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的月光
文/姚茂椿
遥望升起的月亮,我感到家乡那片小小的夜空,这天应是特别的澄澈。校园后的老树,是否还有夜鸟的低声鸣唱?门前的小街,小孩们还会不会大声唱起“月亮光光,讨碗米汤”的童谣,继续玩山里的游戏?当校园坎下轻轻吟唱的平溪,慢慢卷起一片片游动的白色浪花,月亮将从山顶爬上空中。
我的童年和青春,为这个又圆又亮的日子,踮起过生活的脚尖。这是当年秋忙之后最值得期待的日子,也是我们新晃侗乡最浪漫最有魅力的时候。
皓月当空,吃过晚饭的小伙伴们溜出家门,相约在寨边街头“打仗”。大家模仿看过的几场电影,学着里面的人物躲躲藏藏,率先发现者手指对方,“叭叭”地喊,饶有兴味。月光下,被“叭”的人和没被“叭”到的人,都是笑声一片。男孩女孩玩在一起的,是个拉人的游戏。将人分成两边,以人数与力量大小几乎均衡相分。比赛开始,挑战的一方面向月亮,拖着长腔:“月亮光光,讨碗米汤……”挑战一方领头的站出来,向对方领头的煞有介事地发话:“满婆,你家的花狗崽打泼了我们的米汤。”“你们要怎么办?”“我们要你赔个花狗崽。”“你们要哪个?”“我们要某某。”说完,就去拉被点名的人,拉过来了才算数。拉不动,则换人挑战,将对方的人拉完,才胜。童年的夜晚,大家玩得兴趣盎然。
说到这天的浪漫魅力,年轻人的心里早乐开了花。很多年前,连深山相距较远的侗寨,这天也一改冷寂,相互走动,热闹好玩。有的男孩女孩早就观察好心中喜欢的人,他家菜土里是瓜是豆还是青菜讨人喜爱,便趁着月色,悄悄摘来。然后,再上门邀约吃月亮菜。野外,几个男女青年将各自“偷”来的菜,和着家里准备好的美食,一起煮一起吃。热闹过后,再两个三个地对歌。情歌低回,晚风和悦,这个温馨浪漫的“偷月亮菜”习俗,催开了多少朦胧的爱情之花,给艰难劳累的山寨生活,增添了不少幸福。
我童年对中秋节的关注,最先是盼到一些吃的。中秋节那天,母亲会叮嘱留下哪只鸭不要放出去,早早去菜圃摘来新鲜的蔬菜。她把最好的留在了这天。父亲会参与杀鸭修鸭,帮做一些厨房的事。下午我在外面玩回家,老远就闻到家里火铺飘出的香味。父亲母亲会催,要我和妹妹去下头街喊外婆舅公过节吃饭。我们哒哒地跑去,兴冲冲把他们拉来。即使收入很低,中秋节餐桌上的丰盛,几乎全是自家所产,吃出的味道一辈子难忘。
中秋节是长辈盼团圆的节日,更是晚辈敬亲尽孝的节日。田里的新粮已经收获,家里养的鸭与一些人家养的鱼,已长大养肥。勤快的人家,还在山里捡摘了板栗等果子。虽然那些年人口急剧增多,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大家吃穿都很紧张,但情感的浓度却浓郁得很。节前,晚辈要去看望长辈,送上一些过节物资。分家各过的家庭,会请长辈老人一起过节。一杯寡淡的自酿红薯酒,也会喝出浓浓的亲情来。
月亮,照亮了乡间漫漫的长夜。我上学的年代,教学不受重视,缺老师少教材,同学们一起参加不少劳动。但我们对文化知识、大千世界已有所向往,月光下,我们不再唱童谣玩游戏了,做完一些家里的事,大家开始望着月亮,有对未来的一些浅浅的想法了。家里没有书看,找大人借,找老师借。不知道什么是名著,不认识多少字,不影响心中的遥远想象。时代发展可以高考了,我们感到了希望,也倍感压力。明月不断升高变亮之际,也是山乡缺电关灯的时候。校园星星点点的煤油灯,散发昏黄的灯光,也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老师常常与我们一起,在教室有时讲解题目,有时静静地批改作业。下了晚自习,寄宿的同学挤进暗黑木楼的寝室,我们通宿生则沿着寨中的小路,踏着月色回家。我家的屋檐较宽,过节在家看不到月亮。小街狭窄,楼房拥挤,月光也照不进窗户。好在我住的楼上装有几片亮瓦。我看见几小片浅浅的淡淡的白色,在头顶的亮瓦上无声地走过。月光似乎知道,在贫穷边远落后的地方,我们一辈辈人渴望解决温饱,也渴望打开眼界,看看山外的世界。
感谢照亮过我们上学路的月光,我们数位同学在大山中的母校考场考上了学校,走出了大山。几年后,几位同学又回到了离县城三四十公里的山里,开始了事业的耕耘。我们很珍惜时代的机遇,扎根湘黔边界,乐于奉献青春。我与大多同学没有偷月亮菜的体验,只在任教的教室偶尔抬头,望着窗外“十五的月亮”。当时没什么歌曲也不流行情歌,我们不知道“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月亮代表我的心”“明月千里寄相思”,没关注过“弯弯的月亮”和“月亮之上”,也没欣赏诗意的“荷塘月色”。我们坚守岗位的中秋节,却特别的有意义。几个同学通过努力和奋斗,工作做出了成绩,从大山走进了县城,有的通过考研调动,去到了都市。我是幸运者之一,从侗乡小县来到了星城长沙。
一晃几十年,月亮暗过了又亮,缺过了又圆。岳麓山上的月光,露出皎洁。五一路上,人潮漫过。湘江的霓虹,斑斓梦幻。多少往事,令人回忆。长辈老人一个个逝去,令人怀念。家乡已经变得越来越美,繁华现代已经完全覆盖了贫穷落后。
那些年,从读书到工作,我遇到了那么多的好人。他们像十五的月亮一样明亮。我的一些老师、同学、同事,我的一些玩伴、文友,连我当年学做农活遇到的大队书记、生产队长,都那么令人难忘。
节前,收到家乡寄来的特产,几样“山里宝”又带我返回家乡的月夜。晚辈和朋友寄来的盘子粉灰碱粑,在快递箱冰袋的保护下,飘起遥远的味道。象征性组合的黄牛肉、侗藏红米、黄精、五倍子蜂蜜、龙脑、豆干,有的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的是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品,有的还是驰名商标,都有着家乡的味道。伴着这些美味,今年的月色,将又有几多的香甜。
月下,家中慢泡清茶一杯,沿着袅袅茶香,感恩都市的繁华,感悟人生的历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多好的月光,它还把情绪交给了回忆和思念,自己只是淡淡的,在没有二胡、没有箫声的夜色里,升腾,飘荡。
姚茂椿,男,侗族,湖南新晃人,居长沙。在《民族文学》《文艺报》《诗刊》《诗选刊》《湖南文学》《湘江文艺》《飞天》《绿风》《绿洲》等报刊发表作品。出版诗集《放飞》《霞光漫过》和散文集《苍山血脉》《和吟声声》。入选中国作协主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侗族卷》。部分诗文获奖并入选一些选本。
来源:红网
作者:姚茂椿
编辑:石凌炜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