位,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直至每场演出前夕,全剧仍在打磨每一个角色,每一句台词,每一段唱腔,每一束光影,力求以最佳状态亮相。
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观众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诙谐幽默的剧情不时引发全场爆笑。剧中人物形象鲜明:朱贵兵饰演的蔡坤山唱腔清亮高亢,表演幽默中透出刚直;叶红塑造的白李花阳光正直、敢作敢为,展现出底层劳动人民的美好品格;胡知县与文师爷的反派形象与皇帝明察秋毫的正面塑造相映成趣。
舞台表现上,剪影设计与皮影化的表演造型别具一格,劳动场景的展现富有诗意;舞美风格简约而干练,精准烘托剧情氛围。音乐方面,采用了湖南花鼓戏六条路子“北川四皮”“南数板”“木马调”的二十余种曲调,使花鼓戏的音乐特色更加鲜明。且演且珍惜,各部门将每次演出当作是比赛前的“练兵”去认真对待,通力协作,默契配合,共同营造出一场场层次丰富、感染力十足的视听盛宴。
观众被演员们极具生活化的表演和动人的情节所打动,感受到作品背后的匠心与深情。观众席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戏迷,也有年轻面孔。一位00后观众表示:“原本是陪爸爸来看,没想到这么精彩,完全打破了我对花鼓戏的刻板印象。”抖音用户“悠然东篱”称赞:“主演边唱边谢幕的设计非常巧妙!”有观众评论:“近80岁的老戏骨田既安在舞台上依旧游刃有余,令人佩服!”
10月14日至15日晚,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欧阳觉文、李小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钟宜淳、龚谷音、叶俊武、刘赵黔、陈耀、谢晓君、李左、邢险峰等艺术家们齐聚一堂,共同观看《蔡坤山耕田》演出。演出结束后,众人围绕剧目展开了热烈讨论,老艺术家们对该剧的整体呈现给予充分肯定,他们表示剧中演员不仅继承了花鼓戏的表演精髓,更在舞台上展现出了新时代的艺术风采,为青年演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并对《蔡坤山耕田》即将参加的中国艺术节寄予厚望,希望该剧能够在成都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再获佳绩,为湖南花鼓戏增光添彩。
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连接过去与未来。台前,是《蔡坤山耕田》完美呈现、精益求精,赢得了从老戏迷到年轻观众的交口称赞;幕后,是全体演职人员为攀登艺术高峰而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是“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与坚守。
我们期待,这台“耕”出来的好戏,能带着泥土的芬芳与时代的韵律,在成都的舞台上犁开一片崭新的天地!
预祝《蔡坤山耕田》载誉而归!
10月23日-24日19:30在成都东盟艺术中心大剧院,
邀您共赏这出笑满田园的舞台精品!
来源: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