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随笔丨陈麒:湛江的鸡

来源:红网 作者:陈麒 编辑:史凌松 2025-11-11 20:08:48
时刻新闻
—分享—

87f8ede9c91efb7daa96739a428b4f80.jpg

湛江鸡。

湛江的鸡

文/陈麒

湛江鸡的知识体系比想象中的要复杂,是一个神奇的存在,物种独特、烹饪讲究,哪怕看似极简单的“白切”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探究一段时间后也才知道,自身的美食体验和知识储备在相对陌生的粤西还有很多课要补,也才知道如此多的名词需要深化理解。比如,鸡项,是未下蛋的小母鸡,嫩;骟鸡、阉鸡、线鸡,是去了蛋的公鸡,肥、香;果园鸡,是荔枝园等果园里长的,吃起来好像会清香些;走地鸡,是村里面溜达着长大的,肉会比较紧实……

湛江鸡不是湛江的鸡?

湛江鸡与清远麻鸡、惠州胡须鸡并称广东三大名鸡,老广们把湛江鸡排在首位,可见这只鸡的江湖地位。2025年春节我是在湛江过的,有幸获得朋友自家养的一只鸡,说是廉江荔枝林里散养一年左右的阉鸡。鸡很大只,也比较肥壮,净鸡有五六斤的样子。

尊重一只鸡的最佳烹饪方法当然非白切莫属,好在我此前专门采购了一只容量较大的锅。起锅烧水,入葱结、姜块、浓汤宝、当地双峰障山下的土米酒,还丢了几粒干贝进去,盐下重些,水开后捞出葱姜,将三起三落过冷水,再烧开后下入整鸡及鸡杂,极小火浸四十分钟捞出,抹麻油防风干,即成。蘸料制了两款,一是姜葱蓉加花生油,另一款是本地人推荐的红葱头、沙姜、蒜粒,最后加入安铺原缸酱油。斩块上桌后,姑娘吃了一块就赞不绝口,说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鸡。我也吃了几块,确实比之前吃过的鸡都要香一些,鸡的鲜香本味浓厚,也有嚼劲,皮脆肉滑,也没有平常市场里售卖的那么肥腻。她特别钟爱红葱头沙姜蘸料。遗憾的是由于鸡比较大、腿肉部分还欠了些火候,应该用筷子扎下看看熟度才对,加之过年放假期间,网购的冰块失约没有送到,否则过冰水的话,皮会更爽脆些。

所谓的湛江鸡应是本地人常说的“三黄鸡”,网上查了一下,湛江鸡原产地居然是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怀乡镇。我非常佩服粤西人民的淳朴,特别是茂名的无争,因为我从未听过茂名来争这只“湛江鸡”的冠名权。

有几次到菜市场,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商家会打出灵山土鸡的招牌,而灵山香鸡是广西钦州灵山县的地理标志农产,比三黄鸡稍小一些,尾羽是黑色的,此鸡白切不错,做鸡煲也是一绝。再比如,廉江良垌镇的广海鸡,据讲也不仅仅是采用了当地的鸡,还采用了清远鸡、文昌鸡等品种,以特有的方式养殖来保持品质。如果你有徐闻的朋友,也许会听到当地的人讲,文昌鸡其实也是湛江鸡,很多都是徐闻运过去的——文昌与徐闻隔海相望,品种差别应不会太大,只是文昌盛产椰子,有说法是当地人会用椰子肉喂养,文昌鸡才会呈现出别样的风味,白切出来显得更白嫩些,实际上我在文昌看到的都是散放在田园的,如果没有特别的资源,哪来的那么多肉。在广州和深圳等广东的大城市,稍留意的话,你会看到很多饭店都打着“湛江鸡”的招牌,甚至京城有些店也会推出“湛江鸡”来招揽顾客,实际上“湛江鸡”无形中已经成了一个品牌一个概念。但很多食客并不知道,“湛江鸡”的源头不一定是湛江,但湛江的鸡确实“好食”。

湛江的鸡只有白切?

如果你初来湛江,搜索美食推荐时,你会发现非常多做“鸡”的店,选择起来会有些无所适从。当地人对食材及本味有极致的追求,但就餐环境往往不敢恭维——反正市区排名前几的白切鸡店我都没来得及光顾。街面上最多的招牌是“安铺鸡”。安铺是广东四大古镇之一,在市辖的廉江境内,当地最有名气的一家是鸡饭文饭店,主打文火浸制的白切鸡,能够在众多鸡店中独立,想必烹制自有千秋,可惜的是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饭店装修,体验的是一家排行榜列二的店,吃起来味道也不错,肉香皮脆,但未觉着有多少过人之处。后来有机会去鸡饭文打包了一次,真的是生意火爆、座无虚席,但吃起来却是另一番感受,肌肉间的黄色鸡脂几乎要“爆”出来,有些过于肥腻了,之所以这么出名,大概是源于穷苦年代对脂肪匮乏的追忆吧。

吃了无数只鸡,个人感觉印象最深还是“广海鸡”。廉江良垌镇的这只鸡非常有名,我也是慕名前往。传说前些年有出差到湛江的,十余人的工作组,有一餐人均两只的记录。从湛江市区到良垌镇车程大概一个小时,路边很大的红底金字招牌格外显眼,别无二家。不像有些镇的“肥佬”鱼头汤、“四姐”牛杂满街都是,非熟客和本地人根本分不清谁是正宗的。据店里讲,鸡是放养的果园鸡,有独特的养殖方法,做法是“隔水蒸”。我们两个人点了一只鸡,冒着热气的鸡上桌,鸡不大、黄亮诱人,纵横各一刀切了四块,我们一人两块。鸡的味道确实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咬一口,香浓咸香,软糯弹牙,应该是用秘制的料腌过,蒸的时间不短,差不多入口即化,但仍保留了一些嚼劲。店里的蘸料与白切鸡不同,是一碗蒸鸡的原汁,蘸而食之,风味又发生了大的变化,汁水更加丰盈、鸡的香味更加浓郁,在疑似五指毛桃等香料的激发下,余味格外悠长。好吃得停不下来,很快光盘,如果再来一只消灭掉问题也不大。鸡是128元一只,不算便宜,但物有所值。酒足鸡饱离开时,我问店家,有活鸡或杀好的鸡打包么,柜台里貌似老板娘的笑着答,可以呀,白条118元一只、活鸡108元一只……听了这样的说法,忽然有了占了大便宜的感觉,店里20块钱给你做熟,这么好吃的鸡,真值。

森林公园的鸡店最多,也最出名,腹内填入大量以沙姜为主的香料,热食极佳。撕开铝箔和荷叶,热气升腾、香味扑鼻,边边角角有着烟熏火燎的焦香,肉厚处则汁水丰盈、软糯入味。外地人大多不知道,瓮鸡在湛江是很多人的童年打野记忆,也是郊游露营必备。曾经看到本地人用小推车专门去买来砖头大小的泥坯砌窑来瓮鸡。抖音等视频平台上,也经常会有当地的博主直播瓮(窑)鸡的过程——垒土块成窑,挖坑烧柴,待柴已成炭、坑热土炽,上端开口,放入包了一层荷叶、一层铝箔纸的秘制料汁腌过的整鸡,还有一个个包好的土豆、红薯、玉米,然后塌了土窑,两个小时后出品。

此外,还有街边出售的桶子鸡,以及麻章区和烧猪一同出炉的脆皮烧鸡等,又是一种风味。此烧鸡非彼烧鸡——岭南以外地区的烧鸡,如沟帮子熏鸡、符离集烧鸡、德州扒鸡,均系卤制为主,而老广的烧鸡实为烤鸡,鸡也是腌制过的,各家有各家的方,鸡皮上刷了脆皮水,刚出炉时特别红亮,入口后牙齿咬下去鸡皮声音清脆,鸡味熏烤后得到了浓缩,在热力中升华,老远就闻得到香味,工艺、火候、滋味均讲究得很。茂名还有一种烧鸡,类似日式烧鸟,但分割得没有那么精细,是现杀现串明火现烤,焦香满口,但比日式要咸一些。

其实,本人最推崇的还是鸡煲,一种是打边炉,一种是啫啫。近一段时间广东的鸡煲非常火爆,广州、深圳等有几家连开多家分号仍然排队等座。其实,鸡比牛和海鲜还是便宜不少,使劲“造”一顿也没多少钱,之所以火起来,跟消费降级密切相关,但鸡的品质还是很重要的。海南铺前镇有糟粕醋火锅,因为离得近,湛江也有店。将鸡切成小块,锅中水滚开后下入,分分钟就好,蘸了小青柠小米辣蒜泥调的汁,鸡味清爽,淡淡酸香,鸡捞完后再下入新鲜的虾贝等,海鲜也增加了肉香,回味极佳。自己在家也复制过粥底火锅,少许料理机打碎,水开后下进去煮,煮开后用密漏捞出米渣,一锅毋米粥底即成,再涮鸡肉、海鲜,也非常好吃,鸡味鲜甜,米香悠悠。

啫啫也不复杂,鸡切小块入胡椒、沙姜、蚝油、米酒十几分钟。砂锅烧热,下蒜头、干葱头、沙姜炒香,入鸡肉两面略煎,加盖淋入米酒,七八分钟后打开,加入生蚝或焯过水的花螺,再焖个三五分钟,撒入葱段香菜段即成。出锅前再翻炒几下,让酱汁裹满生蚝或花螺,鸡略焦、香嫩有嚼劲,多了些贝类特有的鲜味,生蚝和螺的鲜香也更复合更有层次,下酒下饭一流。

讲究还是不讲究?

不在岭南生活,肯定想象不到美味的鸡居然是很多人的童年梦魇。当地是无鸡不成宴,过年前后,祭祖的鸡是给老祖宗看的,看过了就要分而食之,家家都备了贡品,大概率还是拿回自家食用;还有,除夕要吃鸡,走亲戚要吃鸡,年例也要吃鸡。有了冰箱后,吃不完的鸡会积攒起来慢慢吃,而没有冰箱的时代,便会上顿接着下顿吃,于是很多人都无法忘记,童年时那些吃不完的肥腻的鸡。

湛江的年例名声远扬,时间不固定,每个村有每个村的日子,你十五我十六他初八,错开的时间能够方便远近的亲属和嫁出的女儿回来。年例要游神,不同的村有各自的神,保佑的是自己的宗亲。元宵前后,我们有幸得到了当地朋友的热情邀请,真的是拎着王老吉上门、敞开肚皮造。我们去的不是什么大户,只是普通人家。酒席海鲜为主,居然摆了两道,一是白切、二是脆皮,主人频繁给我们夹菜极是热情。味道是很纯朴的鸡的本味。其实,当地对鸡的讲究除了必须出现的场合、时间、季节外,有一些近乎偏执地追求的是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要有嚼劲。

2025年下半年,一档卫视厨艺节目险些造成网络争议事件,起因是湛江白切鸡。我曾经形象地比喻湛江的鸡是用两只手吃的鸡,江浙沪一带的小绍兴白斩鸡,用筷子就能骨肉分离,带着骨头的也能用筷子送入口中用牙齿即可咬下肉来;而粤西的鸡,当地民众极其强调“嚼劲”,要用两只手捏着,用牙咬住向两边用力才能撕下来。之所以要用两只手,是因为骨肉连接紧。如非如此,撕扯中鸡肉可能脱手。只有生长到日子的鸡才会有足够的韧性,鸡味才够足,回想起鸡饭文的鸡肌间的黄油,和北方四五指厚的猪膘实际是一个道理。

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是,除了金碧辉煌的大酒店外,几乎所有店上来的白切鸡,鸡身上都会有一些若隐若现的鸡毛,是细细的那种。如果在其他地区食客肯定会投诉,或像老罗那样发微博吐槽,但当地人却习以为常,而且白切鸭、白切鹅也是如此。后来,听了本地人介绍才知道,不是人家不讲究,而是当地人认为,留几根毛才证明是手工杀的、不是沥青脱的毛,才安全可靠,与虫咬青菜更安全的道理相同。

曾经问过久居当地的同事,菜市场哪家卖的鸡比较好?他很淡然地说,闭眼入。何由?答曰,不好的鸡他卖不掉。果然,你去菜市场看,有现杀的、有杀后现分割的,要脚给脚、要翅给翅,半只也可整只更好,可见鸡的平均质量水平较高,不用担心出现问题,果真是群众“讲究”的直接反映。

蘸料是灵魂么?那么蘸料的灵魂是什么?

有人说白切鸡的灵魂是蘸料——少了它,白切鸡便难以呈现出层次丰富的味道,没了味道自然就没了灵魂,这个是不是和好厨师一把盐异曲同工呢?常用的白切鸡蘸料,一般是姜葱茸加花生油和盐、少许酱油,既能够激发鸡肉的本味,又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而湛江本地常用的却是另一种,沙姜,是雷州半岛的本地沙姜,味道清新,提鲜效果极佳;酱油,是本地的原缸酿造酱油,豉香浓郁;加入红葱头和蒜,再淋上些廉江小粒花生土榨的花生油,少了这一碗,再好的鸡也没人去吃。

食物的不同吃法和味道,是老祖宗们摸索出的经验,代代相传才得以存留,蘸料简单但讲究的搭配,想必也是当地先民反复试验的结果。所以说到灵魂,有的说是沙姜,因为它提升了鸡的鲜味层次;有的说是酱油,有了它的包裹、浸润,鸡味才能得以完美呈现,而且很多店家会在里面大做文章,要复合熬制、要加入不同的香料;不过私以为,一只好鸡在蘸料的加持下虽然能够让人一尝难忘,但一时一刻的味觉体验,实则是千百年人们对本味的执着追求与坚守,是重利商人无法理解的人生回忆与本味传承——对于餐饮的未来,湛江鸡的使命好像更重些。

过几天要由湛江回京,问姑娘要带什么回去,她脱口而出,要鸡。果然来了湛江没几回,湛江鸡却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于是“有鸡味”的湛江鸡绝对想不到,它还会有机缘坐飞机到首都,开启另一段美味的旅程……

来源:红网

作者:陈麒

编辑:史凌松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ontent/646955/55/1542415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