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夏阳《发明中国诗》:中国古诗的“西行漫记”
文/陈丹
继出版《李白来到旧金山》后,谭夏阳又一次带来了《发明中国诗》。全书一共四个篇章,循着“寻找-发现、复原-再现、翻译-转化、效法-创新”的路径,深入中国古诗在海外的译介和传播。考察中国古诗在海外的传播,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进入域外文化视野的过程,也可以全新视角观照古典诗歌背后的民族精神传统。西方世界广采博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不同语言的创作,意象派和寒山诗,激起了海外学习中国精神的热潮,中国古诗成功地融入西方主流文化。这是在文化差异中寻求共鸣、在语码转换中激发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创新。
音乐性的另一种可能
中国古典诗词原本就有诗乐合一的传统,开篇谭夏阳就提到了1998年德国某交响乐团来华演出,一曲《大地之歌》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这是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著名交响曲。真正伟大的艺术能够超越时空和语言的界限。谭夏阳指出,1904年首演的歌剧《蝴蝶夫人》富有东方色彩的音乐元素促使了马勒思考如何借助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思。歌词取材于李白的《悲歌行》《宴陶家亭子》《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王维《送别》、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等唐诗名作,谭夏阳引入严宝瑜的汉语歌词译本深入体察了每一乐章歌词的来源并赏析了音乐的情感张力。早在1905年,德国作家汉斯·贝特格出版了译诗集《中国之笛》,其中有园林、凉亭、池塘、小桥等意象,使人恍若置身于神秘的东方古典世界。后来,奥地利作曲家韦伯恩、法国作曲家鲁塞尔将其中的唐诗谱成歌曲,唐诗借助音乐之翼,创造了音乐与意境完美融合的传奇。
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来华传教士、外交官、汉学家、学者、诗人、艺术家都作出了很多贡献。唐诗的译介让西方世界初步接触到中国诗歌的独特美感,特别是从20世纪初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开始,1915年,庞德翻译的《神州集》引起西方世界的轰动。这本仅收录了19首古典诗歌的小册子,李白的诗歌占了15首,主题多涉及乡愁、离别、战乱、怀古等,富有精神探索与哲理思考的意味,这恰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世界普遍产生“愁绪”有着深刻共鸣,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中国诗歌触动了人类心灵的普遍情感,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不断发展。此外,当代英语诗人甚至从中国山水画汲取灵感,如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吕克的诗集中也可见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中国古诗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
翻译古诗是刀尖上跳舞
中国古诗注重传承,重隐喻、重意象、重典故,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语言凝练含蓄。谭夏阳举例如创造性转化“阴山”为frontier,互文性解读古诗中的典故,如李商隐《锦瑟》的移情与阐释,寻找西方文学中的平行主题,如济慈的“人生如梦”,帮助西方读者接近原诗的复杂情感。从语言学视角看,中国古诗的西传是一部在限制中创造的历史,译者们在语音、句法、语义各层面不断寻找策略,这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是把中国传统文学的基因植入到英语诗歌当中,成功地革新了英语诗歌的语言。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再创造和中西文化的对话,推动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发展。
谭夏阳指出,《神州集》被认为是庞德对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艾略特更称庞德是“为当代发明了中国诗的人”。这也是本书书名的意旨。夏阳在第三章中指出,庞德敏锐地感觉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化处理手法和西方现代派文化的气息相通,他所倡导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开启了美国新诗运动。庞德摒弃了维多利亚时代过度浪漫、感伤且辞藻堆砌的诗风,省略动词的简化结构策略,直接并置意象、采用自由诗体和“短语节奏”(Phrasal Rhythm),力求使译诗节奏与情感、意义流动一致,实现了语音与韵律的创造性转化,使得译文如中国古诗般简洁、意象鲜明,创造了新颖的审美效果。庞德及意象派领袖洛厄尔等其他意象派诗人的贡献不在于精准的翻译,而在于对中国古典诗歌充满创造力的“误读”与转化。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的认识是深刻的,中国式的“悲愁”诗往往是朴素的,那些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日常琐碎事和物都可以写进诗里,生离死别爱欲恨,中国古诗写尽了七情六欲,以诗的方式,或含蓄婉约作闺阁春怨,或朴素自然如对老翁老妇语,或豪迈奔放如大丈夫语……然而内里却都是同一种调子,一种心灵深处的愁苦振颤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怆孤独,情景交融的古诗画面,映照在千年以后的人心里,亦拨弄了大洋内外的诗心,谭夏阳指出,庞德在这些诗篇里发现了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中国古诗的比兴传统和言志抒情的载道功用深刻地披露了诗的社会学意义,中国古诗具有现代性和启示性。在《河上商人的妻子:一封信》中,庞德巧妙地以“书信体”的形式翻译中国古诗,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西方的“书信体”文学传统与中国古诗相遇了,庞德把闺怨诗“国际化”了,夏阳惊呼这是一种天才的处理方式,出色地把握了原诗的情感基调和叙述口吻,庞德忠实于诗歌的本质又巧用了文学形式,成就了这一翻译名作,他为中国古诗的翻译注入了“生气”,使西方读者对中国古代经典不再陌生。
随之出现了一些在欧美产生广泛影响的英译汉诗集,阿瑟·韦利《汉诗170首》等译作开启了对李白、杜甫、王维等的系统研究,创造性地使用了“跳跃节奏”形式,灵活地把握原诗的节律,不强求押韵,对应汉字音节,以重读音节对应单音节汉字的异化策略,形成自由体节奏,再造了一种适于古诗的韵律感,令人耳目一新。他的翻译打破汉语的常规,以“非常规”的手段来逼近原诗的精神,彰显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幽渺美妙之境,并深入探讨诗歌中的道、“禅意”等哲学内涵,掀起第一次“中国热”。此后,随着加里·斯奈德等人翻译诗僧寒山作品中的自然观、隐逸思想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意外击中了当时“嬉皮士”文化的情感需求,成为美国“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的精神偶像。西班牙诗人曼努埃尔·莫亚也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找到了精神寄托。世界见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力。意象派、垮掉派和深度意象派都是中国古诗融入主流文化的现象。美国著名诗人默温说:“到如今,不考虑中国诗歌的影响,美国诗就不可想象,这种影响已成为美国诗自己的传统的一部分。”可见,真正的文化交流,不是邯郸学步的模仿,而是敢于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庞德的古典风格
庞德的《神州集》圈粉无数。福特·马多克斯·福特对诗集的评论颇具影响,他认为中国古诗是伟大的诗歌,它展示了至高无上的美,它使你激起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强烈欲望,这种新鲜气息激荡了读者的心灵。他或许道出了文学的真谛。另一个诗人卡尔·桑德堡回应了这一论断:“我们意识到,中国精神之近,就好像是我们的隔壁邻居,是这颗古老的行星上的同路旅伴。”庞德并没有止步,如同临摹名画,他开始了自己的“中国诗”创作。谭夏阳指出,庞德从《落叶哀蝉曲》、柳宗元的《江雪》和马致远的《秋思》等诗中获得灵感,创作了《在地铁站》等“干净、清新、硬朗”的诗歌。《探寻丁敦龄》验证了中国古诗在西方掀起的“仿写热”,艾米·洛厄尔等诗人亦创作了大量意象派短诗,被认为是对中国诗的模仿。庞德之后,美国的“意象派”初成气候,他们在形式和内容上挺进一个全新的领域,洛厄尔是极具领袖气质的诗人,她大胆引进多音式散文的形式,设立“意象派”规则,诗艺有了绘画式的艺术效果,这让庞德嗤之以鼻,庞德认为意象诗应该是“智识与情感的统一体”,他试图揽辔拘束这匹试图脱离控制的“烈马”,却已无力改变。洛厄尔开始利用中国古诗意象创作后,这种诗歌主张上剑拔弩张的气氛终于告一段落。随后在美国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中,意象派可谓骁勇善战,助攻新诗运动拿下了不少阵地。玛格丽特·安德森作为重要的战士,推出了《白居易八首》(韦利译),休姆进一步发展了意象主义的概念,推进了西方诗坛在观念上对中国古诗的接纳。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承继了庞德译文中那种中国诗的清朗神韵。谭夏阳贴出威廉姆斯的《致白居易之魂》一诗,初步判断其为向白居易致意的作品之一。其后,威廉姆斯与人合译的《桂树》进一步呼应了其对中国诗的喜爱之情,这是以美国本土语言书写中国古诗的“美国化诗学原则”相吻合的,夏阳认为,这也是威廉姆斯对庞德的默默致意。值得注意的是,谭夏阳在本书中介绍了美国当代诗坛中诸位与中国古诗译介和仿写中国古诗意象再创造的典型例子。王红公、金斯堡、斯奈德、赖特、勃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中国古诗在海外的新生和成长,在深刻理解中国古诗精神意蕴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批具有中国诗面纱的佳作,陶渊明、白居易、杜甫、寒山、李清照、苏轼等古代诗人藉由美国现代诗人的笔获得了异域风情,他们或是采用中国式极长的标题表明其在仿写中国诗,或是创造对话语境的诗歌实验形式,或是暗合道家理念禅学体验的超现实主义创作,他们的诗是美国式的现代诗,但内里是中国精神的涵养和蕴藉。
五四以来,意象派理论又随着新文化运动回流到中国。闻一多和白英在西南联大的深厚友谊,结成了《白驹集》和《葵晔集》两本选集,白英深深感受到中国古诗的海外传播作为一项事业的重要性,他为这种无畏、超逸、忧郁、坚忍的中国精神鼓与呼,战争题材是中外诗歌关注的一个共同领域,中国诗人的忧患是刻在骨子里的,他们在夜半醒来之际也会为远在边陲的将士深感担忧,玉门关的文化符号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象征。闻一多、李金发、冯至等诗人在古典诗歌传统和现代诗学的融合中取得了惊艳四座的成就,推动了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发展。从庞德开始,中国古诗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动态过程,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中国精神持续的当代对话。这是一条从猎奇欣赏到深度理解,从文学翻译到文化融合的路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国古诗的西传启示我们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中国古诗涵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从这一层面来说,夏阳考察中国古典诗词的域外传播及影响,可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激发民族自信心和树立文化自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陈丹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