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图书封面。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
作 者:易彬
编辑推荐语:一部以文献丈量生命的传记
穆旦被视为中文现代诗歌第一人,一生留下的诗作仅不到160首;“他有一种灵魂上的痛苦,而这使他最普通的观念都得了一种深重和庄严”。他翻译的普希金、雪莱、拜伦、奥登等人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易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耕穆旦研究二十余年,本书堪称“一部以文献丈量生命的传记”。从西南联大烽火中的诗性觉醒,到晚年译笔如刀的查良铮重生,作者依托大量的原始书报刊文献,数百份书信、手稿与档案,在历史褶皱中还原真实血肉。当诗行与译稿在时代风浪中相互映照,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跃然纸上。
“诗人穆旦”与“翻译家查良铮”在传记的叙述中交织成像。作者剖解《赞美》中的现代性震颤,也带读者潜入普希金译稿的字斟句酌现场。当“奥涅金诗节”与九叶诗派在纸页间交响,我们终于读懂那些被时代撕裂的翻译间隙,恰是诗人重构自我的隐秘诗行。
从南开校园到芝加哥大学,从野人山生死惨烈的战场到图书馆的寂寥孤灯,作者耐心拼合被遮蔽的生命图景。书中既有对《冬》的文本细读如显微镜观测,也有对各种文艺论争的历史透视。我们看见的不只是查良铮的一生,也看到了时代光束将知识分子的命运刻写为历史底片的过程。
目 录
引言 沉默的诗人
第一章 “破落户子弟”
第二章 南开校园诗人
第三章 清华校园内外
第四章 北平、长沙、昆明
第五章 昆明,蒙自,叙永
第六章 赞美:在“命运”和“历史”的慨叹中
第七章 “坐在山岗上让我静静地哭泣”
第八章 大西南时期
第九章 《新报》时期
第十章 沪宁线上
第十一章 “被点燃”的青春:“愤怒”“孤独”与“安憩”
第十二章 “出走”与“归来”
第十三章 最初的契约
第十四章 “外文系事件”风潮
第十五章 “穆旦”的短暂重现
第十六章 “穆旦”与“查良铮”
第十七章 “把自己整个交给人民去处理”
第十八章 “寿命之飘忽,人生之可畏”
第十九章 文艺复兴的梦想冲动
第二十章 “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
后记

后记
文/易彬
说起来,或许可以追溯到1994年下半年的时候,王一川教授主编的多卷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问世,小说卷收入金庸的作品(且高居第四位)而将茅盾排除在外,自然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所在;但对于一位刚刚进入大学的中文系学生而言,“并不广为人知”的穆旦被推上诗歌卷的首位,或许才是更值得注意的事实。
之后也有过一些阅读和谈论,但能够记起的画面不多。更确切的事,应该是世纪之交的时候,穆旦最终被选定为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其时,穆旦研究(包括文献整理)的总体格局未定,论文主要是基于文本的细读或所谓思想的辩诘,也做了历史寻访的工作,曾去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地查阅原始资料,得见穆旦早年诗集和若干早期诗歌的发表本,注意到了不同版本间所存在的差异(近乎一种直觉,并没有所谓版本、底本、异文等概念)。而随后《悲观的终结》等文章的写作以及采访杨苡、杜运燮、江瑞熙(罗寄一)、郑敏等人,大概可算是新的开始。实际上,四位友人在同一个时段来谈穆旦,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见《“他非常渴望安定的生活”——同学四人谈穆旦》,2002),内容很丰富,道出了许多非亲历者不能体察的内容,所勾描的“非常渴望安定的生活”而不得的穆旦形象也生动可感,以致自己当时学识的浅薄、眼界的有限以及访问技术的粗糙,似乎都不那么醒目了。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关于穆旦研究的文字已成系列,侧重点自然是各有不同。《穆旦年谱》处理的是编年问题,《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是史论的路数,《穆旦诗编年汇校》着眼于版本,《一个中国新诗人——穆旦论集》是专题论文集,《穆旦研究资料》(上下册,与李怡教授合编)是研究文献的汇编,这部《穆旦传》则是可说是综合性的写法。这么说似乎有点奇怪,实际上,这关乎传记的写法,基于并不算短暂的研究生涯和比较多的传记类文字的写作,我愈发倾向于认为:20世纪的文化语境盘根错节,复杂难辨,传记(也包括年谱)类著作很有必要突破传(谱)主的单一性文献的局限——突破的力度越大,越能呈现出广阔的传记知识背景,也就越能呈现出复杂的时代面影。由是,一部传记,对写作者的综合能力——如何融入传主的人生、写作、时代诸方面因素,又能保持必要的平衡—是不小的考验。不过,这方面的想法还没有非常系统的总结,暂且打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二十多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生态已大为改观,穆旦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已比较完备,穆旦的经典化程度也大有提升。这些变化固然是引人注目,尤其是想到自己对这一进程有所推动,有时也会为之振奋,但“二十多年”,实在是不短的时间了。一个人由青葱岁月走到知天命的年纪,难免会况味杂陈。学术工作之甘苦,实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或许,在一本书的结尾,更适合说说有时候浮现出的那样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因为诗歌、因为文献搜集而结识的不少天南海北的同道中人,有一个微博时代就已结识但至今未曾谋面、现在也不那么年轻了的朋友,他很喜欢穆旦,做着跟文学毫无关系的工作,最初只是在微博上互动下,有时会跟我透露些穆旦的资料,比如询问某网上的某个材料是不是穆旦本人的字迹之类(东西是真的,但有代抄的情形)。某次,我为学报主持的诗歌研究栏目刊出穆旦研究专辑之后,给他寄去一本,他说也要给我寄个东西。我猜想可能是他的诗集之类的吧,哪想寄来的竟然是穆旦的第三部诗集《旗》。后来他考取了北方的一所电子研究所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公司上班。我又给他寄过书,他后来又说要给我寄东西,收到一看,是一叠穆旦交代材料的复印件(花了不小的价钱购买穆旦材料而获得)。在那些时刻,你真会觉得,即便学术研究的读者再少,有这样一个读者,也是值得的——何况,现在穆旦是热门的研究对象,很受读者的欢迎。
提到交代材料,顺带说一句,当初觉得去查穆旦档案多有波折,如今看来,其实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时代总在发生改变,一个研究者总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无法进入或无法抵达的境况,奈何!
书名“幻想底尽头”,出自那首被认为是开启了穆旦晚年写作的《智慧之歌》:
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
这是一片落叶飘零的树林,
每一片叶子标记着一种欢喜,
现在都枯黄地堆积在内心。
一个“从幻想底航线卸下的乘客”,“永远走上了错误的一站”(《幻想底乘客》,1942),在1976年3月这个时间节点上,已然走到了“幻想底尽头”——精神的折磨还在持续,又因夜里骑车摔伤腿而新添肉体的疼痛。“幻想”在穆旦的写作中算是比较高频的词汇,也有着非常切实的人生含义在—疼痛感最终也没有消失,1977年2月26日,终于决定动手术的穆旦因心脏病发作而倒下!
我曾经向一些年轻的朋友(主要是我的学生)许诺,比起其他几本穆旦研究著作,这一本可读性更强些,没有那么多的学究气,但现在看来,这依然不是一本轻松的书。这一方面是因为传主的经历,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对文献的审慎处理,全不是“讲故事”的写法,秉持的是“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然后可说三分话”的原则,努力去追摹史家的笔法,而不做文学式的虚构与渲染。但不管怎么样,作为几本穆旦研究著作的作者,我还是更希望大家来读一读这本书,它讲述了一位中国诗人并不顺畅的一生,也展现了一个风云变幻莫测的时代。
不管时代如何流逝,还是那句话:爱诗者,将与诗同在!


易彬,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新诗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性好读诗,乐于文献搜集,出版“穆旦研究系列著作”“彭燕郊系列研究著作”以及《文献与问题: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研究论衡》《记忆之书》等著作十余种;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项。近年来亦开始从事自然随笔的写作。有诗集《通往丛林的路》。
穆旦研究系列著作
《穆旦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初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再版;
《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穆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穆旦诗编年汇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上海文艺出版社,2025年。
来源:红网
作者:易彬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